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子族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竹の子族 |
假名 | たけのこぞく |
平文式罗马字 | Takenoko-zoku |
竹之子族(日语:竹の子族),亦可称竹笋族,是一种在1979年崛起、于1980年代初期广为流行过的日本街头表演文化。
简介
[编辑]“竹之子”在日文里面其实就是竹笋的意思,但竹之子族起源与真正的竹子或竹笋无关,而是源自一家流行服饰专卖店“竹之子服饰店”(ブティック·竹の子)。这家1978年在东京原宿竹下通开幕的服饰店专门销售一些颜色非常夸张鲜艳、带有阿拉伯或中国功夫风味的衣服,尤其是宽大的裤身与裤脚的绑腿,称为“后宫服”(ハーレムスーツ)。许多喜欢这种服饰的年轻人在原宿的行人徒步区(原宿步行者天国,每周日时将表参道封锁、禁止汽车通行后所围出的行人徒步区)与代代木公园一带聚集,穿着这种奇装异服配合着手提卡式放音机放出的音乐,进行团体风格的舞蹈。这种风潮经过大众媒体的报导后,在短短一年内迅速扩散到日本全国各地,蔚为风潮。
在组成竹之子族的许多年轻人之中,有很多人原本曾参与过暴走族活动,这可能可以解释为何后宫服的服饰风格与暴走族所穿的“特攻服”有所雷同。如同暴走族的活动特性,竹之子族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由几个爱好者组成的“小队”(Team)。而替自己的小队赋予一个用日文汉字以音读方式发音来拼成的队名,则是竹之子族另一个延续自暴走族的特色,例如“咒浬悦赌”(ジュリエット,西洋女子名Juliette的日文化拼法)、“狮利亜巣”(シリアス,天狼星Sirius的日文化拼法)都是类似风格的队伍名称。竹之子族讲究的是许多人同时做出一致舞步的表演方式,规模庞大时往往会给旁观者一种类似宗教活动般的错觉,因此当时日本社会也有不少人对这种年轻人聚集进行的活动感到忧心。
如同竹之子族的窜起,它的热潮衰退也非常迅速,在1980年至1981年时发展到最高峰后,1981年起逐渐被喜欢1950年代复古风格与摇滚乐的50族(50's,或称为“摇滚族”,ローラー)所取代。1980年代后半起乐团形式的街头表演风格窜起,而使得所谓的“玩团文化”彻底压过这些曾昙花一现的街头表演流行方式。
在许多曾参与竹之子族活动的年轻人中,因参加知名电视连续剧《3年B组金八先生》而走红的已故日本偶像男星冲田浩之是少数以竹之子族活跃参与者身份而出道的艺人之一。
不过,竹之子族的流行虽然短暂,它的精神却没有真的完全消失。一些更晚期的日本流行文化,例如1990年代末期的Para Para舞就被认为是继承了竹之子族的大规模团体舞蹈精神。至于模仿动画或漫画中人物角色的造型进行聚会的角色扮演活动(コスプレ,Cosplay),也被认为多少继承了一些竹之子族利用大胆独特的穿着方式彰显个人主张的基本精神。
相关条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竹之子族的历史(日本流行史网站)(日文)
- 一些竹之子族的活动照片集锦与回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