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
泾河 | |
---|---|
流域 | |
源头 | |
• 位置 | 宁夏六盘山泾源县和固原县 |
河口 |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入渭河 |
流域面积 | 45000 平方公里 |
流经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本貌 | |
长度 | 455.1 公里 |
泾河又称泾水,渭河支流,发源于中国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源县和固原县,流经甘肃,在西安市高陵区境内汇于渭河。
泾河全长455.1公里,流域面积4.5万平方公里。该河一年之内径流量变化极大,且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严重。夏季多洪水,多泥沙;由于河底多为岩石,枯水季节河水却较清。
有泾清渭浊、泾渭分明的典故和魏徵梦斩泾河龙、柳毅传书的传说。
泾河清浊考证
[编辑]自古以来关于渭河跟泾河,究竟是“泾清渭浊”?还是“泾浊渭清”?学界看法各有分歧,但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泾河的作家李胜灵认为基本上是泾清渭浊,但会随着人为以及自然等不同因素而有所改变。
像西周时期,渭河下游就已发展为农业较发达地区,森林面积逐渐缩小,土壤自然容易受到地表径流的侵蚀,虽然这种现像只限于渭河的下游地区,但已经影响到渭河整体的清澈。而当时的泾河流域,居住在上游的戎人还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土壤侵蚀较少,因而泾清渭浊。
到了北魏后期泾河上游陆续增置郡县,西魏时又先后在泾河大支流马莲河流域设置朔州等三个州。隋、唐两朝,泾河上游人口皆较渭河上游稠密,农业耕耘对土壤的侵蚀十分明显,而唐朝的渭河流域由于吐蕃不断骚扰,人口显著减少,原来的森林得已保存,于是又变成泾浊渭清。
唐朝后期,泾河流域除接近源头的段落以外,其他已经下切到前第三纪基岩。也就是说泾河的河床是石头底,所以泾河平时是没有泥沙的。泾河泥沙含量大,集中在雨季和汛期,通过侵蚀黄土高原而获得大量泥沙。因此,若非大雨、暴雨之时,河旁山坡没有被侵蚀的土壤随水流下,则泾河中所含的泥沙就比较少些。但是渭河流域的情况却大不相同。渭河流淌在冲积平原上,既冲刷,又淤积,河床是自己堆积制造的,可以自己给自己供沙。唐朝中叶,大量采伐导致长安城中所需用的巨木,已经开始要远求之于吕梁山西黄河两岸[注 1]。到了北宋,岐山的森林已被摧毁无余,只剩下一条赭色的土山。由于岐山以西的秦、陇两州山林尚相当茂盛,因而也成了采伐的集中地。渭河上游的森林基本消失,于是又再度变成泾清渭浊。
另外,促使唐朝以后渭河转浊也和当地降水量的变迁有一定关系。从《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的资料显示,由北宋初年到清朝末年,泾河上游的大雨、暴雨仅有14次,渭河上游则为38次。大雨、暴雨次数多,土壤侵蚀必然严重,泥沙顺水流下,增加河水的浑浊程度[2]。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唐长安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恶化关系研究》,崔玲、周若祁,2009年,第3期,《华中建筑》月刊
- ^ 孰清孰浊,泾渭真的分明吗?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