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逊平克溪战役

坐标40°13′05″N 74°45′18″W / 40.218°N 74.755°W / 40.218; -74.755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逊平克溪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的一部分

阿逊平克溪战役的军队动向图。
日期1777年1月2日
地点40°13′05″N 74°45′18″W / 40.218°N 74.755°W / 40.218; -74.755
结果 大陆军胜利,引发普林斯顿战役
参战方
 美国 英国 大不列颠王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美国 乔治·华盛顿
美国 阿瑟·圣克莱
美国 丹尼尔·希治阁
美国 爱德华·汉德
英国 康华利侯爵
黑森 卡尔·冯·多诺普
兵力
约5,500人
28门火炮
约6,000人
40门火炮
伤亡与损失
7-100人死伤 55-365人死伤或被俘

阿逊平克溪战役(英语:Battle of Assunpink Creek),或称为第二次特伦顿战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Trenton),是美国独立战争于1777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新泽西州特伦顿市。

1776年12月26日,大陆军特伦顿战役俘虏了接近900名黑森士兵,于翌日撤返宾夕法尼亚州。为扩大胜果,大陆军在29日再次横渡特拉华河,并进驻特伦顿,预备发动新一轮攻势。至于北美英军总司令威廉·何奥子爵则在特伦顿战败后,派查尔斯·康沃利斯率领纽约州的援军,经普林斯顿南下镇压叛乱。

乔治·华盛顿得悉英军动向后,在阿孙平克溪东岸的高地布阵以待。由于康沃利斯的部队在行军途中,不断遭到大陆军及新泽西州的民兵攻击,令到行程一再出现延误。当康沃利斯在1777年1月2日抵达特伦顿时,太阳已经落山。接着康沃利斯多次派军攻打横越阿逊平克溪的桥梁,又尝试另觅地点渡河,却遭到大陆军悉数击退。随着天色入黑,康沃利斯只好停止进攻。

晚上,康沃利斯与华盛顿各自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康沃利斯考虑到士兵已经疲倦,而各个军官又不熟悉特伦顿地形,决定等待日出再作攻击。至于大陆军方面,阿瑟·圣克莱约瑟·李德英语Joseph Reed (jurist)两人根据可靠情报,提议军队乘夜撤退,并绕行东面的小道,再突袭英军在普林斯顿的防线缺口,进而攻取英军总部不伦瑞克市。华盛顿考虑到士兵无法渡河回到宾夕法尼亚州,而正面交锋又没有胜算,采纳了两人的方案,并于半夜撤走。翌日早上,普林斯顿战役爆发,康沃利斯急忙赶回普林斯顿,阿逊平克溪战役结束。

背景

[编辑]

大陆军再次横渡特拉华河

[编辑]

1776年12月26日,大陆军特伦顿战役大胜。由于士兵早已疲惫,而且没有帐幕可供扎营,华盛顿率领大陆军在27日返抵宾夕法尼亚州。虽然大陆军在特伦顿大获全胜,却仍未摆脱危机。英军在新泽西州仍有人数优势,而且很可能获得纽约州的英军增援。以大陆军当时的状态,根本不能与英军正面交锋。随着特拉华河继续结冰,英军大可以直接向费城行军,从而打击革命。[1]

进退维谷之下,华盛顿在12月27日晚便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军事行动。会议开始前夕,费城商团民兵的领袖约翰·卡华拉达英语John Cadwalader (general)上校有急信传来,指自己手下的1,800名民兵出于自愿,在27日早上已经横渡特拉华河,还违抗命令进攻伯灵顿市英语Burlington, New Jersey。当费城的民兵抵达时,才发现该地的苏格兰驻军及博登镇英语Bordentown, New Jersey的黑森守兵,早在特伦顿战役后已经逃走,故此特伦顿附近并无英军。卡华拉达建议华盛顿渡河发动另一次攻击,以壮大革命声势。[2]

大陆军军官最终议决发动进攻。12月28日,大陆军分别前往八个渡口,再次横渡特拉华河。由于河道已经结冰,致使船只不能通行,大陆军要到31日才将火炮等物资搬运到特伦顿市。[3]

大陆军抵达特伦顿后,随即面临另一问题。当时大陆军大部分部队,都会在1777年1月1日前服役期满,使本已羸弱的军队有解散危机。这些部队求去的原因各异。比如约翰·葛雷佛英语John Glover (general)马波黑英语Marblehead, Massachusetts海员,曾在长岛会战及特伦顿战役前运载大陆军渡过危险水域,又于沛尔岬之战立下战功,却打算从事获利更丰的海上私掠,而坚持离开;第1特拉华集团军英语198th Signal Battalion (United States)曾与马里兰州士兵于长岛会战拖延英军,而有“马里兰州四百死士”之称,但部队在半年的战斗已折损甚多,最后只有约翰·哈斯雷英语John Haslet上校及数人留下。至于其他的士兵,则因伤病、饥寒及异乡等原因,而不愿延长服役。[4]

死线当前,大陆军军官只好以情理游说士兵,同时辅以金钱诱因。汤马士·密夫林准将与其他费城商人出身的军官,动用私人及州议会的财产,率先向驻守新泽西的宾夕法尼亚州、罗得岛州及新英格兰的民兵发放10元额外津贴,请求民兵延长服役六个星期,结果几乎所有士兵都接受津贴。[5]华盛顿从密夫林得悉消息后,也不待议会批准,向约翰·沙利文弥敦内尔·格连的军队发放10元津贴。起初新英格兰的士兵仍不为利益所动,但被华盛顿以追求自由及保卫家国等情理加以游说,最后自愿延长服役。[6]由于大陆军没有现金支付津贴,华盛顿只能依靠费城商人罗拔·莫里斯英语Robert Morris (financier)援助,而莫里斯也在最后关头为大陆军筹措到足够资金,支付所有士兵及间谍的开支。到1777年1月1日,大陆军共有2,600人离役,但仍有3,300名可作战的士兵留下。[7]

英军部署

[编辑]

正当华盛顿进驻特伦顿市之际,英军已经开始行动。北美英军总司令威廉·何奥爵士在12月27日得悉特伦顿战败一事后,马上中止查尔斯·康沃利斯的休假,请他带兵南下,歼灭华盛顿的军队。当时康沃利斯已经登船,预备返国与妻子团聚,但在军舰启航前夕却收到战败消息,只好即时登岸。[8]

康沃利斯在12月27日离开纽约市,并且下令士兵在暴雨泥泞之中急行军,在1777年1月1日赶抵普林斯顿。当时普林斯顿一带约有8,000名英国及黑森士兵,因为普林斯顿过于细小,而要到周边乡镇扎营。康沃利斯在当晚召开军事会议,宣布在翌日早上拔营行军,把全军集中于普林斯顿的道路,直接攻打特伦顿。会上黑森军官卡尔·冯·多诺普曾提出异议,指美国民兵熟习新泽西地势,很可能会沿路伏击。他建议英军分成两路,其中一路采用自己逃离博登镇的道路,绕到特伦顿市东面,进而与普林斯顿的军队两路夹击。不过方案却遭康沃利斯否决。[9]

大陆军部署

[编辑]

在大陆军阵营,华盛顿已经得悉康沃利斯赶抵普林斯顿,并在12月30日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各军官决定暂时撤退到特伦顿东南面的阿孙平克溪防守。阿孙平克溪在特伦顿与特拉华河汇合,河口有一座狭窄石桥横跨河谷两岸,而石桥后方则有高地可供布阵。阿孙平克溪本身由两道河溪于梅登黑英语Lawrenceville, New Jersey一带的湿地汇流而成,并向西南流动,俨如天然屏障。不过由于溪流延绵数英里,而且有三处浅滩可供通行,大陆军必须分散兵力守备浅滩,同时避免英军绕道东面,从向偷袭。[10]

会议结束后,华盛顿先派士兵守备阿孙平克溪的桥梁及浅滩,然后等待更多情报。首先,约瑟·李德英语Joseph Reed (jurist)率领21名费城志愿骑兵,到普林斯顿侦察。这支斥侯骑兵俘虏了12名搜集食物的英军,然后带回营帐各自审问,从而得悉英军的进攻方案。[11]第二,卡华拉达透过一名普林斯顿的年青人,彻底得悉英军的军队数量、部署位置以及防线地点。这名年青人指出,英军在普林斯顿的防线大致完整,却在东面有一缺口。该缺口有一道小路通往南方,再转折向西连接特伦顿。这些情报对后来华盛顿的决定有重要影响。[12]

得悉英军部署后,华盛顿派出1,000人到普林斯顿的道路拖延英军。这支部队包括查理斯·史葛的弗吉尼亚民兵、爱德华·汉德的马里兰及宾夕法尼亚民兵、尼古拉斯·豪赛格英语Nicholas Haussegger的德裔民兵、以及汤玛斯·福莱斯英语Thomas Forrest的炮兵团。整支部队由法国准将罗·费摩英语Matthias Alexis Roche de Fermoy(Matthias de Roche-Fermoy)指挥。[13]

最后,华盛顿在1月1日晚召开另一次军事会议。由于阿孙平克溪的防线过长,大陆军难以妥善守备,必须集中各地兵力。当时卡华拉达在东面拥有1,800名民兵,但这些士兵却一直独立行事,致使大陆军军官无法确定他们会否听命。巧合的是,本杰明·鲁殊英语Benjamin Rush医生刚好从卡华拉达的驻地抵达,亨利·诺克斯便请他到会议表达意见。鲁殊称费城的民兵愿意听命大陆军指挥,并将华盛顿的书信乘夜送往卡华拉达的驻地。卡华拉达闻讯,随即赶往阿孙平克溪,在1月2日早上抵达。这使大陆军在英军进攻前夕获得充足援助。[14]

战事爆发

[编辑]

康沃利斯的行军

[编辑]

1月2日半夜,康沃利斯留下查理斯·马胡德英语Charles Mawhood的1,500人守备普林斯顿,并派出黑森士兵及英军轻步兵为先锋,先行向梅登黑行军;[15]而后方的主力部队则随后出发。虽然当地的天气在新年稍为回暖,但普林斯顿南下的公路仍因早前的暴雨而布满泥泞,令到臃肿的英军部队举步维艰,战马与火炮更经常陷入泥沼,屡屡出现脱队。[16]新泽西州的平民见状,便乘机作出骚扰攻击。正午时分,英军主力部队终于与黑森先锋在梅登黑会合,其时两支部队各自受到平民攻击一次,造成数人伤亡。[17]

康沃利斯在梅登黑留下亚历山大·列斯利的1,500人防守,然后继续南进。[18]不久,英军开始遭到大陆军的埋伏。虽然法国准将罗·费摩在看到英军后,便抛下士兵向特伦顿逃走,但汉德却随即接过指挥。他把大陆军埋伏于道路两旁的树林,静待英军先锋经过,然后在近距开火。这次埋伏使到英军措手不及,整支先锋部队更向后溃散,迫使康沃利斯将主力部队调前,并排出战斗阵列。康沃利斯向树林发炮轰击近半小时,才继续行军。其时汉德已经后撤到另一地点,并再次攻击英军。当英军在泥沼中转向、试图包抄汉德左翼之时,大陆军又向特伦顿市外撤退。其时已经为下午3时,而太阳将在4时46分落山。[19]

黄昏时分,英军迫近特伦顿市郊。此时汉德与史葛已经将步兵布置在道路两旁,并由福莱斯的炮兵从后支援。华盛顿骑马到前线鼓励士兵,请他们尽量拖延英军至入黑,让大陆军有更多时间布防。随后汉德等人死守阵地,一直到日落前半小时才不支败退。在华盛顿的炮兵以及丹尼尔·希治阁的罗得岛步兵支援下,大部分士兵都能够撤回对岸,只有豪赛格及少量士兵遭到俘虏。[20]

阿孙平克溪之战

[编辑]

正当汉德等人撤回阿孙平克溪东岸,华盛顿已即将完成布阵。他派阿瑟·圣克莱守备右翼的两座浅滩;希治阁守备桥梁南面、接近河口的浅滩;华盛顿则指挥詹姆士·伊荣英语James Ewing (Pennsylvania)、史葛、汉德、卡华拉达等人的部队,守备中路的石桥;最后由休·梅沙英语Hugh Mercer负责后卫。[21]

康沃利斯随后也完成布阵。他将英国的轻步兵、线列步兵及黑森掷弹兵布置于阿孙平克溪的桥梁后方,然后将其他步兵以开阔阵形排开,向大陆军施加压力,使大陆军普遍感到自己寡不敌众。布阵期间,黑森猎兵与英国轻步兵开始向大陆军试阵,作出侵扰攻击,双方互有伤亡。[22]

下午5时,康沃利斯终于发动进攻,其时太阳已经落下。他派黑森猎兵及英国轻步兵攻打接近河口的浅滩,却遭到希治阁的罗得岛步兵击退。次一列的黑森掷弹兵随即接上,在炮兵掩护下向桥梁冲锋。黑森炮兵与大陆军炮战近12分钟,但掷弹兵仍无法击破大陆军。反之,史葛下令民兵瞄准英军的下半身射击,迫使英军要额外派人抬走伤兵。结果这种战术不但为大陆军拖延时间,还使英军死伤惨重。大量受伤的士兵要在当晚截肢,或因伤口感染而死,或自此无法作战,对英军构成沉重打击。29名侥幸渡桥的掷弹兵眼见后退无路,索性向大陆军投降。 [23]

随着夜色渐深,英军线列步兵接替而上,并三次向桥梁冲锋,但每次都遭到大陆军击退,最远只能推进至桥梁中段。双方的炮战一直持续至晚上7时才告结束。虽然英军没有统计死伤人数,但当时阿孙平克溪桥梁的后半段,都被英军的尸体及鲜血覆盖,保守估计英军折损约有365人。至于华盛顿则估计大陆军有50多人死伤,但数目可能更多。[24]

结果:双方军事会议与普林斯顿战役

[编辑]
大陆军于晚上向普林斯顿推进的路线。

炮战结束后,英美双方各自召开军事会议。康沃利斯认为大陆军不能渡河撤回宾夕法尼亚州,已经被困于特伦顿东南面;而英军又因连日行军,已经疲劳不堪,决定停止攻势。他把士兵部署到阿孙平克溪中游的浅滩,预备在破晓时分即时进攻。威廉·厄斯金反对康沃利斯的方案,认为应该即时发动夜袭,否则华盛顿将会一如以往再次找到方法逃走。不过康沃利斯却指出英军不识地利,难以在晚间发动攻击,最终未有采纳。[25]相传康沃利斯如此回复厄斯金:[26]

至于大陆军方面,华盛顿在圣克莱的营地召开会议。华盛顿指出军队既不能抵受翌日英军的攻势,又无法过河撤退,向军官及与会平民请求意见。起初,与会者在强行撤退及死守阵地之间争持不下,但圣克莱接着却提出了第三个方案。他根据当地居民的情报,指阿孙平克溪东面有小路通往北面,经过贵格会的聚会地与桥梁,再直达普林斯顿东面。圣克莱建议大陆军突袭普林斯顿,进而向不伦瑞克市的英军大本营推进。此举不但可以避免大陆军遭到康沃利斯全歼,更有机会抢夺不伦瑞克市的英军军用物资及巨额现金,从而将英军逐出新泽西州。[27]李德闻言,亦将早前费城斥侯骑兵探得的情报公开,指出英军防线在普林斯顿东面刚好有一大漏洞,完全配合圣克莱的突袭方案。[27]

最后,华盛顿等军官决定突袭普林斯顿。大陆军乘夜离去,只留下少量部队虚张声势,直到最后关头才跟随部队北上。1月3日日出,康沃利斯发现阿孙平克溪完全没有敌军,但后方却传来隆隆炮声,普林斯顿战役已经爆发。康沃利斯只好急忙赶回后方。阿孙平克溪战役就此结束。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Fischer 2006,第264页
  2. ^ Fischer 2006,第265页
  3. ^ Fischer 2006,第266-267页
  4. ^ Fischer 2006,第270页
  5. ^ Fischer 2006,第271页
  6. ^ Fischer 2006,第272-273页。当时华盛顿并不知道,大陆议会已经在27日赋予华盛顿可享有6个月的“独裁”权力,以应付战争困境;华盛顿在宣布发放津贴后,也即时向议会写信,详细解释自己“越权”的原因。
  7. ^ Fischer 2006,第274页
  8. ^ McCullough 2005,第284页,Fischer 2006,第290页
  9. ^ Fischer 2006,第290-292页
  10. ^ Fischer 2006,第278-279页
  11. ^ Fischer 2006,第279-280页
  12. ^ Fischer 2006,第280-281页
  13. ^ Fischer 2006,第281页
  14. ^ Fischer 2006,第283-285页
  15. ^ Ketchum 1999,第286页
  16. ^ Fischer 2006,第292-295页
  17. ^ Fischer 2006,第295页
  18. ^ Ketchum 1999,第288页
  19. ^ Fischer 2006,第296-297页
  20. ^ Fischer 2006,第298-300页
  21. ^ Fischer 2006,第301-303页
  22. ^ Fischer 2006,第303-304页
  23. ^ Fischer 2006,第305, 308-309页
  24. ^ Fischer 2006,第306-307页
  25. ^ Fischer 2006,第310-312页
  26. ^ Fischer 2006,第313页
  27. ^ 27.0 27.1 Fischer 2006,第314-315页

参考资料

[编辑]
  • Allison, Robert J.,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 Concise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531295-9 (英语) 
  • Fischer, David Hackett, Washington's Cross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518159-3 (英语) 
  • Ketchum, Richard, The Winter Soldiers: The Battles for Trenton and Princeton, Holt Paperbacks; 1st Owl books ed edition, 1999, ISBN 0-8050-6098-7 (英语) 
  • McCullough, David, 1776,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05, ISBN 978-0-7432-2671-4 (英语) 
  • Middleton, Richard, The 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1775-1783,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12, ISBN 978-0-582-22942-6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