跳转到内容

城隍庙 (北京故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紫禁城西北角,远处为西北角楼。左侧带黄琉璃瓦顶的建筑是城隍庙的正殿。右侧挂有“故宫博物院工会委员会”牌子的门是祀马神所的入口,西北角楼下方露出的一个黄琉璃瓦顶的角即祀马神所的殿角。房屋前方低处带黄琉璃瓦的砖砌矮墙是内金水河东岸的护栏。
紫禁城西北角,远处为西北角楼。左侧红墙为城隍庙的东墙,墙内黄琉璃瓦顶建筑即城隍庙正殿。远处被树木遮盖的黄琉璃瓦顶建筑是祀马神所正殿
城隍庙院内。图中城墙为紫禁城西城墙。
自北向南拍摄。右侧为城隍庙,带黄琉璃瓦的小门为城隍庙朝东的琉璃门,墙左侧的草坪处在埋入地下的内金水河的正上方。左侧红墙为英华殿西跨院的西墙。远处灰色的低矮小墙是露出地面的内金水河东岸护栏。
城隍庙内景,自东南向西北拍摄。右侧黄琉璃瓦顶的是城隍庙正殿,殿前有月台,近处为月台南侧通向庙门的甬路。

城隍庙,位于紫禁城内的西北角,为紫禁城城隍庙[1]

历史

[编辑]

城隍庙位于紫禁城西北隅,依紫禁城西城墙而建。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兴建,咸丰七年(1857年)进行修葺。[2]

城隍庙建成以后,每年万寿节及季秋遣内务府总管在城隍庙致祭,三月、九月、十二月各供玉堂春富贵花一对,朔日、望日供奉素菜。道光年间,每年八月万寿节时,由大光明殿道士在城隍庙举办道场、诵经三日,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之后停止举办。[2]钦定大清会典》载,“祀紫禁城城隍,由内务府庆丰司牧所供饩羊。”[3]

由于城隍庙建在紫禁城的入水口处,所以此处的城隍兼有龙王和镇水观音的功能,每逢天旱无雨,皇帝便派大臣来此烧香拜神求雨。城隍庙内每个供桌上都摆放有乾隆帝奉献的祭器、供品,海灯、瓷器、锡制灯盘、银质蜡竿等物品上多有“乾隆”字样。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祭神求雨之后,仍然大旱不雨,乾隆帝乃亲自撰写了一篇祭文,摆放在城隍庙内。《清高宗实录·卷五百八十八》载此祭文:[1]

臣承命嗣服,今二十四年,无岁不忧旱,今岁甚焉。曩虽失麦,可望大田。兹尚未种,赤地里千。呜呼,其惠雨乎!常云不祷,未蒙灵佑,方社方泽,均漠弗佑。为期益迫,喈万民谁救!敢辞再渎之罪,用举大雩,以申前奏。呜呼,其惠雨乎!上天仁爱,生物为心。下民有罪,定宥林林。百辟卿士,供职惟钦。此罪在官,不在民,实臣罪日深。然上天岂以臣一身之故,而令万民受灾害之侵?呜呼,其惠雨乎!谨以臣躬代民请命,昭昭在上,言敢虚佞?计穷力竭,词戆诚罄。油云沛雨,居歆赐应。呜呼,其惠雨乎!

啸亭杂录》记载,在嘉庆年间的癸酉之变中,“诸王大臣闻变,皆由神武门入,至门,闻贼聚攻隆宗门,纳兰侍郎玉麟方迎驾归,亦短衣踉跄入集城隍庙前,时官兵至者未踰百,余皆仆隶。”[3]

清朝灭亡后,城隍庙逐渐冷落,不再举行祭祀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处和其东北侧的祀马神所一度被文物出版社用作印刷厂,神殿内安装化铅字炉,成为排字铸字房和排字车间。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里的造反派破四旧”,将城隍庙的城隍、祀马神所的马神砸毁,幸而殿宇、神坛留存下来。[1]

1966年7月,文物出版社珂罗版车间的一些工人,向故宫博物院领导请示:“十几年来,城隍庙的泥胎偶像,一直盘踞在我们文物出版社印刷厂,霸占着我们珂罗版84立方米的地方,影响我们的生产发展,我们曾多次提出,但至今仍未解决,现在我们再次严正提出: ‘一定要把这些大王小鬼同反党反社会主义黑帮分子彻底捣毁,连根拔掉。’不能保留这些宣扬封建迷信的牛鬼蛇神的统治地位,彻底铲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制造毒害人民的封建迷信工具。这些牛鬼蛇神和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是格格不入的,我们提出请工作队同志帮助解决。”(见1966年7月15日署名“文物出版社珂罗版车间全体工人” 的大字报[4]

故宫博物院领导接到请示之后,鉴于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遂表示城隍庙旧址内的城隍泥塑神像11个,泥塑马一对,“内容系封建迷信有毒素的东西,技巧低劣,是清代泥塑,并无保留价值,故同意将上述泥塑神像除掉。”(见1966年8月2日故宫博物院对文物出版社工人所写大字报的回复) [4]1966年8月3日,城隍庙内的泥塑神像十一座、泥塑马一对被毁。[5]

后来,印刷厂因被确定为火灾隐患,被指令迁走,城隍庙由《紫禁城》杂志社进驻,刘北汜朱家溍进驻城隍庙办公,故宫博物院工会则进驻祀马神所办公。[1]

建筑

[编辑]
近处为城隍庙正殿,远处为紫禁城西北角楼

紫禁城西北角楼与神武门之间的城墙下,有一条水道穿过,为内金水河的进水口,进水口处修有铁栅、水闸,称“水关”,水关可控制水流、保持水位。在水闸以南,内金水河先向西,再向南,再向西,再向南,此后为一条约200米长,南北走向的笔直水道,与紫禁城西城墙之间距离约50米。城隍庙便建在这条笔直水道北端的西岸,紫禁城西北角楼的南侧。[1]

城隍庙是一组独立的建筑群,其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庙门、正殿,形成南北三进院。[2]

  • 琉璃门:山门前东侧的院墙上辟有琉璃门一座,是出入城隍庙的必经之道。[2]琉璃门外的内金水河为一段地下河,河上盖板成为平地。
  • 山门:面阔三间,灰瓦硬山顶[2]山门前有一座高大的影壁。影壁和山门之间有一株数百年树龄的古槐。[1]
  • 庙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明间是穿堂,庙门后面正中有甬路连接正殿的月台。[2]
    • 东、西配殿:为庙门的配殿,各三间,灰瓦硬山顶。[2]
  • 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正殿内曾经供奉紫禁城城隍之神,并且陈设有法器、经卷等等。[2]正殿前有月台,面阔四丈一尺五寸,进深二丈一尺,月台正前方有一条高台甬道通往庙门。月台是祭神时乐队奏乐和陪祭大臣跪拜之所,早年还设有神厨、焚炉、香炉、海缸等等。[1]
    • 东、西配殿:为正殿的配殿,各三间,灰瓦硬山顶。[2]

城隍庙的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王铭珍,紫禁城的城隍庙和马神庙,北京档案2004年12期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城隍庙,故宫博物院,于2013-10-15查阅. [201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3. ^ 3.0 3.1 清宫述闻:正续编合编本,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942-943页
  4. ^ 4.0 4.1 “文革”中谁保护了故宫?,新华网,2007年01月22日. [2013年10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0月16日). 
  5. ^ 文革防窥视中南海要提高午门 周恩来:不能作傻事,凤凰网,2010年04月14日. [2013年10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