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号反坦克手榴弹
74号反坦克手榴弹 | |
---|---|
类型 | 反坦克手榴弹 |
原产地 | 英国 |
服役记录 | |
使用方 | 参见使用国 |
参与战争/冲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史图瓦·麦克雷 |
研发日期 | 1940年 |
生产商 | 凯氏兄弟公司 |
生产日期 | 1940—1943年 |
制造数量 | 250万个 |
基本规格 | |
填充 | 硝化甘油 |
填充量 | 约1磅重 |
引爆机制 | 5秒倒数 |
74号反坦克手榴弹,俗称黏性炸弹(英语:Sticky Bomb),是一款英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设计和生产的手榴弹。它是其中一种为英国陆军和国土警卫队而开发的反坦克武器。由于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失去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它此时便成为一项替代品,以解决反坦克炮数量不足的问题。
74号反坦克手榴弹由第一防卫司(MD1)设计,它内部有一个盛载硝酸甘油的玻璃球,其表面被糊上了强力黏合剂,用以固定于金属外壳上。当用户拉出手榴弹手抦上的针,外壳会一分为二而露出玻璃球,另一支针将启动爆炸机制。用户然后需要将它放上敌方坦克或其他载具,亦必需用少许力以打破玻璃球。它黏附上载具后,启动其手抦上的杠杆会启动一个5秒的爆炸倒数,5秒后硝酸甘油就会爆炸。
该手榴弹的设计有几处缺陷。测试时,它不能黏附布满灰尘和泥土的坦克。再者如果用户不小心拉出它手抦上的针的话,玻璃球很容易就会黏上制服。陆军部军械局没有批准英军使用它,但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介入并批准其生产。由1940年到1943年,其生产商,凯氏兄弟公司大约生产了250万个74号反坦克手榴弹。它的主要用户是国土警卫队,但在北非的英国和共和联邦军队亦有使用,在新几内亚战役亦有被澳大利亚陆军采用。法国游击队亦有使用。
发展历史
[编辑]随着法国战役结束和英国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撤离,德国可能会入侵英国本土。[1]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英军并没有足够能力保卫本土。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几个礼拜后,英国本土只有27个师的兵力。[2] 他们特别缺乏反坦克炮,由于有840门在撤退时遗在法国,所以本土只剩下167门,而弹药也有匮乏的迹象,以致法规禁止任何炮弹被用于训练目的。[2]
基于以上问题,导致较先进的武器被优先分配给英国军队,国土警卫队被迫使用一些过时的武器和弹药。[3]
第一防卫司的两个成员米利斯·杰弗里斯少校[4] 和史图瓦·麦克雷少校[5],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们的主意是制造一种在抛出后会黏附上敌方坦克的手榴弹。在试验时,麦克雷试着用橡皮泥填充进自行车橡胶内胎,但不但不够准确,黏力也不足。[6] 他认为球状是最好的投掷物形状。[7]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此时关注着英国本土的反坦克防御状况,他得悉此款手榴弹的研发工程后,开始敦促其开发和生产。[8] 在1940年6月,测试正式开始,手榴弹已被正式命名为“74号反坦克手榴弹”,然而测试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它不能黏附布满了灰尘和泥土的坦克。[8] 因此,军械局并没有批准将它成为制式装备。[9] 然而,丘吉尔下令进行下一步测试,而下一步测试在同年7月进行,他也亲自观看了演示,之后更下令将它投入生产。[10] 他在1940年10月的备忘录写着“黏性炸弹。生产一百万个”。[11] 它的生产由一间在斯托克波特的化学品制造公司,凯氏兄弟公司负责,它负责提供黏合剂,并装上炸药和雷管。[12] 由1940年至1943年,该公司大约生产了250万个74号反坦克手榴弹。
设计
[编辑]手榴弹内部有一个玻璃球,其中载有约1.25磅(约0.57千克)的硝酸甘油。玻璃球被一层弹力织物包着,弹力织物外层还涂上一些黏鸟胶。因为使用了黏鸟胶的缘故,它才得到“黏性炸弹”的绰号。[14] 它的外壳由两个空心的金属半球体制成,玻璃球接着就放入外壳,外部有木制手柄固定它的位置,里面还有一个5秒的导火线。[14] 木制手柄上还有两支针和一个杠杆,第一支针拉出时,外壳脱落,而第二支针则启动它的引爆机制。这令它进入待爆状态,杠杆同时下坠,确保引信成功,然后用户将跑到坦克附近和把它黏到其装甲上,用户需使用适当力度打破玻璃球,以便将硝酸甘油淋上装甲表面。[9] 用户亦可从远处把它扔上坦克车体。[15]
该手榴弹的设计有缺陷,用户被建议移动到坦克附近,并把它黏到其装甲上,而不是从远处抛上坦克车体。因在投掷的过程中,黏鸟胶很容易黏上用户的制服。[9] 此外,当它存放了一段时间后,硝化甘油开始变质而变得不稳定,令使用的难度提高。[9] 由于74号反坦克手榴弹是一种短距离武器,用户需匿藏在战壕里或其他隐蔽的地方,直到坦克开近他们的藏身处,然后才能把它黏上坦克后方,因坦克后方的装甲是最薄弱,是致命要害。[16] 第二代的设计采用了塑料外壳,以及使用了雷管。[17]
使用历史
[编辑]该手榴弹在1940年首次分配予国土警卫队。[18] 尽管军械局没有批准正规部队使用它,一批74号反坦克手榴弹以训练为理由被分配予国土警卫队。[9] 它也在北非战场被英国和共和联邦军队用作反坦克武器。在1943年2月,当非洲军向塔莱进军时,他们利用它摧毁了6辆德国坦克。[19] 澳大利亚陆军也获配一些74号反坦克手榴弹,在瓦乌战役[20] 和米尔恩湾战役使用。[21] 其中一部分更提供给法国游击队。[22]
使用国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书目
[编辑]- Bull, Stephen; Dennis, Peter; Delf, Brian; Chappell, Mike; Windrow, Martin. World War II Infantry Tactics. Osprey Publishing. 2004. ISBN 1841766631.
- Bradley, Phillip. The Battle for Wau: New Guinea's Frontline, 1942-194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0521896819.
- Brune, Peter. The Spell Broken: Exploding the Myth of Japanese Invincibility : Milne Bay to Buna-Sanananda 1942-43. Allen & Unwin. 1998. ISBN 1864486937.
- Churchill, Winston.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II.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85. ISBN 0395410568.
- French, David. Raising Churchill's Army: The British Army and the War against Germany 1919-194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ISBN 978-0198206415. ISBN 0198206410.
- Hogg, Ian. Tank Killers: Anti-Tank Warfare by Men and Machines. Pan Macmillan. 1995. ISBN 0330353160.
- Lampe, David. The Last Ditch: Britain's Secret Resistance and the Nazi Invasion Plan. Greenhill Books. 1968. ISBN 9781853677304.
- Mackenzie, S.P. The Home Guard: A Military and Political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198205775.
- Macrae, Stuart. Winston Churchill's Toyshop. Roundwood. 1971. ISBN 978-0-900093-22-7. ISBN 0-900093-22-6.
- Watson, Bruce. Exit Rommel: The Tunisian Campaign, 1942-43. Stackpole Books. 2007. ISBN 0811733815.
- Weeks, John. Men Against Tanks: A History of Anti-Tank Warfare. David & Charles. 1975. ISBN 0715369091.
参考
[编辑]- ^ Mackenzie, p. 20
- ^ 2.0 2.1 Lampe, p. 3
- ^ Mackenzie, pp. 90-91
- ^ Hogg, p. 44
- ^ Sticky Bomb Awards, The Times, 19516 March
- ^ Macrae, pp. 18-19; p. 121
- ^ Macrae, p. 122
- ^ 8.0 8.1 Churchill, p. 149
- ^ 9.0 9.1 9.2 9.3 9.4 9.5 Weeks, p. 44
- ^ Mackenzie, pp. 92-93
- ^ Macrae, p. 98
- ^ Macrae, p. 126
- ^ BBC - WW2 People's War. [2009-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1).
- ^ 14.0 14.1 Weeks, p. 43
- ^ Hogg, pp. 239-240
- ^ Hogg, p. 241
- ^ Macrae, p. 130
- ^ Mackenzie, p. 93
- ^ Watson, p. 151
- ^ 20.0 20.1 Bradley, p. 34
- ^ Brune, p. 69
- ^ 22.0 22.1 Bull, p.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