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2011 EO4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1 EO40
发现[1]
发现者理查·科瓦斯基英语Richard Kowalski
莱蒙山巡天数据
发现日期2011年3月10日
编号
小行星分类
轨道参数[3][5]
历元 2022年8月9日(JD 2459800.5)
不确定参数 6
远日点2.5467天文单位(380.98吉米
近日点0.76039天文单位(113.753吉米)
半长轴1.65356天文单位(247.369吉米)
离心率0.54015
轨道周期2.1264 yr (776.66 d)
平近点角169.9°
轨道倾角3.3591°
升交点黄经50.249°
近日点参数17.154°
与地球最小轨道相交距离0.0482051天文单位(7.21138吉米)
与木星最小轨道相交距离2.79322天文单位(417.860吉米)
物理特征
大小150—330米(490—1,080呎)[a][7]
绝对星等(H)21.5[3]

2011 EO40是一颗被归类为近地天体阿波罗型潜在威胁小行星,该小行星目前可能是车里雅宾斯克超级火流星母体[6][8][9]

发现、轨道与物理特性

[编辑]

2011 EO40是由理查·科瓦斯基英语Richard Kowalski于2011年3月10日执行莱蒙山巡天数据时发现的。[1][10]

该小行星的轨道属于典型地阿波罗型小行星,其特点是显著的离心率(0.54)、较低的倾角(3.36º)、以及1.65天文单位的半长轴。[10]根据小行星中心的分类,2011 EO40被归类为越地小行星近地天体潜在威胁天体,不过该小行星加入哨兵风险表上仅不到一天。[11]截至2015年10月,对2011 EO40的轨道观测仅有20次,观测弧为34天,因此仍需进一步观测才能评断该小行星该归类于哪一个小行星族。目前观测到2011 EO40绝对星等为21.5[3],推估该小行星的直径约200米(660呎)。[7]

与车里雅宾斯克超级火流星的关系

[编辑]

最新的轨道计算表明,2011 EO40可能是车里雅宾斯克超级火流星母体,这是由于该小行星的轨道与车里雅宾斯克流星体撞击前推估的轨迹非常相似。[6][8][9]另外,2011 EO40金星系统、火星有着相对频繁的近距离接近。在2011年1月28日时,2011 EO40曾接近过地球一次,当时距离地球0.0953天文单位(14,260,000千米;8,860,000),并且预计在2025年9月23日时将再次接近地球,到时将距地球约0.06天文单位(9,000,000千米;5,600,000哩)。[3]由于小行星2011 EO40受到多个长期共振的作用,因此大约每隔17年就会接近地月系统一次。[8]

能见度

[编辑]

未来2011 EO40的逆行窗口为2016年6月7日与2018年5月28日,这两次观测窗口的视星等分别为24.5及24.6;最佳观测窗口将落在2025年9月2日至23日间。根据到时2011 EO40与地球的距离(0.04—0.12天文单位(6,000,000—18,000,000千米;3,700,000—11,200,000)),[3]该小行星的视星等应该会高于19。[12]

参见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该假设是基于小行星的反照率在0.20至0.04之间。[6]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MPEC 2011-E59 : 2011 EO40. Minor planet center. [2013-07-31] (英语). 
  2. ^ List Of Apollo Minor Planets (by perihelion distance). Minor planet center.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8) (英语). 
  3. ^ 3.0 3.1 3.2 3.3 3.4 3.5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2011 EO40).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22-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3) (英语). 
  4. ^ List Of The 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s (PHAs). Minor planet center. [2014-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6) (英语). 
  5. ^ NEODyS-2 on 2011 EO40. NEODyS-2. [201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3) (英语). 
  6. ^ 6.0 6.1 6.2 de la Fuente Marcos, 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 Raúl. The Chelyabinsk superbolide: a fragment of asteroid 2011 EO40?.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Letters. 2013-11-21, 436 (1): L15–L19. Bibcode:2013MNRAS.436L..15D. arXiv:1307.7918可免费查阅. doi:10.1093/mnrasl/slt103 (英语). 
  7. ^ 7.0 7.1 Absolute-magnitude conversion table (H).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1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2-03) (英语). 
  8. ^ 8.0 8.1 8.2 de la Fuente Marcos, 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 Raúl. Reconstructing the Chelyabinsk event: pre-impact orbital evolution.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Letters. 2014-09-01, 443 (1): L39–L43. Bibcode:2014MNRAS.443L..39D. arXiv:1405.7202可免费查阅. doi:10.1093/mnrasl/slu078 (英语). 
  9. ^ 9.0 9.1 de la Fuente Marcos, Carlos; de la Fuente Marcos, Raúl; Aarseth, S. J. Chasing the Chelyabinsk asteroid N-body style.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5-10-10, 812 (1): 26 (22 pp). Bibcode:2015ApJ...812...26D. arXiv:1508.05907可免费查阅. doi:10.1088/0004-637X/812/1/26 (英语). 
  10. ^ 10.0 10.1 2011 EO40. Minor planet center. [201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7) (英语). 
  11. ^ Observations of small Solar-System bodies. hohmanntransfer. 2011-03-11 [2013-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英语). 2.7e-07 = 1 in 3,704,000 chance)
  12. ^ 2011EO40 Ephemerides for 23 August 2025 through 30 September 2025. NEODyS (Near Earth Objects – Dynamic Site). [2014-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3) (英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