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格奥尔格·凯兴斯泰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格奥尔格·凯兴斯泰纳
出生1854年7月29日 编辑维基数据
慕尼黑 编辑维基数据
逝世1932年1月15日 编辑维基数据 (77岁)
慕尼黑 编辑维基数据
教育程度博士 编辑维基数据
母校
职业教育学家、作家、大学教师、政治人物 编辑维基数据
政党进步国民党 编辑维基数据
配偶Sophie Kerschensteiner、Marie Kerschensteiner 编辑维基数据

格奥尔格·凯兴斯泰纳(德语:Georg Kerschensteiner;1854年7月29日—1932年1月15日),德国教育家。

生平

[编辑]
利奥·赞姆伯格德语Leo Samberger所绘凯兴斯泰纳肖像

凯兴斯泰纳1854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2岁时进入师范学校学习,1871年毕业后担任一所国民学校的教师。1877年至1881年间,凯兴斯泰纳先后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学习,并最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83年起,凯兴斯泰纳先后在纽伦堡施韦因富特慕尼黑等地的实科中学(Realschule)和文科中学担任教员。1895年至1919年的25年间凯兴斯泰纳任慕尼黑市督学长、教育局长和政府高级顾问,直至退休。凯兴斯泰纳在政府任职期间制定了慕尼黑职业教育制度,在初等学校设特别班,专门注重手工劳作课,并为在职青年举办以技术培训为主的“继续学校”(或“补习学校”)。

1901年,他出版了《公民学校》一书,详细阐释了公民教育与劳作教学的理论;1905年,他首次正式提出了“劳作学校”的概念;1908年,在瑞士纪念裴斯泰洛齐的大会上,凯兴斯泰纳作了题为《裴斯泰洛齐精神中的未来学校——劳作学校》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自此以后,“劳作学校”理论在欧洲很多地区得到积极响应,并引发了一场“劳作学校运动”,而凯兴斯泰纳则被人视为“劳作学校”的先驱;1912年,他出版了《工作学校要义》一书,对“劳作学校”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系统介绍,这本书也成为“劳作学校”理论的奠基之作;1918年,凯兴斯泰纳被聘为慕尼黑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的兼职教授,在大学中讲授教育问题;1932年,凯兴斯泰纳在慕尼黑去世。

参考文献

[编辑]
  • 庞世俊. 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述评[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113-117.
  • 陈爱江,何振海. 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53-5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