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远
帛远,字法祖,本姓万氏,河内人(约今日河南黄河以北地区)。父亲威达,以通儒博雅闻名于当代。[1] 主要活动于西晋时期,在关中(今陕西省地方)进行译经弘法的事业。综观西晋佛教的传播重点,主要还是以译经为主。[2] 佛典译注的焦点仍承袭后汉、三国的佛教义学风气,以方等 [3] 、般若为正宗,译经水平未达到信达雅的成熟程度,后世研学的人不多。[4]
生平简介
[编辑]州府知道帛远有贤才,多次征召,皆不赴命。倒是悟道的心意在少年时期的帛远身上早已悄悄萌芽,于是便言辞恳切,祈请父亲,允许他出家,言辞恳切,父亲改变不了志心已定的他,于是法祖遂了心意,出家为僧,法号帛远。
帛远才思敏捷,聪明绝伦,每天诵经多达八九千字,对于方等经[5](大乘佛经)的研究,精细入微。也通读世俗经典,博学赅涉。在长安建筑精舍,以讲习佛经为业,随学者有千人之众。[6]
晋惠帝末年,太宰河间王颙,镇守关中,对帛远非常敬重,以师友的礼节待之,虚心受教。每有空暇,夜深人静的时刻,两人便聚在一起谈论道德学问。
帛远见当时群雄争斗,干戈四起,为保有自己的正直的操行,于是乎想隐于陇山以西地区。由于当时张辅担任秦州刺史,镇守陇上,顺道与之同行。由于帛远的声望德行闻名于世,张辅便想让他还俗,当他的僚佐。只是帛远一心向道,坚志不移,因此两人结下怨恨。在此之前,秦州人管番,多次与帛远辩论,却屡屡败在其手下,因此管番怀恨在心,多次在张辅面前进谗言,诬陷帛远。当法祖走到汧县时,忽然对同行的和尚及弟子们说几天之内,前世冤对就要了结。于是向大众辞别,写了一封书信,并将经书、佛像和身上的资财都分给众人。第二天早上,帛远与张辅谈话,话不投机,得罪张辅而被抓起来受刑,众人觉得奇怪、惋惜之际。帛远说这为了了结前世宿命所结的冤对,并不是为现在的事情。说完,大呼十方佛菩萨,称自己前世的罪孽因缘,今世欢喜了结,希望从此以后与张辅之间没有任何怨恨,结为朋友,也不要让他戴上杀人的罪名。便受鞭刑五十下而死。张辅后来知道了法祖临死前说的这一番话,内心感到遗憾。由于帛远传道教化的声誉,遍传关中、陇西一带,人们对帛远视若神明,因此帛远被害的讯息传出后,汉人、异族都悲痛异常。陇西的羌族等,本要派出五千精锐骑兵,迎接帛远到来,在半途得知遇害的讯息后,悲恨万分,群情激愤,誓言要为其报仇。张辅闻讯,遣兵抗敌。当时天水人富整,趁势杀了张辅,羌族感到怨恨已报而退兵,各自分了帛远的法体,带回去起造佛塔或寺庙。[1]
晋惠帝时,道士祭酒王浮则常与帛远论争佛教、道教邪正的道理,而王浮屡居下风,心起瞋恨,假托老子化胡,扬道抑佛,诬谤佛法。[7]
译经贡献
[编辑]- 《菩萨逝经》一卷
- 《菩萨修行经》一卷
- 《佛般泥洹经》二卷
- 《大爱道般泥洹经》一卷
- 《贤者五福德经》一卷
参考文献
[编辑]- 梁,僧祐《出三藏记集》。
- 梁,慧皎《高僧传》。
- 确真降措仁波切,《关于汉传佛教的100个故事》,页39-40。
注脚
[编辑]- ^ 1.0 1.1 释, 僧祐. 出三藏记集. 维基文库. 南朝梁.卷十五
- ^ 西晋时期,最著名的佛教学者是竺法护。至于安法钦、彊梁娄至等人分别在敦煌、洛阳、天水、长安、嵩山、陈留、淮阳、相州、广州等地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他佛教活动在洛阳有安法钦、法立、法炬,陈留(今河南省陈留县)有无罗叉(一作无叉罗)、竺叔兰,广州有彊梁娄至,关中(今陕西省地方)有帛远、聂承远、聂道真、支法度、若罗严。参见:[1]
- ^ 佛學大辭典/方等. 维基文库.
- ^ 参见道安评竺法护的《光赞》译本:“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悉则悉矣,而辞质胜文也。”这是说《光赞》纯用直译,文辞粗糙。评无罗叉、竺叔兰的《放光》译本:“言少事约,删削复重,事事显炳,然易观也,而从约必有所遗。”
- ^ 佛學大辭典/方等經. 维基文库.
- ^ 《六道集》卷4:“沙门帛远……才思儁微,敏浪绝伦。诵经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坟索,多所该贯。”、《高僧传》卷1:“祖才思俊彻,敏朗绝伦。诵经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坟素,多所该贯。乃于长安造筑精舍,以讲习为业。”
- ^ “老子化胡”之说,从后汉以来已开始了。如《后汉书.襄楷传》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又《魏略.西戎传》说:“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王浮的《化胡经》,或即集前人的传说而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