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市场化
外观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2年3月10日) |
教育市场化指的是:政府教育部门与民间的教育机构达成产学合作并普及化。犹如商业市场中的供需链,让彼此产生所谓的良性竞争进而使基层的教育体系能向上回应各种市场的需求,以增强弹性、提升效率;同时引入评鉴机构,作为教育消费者并提供有利信息、对教育单位的监督,而达成教学相长的目的。[1]其特点为:重视效率、效益与效能;以经营企业的手段来治理学校。该经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绩效优势,提升教育资源的运用效率,实现教育的理念与精神。换而言之,教育市场化的动机是:教育机构希望投入最少的资源,来实现最大的效益[2]。
教育市场化的倡导者米尔顿·佛利民认为,透过市场机制的“家长选择”与“学校竞争”这两个核心机能来促进学校改革、提升教学绩效、增进教育多样化等,能迎合学生、家长和大众的需求与期待,亦可减少政府财政负担,提升教育效能,同时,还能解决公营教育系统中多年来的难处[3][4]。
在教育市场化的概念下,学生与家长成为拥有自主选择权力的消费者,而学校、教师及教职员则成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此外,该概念还将学校视为教育服务的交易场所,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课程及相关服务,则视为产品[5]。
成功要素
[编辑]一般而言,要使市场化教育系统成功运作,有五个前提[6]︰
- 市场上有足够办学组织供学生及家长选择。
- 学校和办学团体的教学质素应广为家长及学生所熟知。
- 家长及学生是理性的且了解自身喜好。
- 教育产品的价格由供需均衡来决定。
- 学位或证书能够成为私人财货。
组织的特征
[编辑]莫家豪及罗浩俊(2001)进一步指出,教育市场化拥有八项特征,包括︰自负盈亏原则、市场的兴起、国家提供者角色的减弱、市场管理原则的采纳、市场主导课程、院校创收、内部竞争和强调效益[7]。
副作用
[编辑]然而,教育市场化政策真正实行起来出现却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尤以对教师专业的影响为甚。有学者认为教育市场化的副作用体现于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四方面︰
- 教育市场化把教育的定位从“为社会作贡献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转移至“学生个人投资增值的私人产品(private good)”,增加学生的入学竞争与财政负担,使得家庭社经地位(social-economic status)之高低成为左右学生教育机会的一大关键因素[8]。
- 对学校而言,由于学校需于市场竞争,学校极可能改变以往有教无类,以教育机会均等为本的办学方针,改而“择优而教”,以至“择富而教”,提升学校在市场的绩效表现[9]。
- 对教师而言,教育市场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性方面︰
- 引入学校的竞争属负面竞争,“合约常额”、“半职教师”、“副教师”、“教学助理”等将会取代常额教席,影响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及专业发展计划[10]。
- 政府倾向以标准化霸权,透过监控与无止境的评核来确保和提升各学校的教育质素,为教师团队营造强烈的危机感和挫败感,有碍教师之专业自主[10],标准化霸权虽能剔出尸位素餐的庸才,却只能确保教学活动符合最低水准,它并不能鼓励,甚至反过来限制了教师创新或追求卓越的空间[11]。
- 教育市场化改变了学校生态,课程由教师主导,转变至以消费者(家长及学生)所主导,从而形成消费者霸权,改变中国社会传统以来尊师重道的风气,令教师进一步“去专业化”[10]。
- 对社会而言,市场化政策把学位供求交予市场需求,令政府不能因应突发事件,如双非学童突然增加等社会需求来增加学位供应。有学者认为,过去教统局一直奉行杀校政策,令北区小学学位难以满足双非学童与本地学生的需要,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正是教育市场化的恶果之一[12]。
参考文献
[编辑]- ^ 戴晓霞. 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 (PDF). 教育研究集刊·. 2001, (7): 301-328 [2017-11-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1-10).
- ^ 岑麗珊《究竟教育市場化是好?是壞? 探討香港高等教育市場發展趨勢》二零零七年第三期. [201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8).
- ^ Friedman, M. (196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 Chubb, J. E., & Moe, T. M. (1990). Politics, Markets and America's school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 ^ 蔡姿娟(2003).学校选择权在教育市场化下对义务教育的冲击。教育资料与研究,52,55-61。
- ^ Gintis, H. (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chool choice, Teacher College Record, 96(3), 492-511.
- ^ 莫家豪和罗浩俊(2001)︰市场化与大学治理模式变迁︰香港与台湾比较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7,329-361。
- ^ 梁亦华(2011.9.20)︰盲从市场化指标的研究学位分配,《星岛日报》,A18
- ^ 梁亦华(2011.9.20)︰盲从市场化指标的研究学位分配,《星岛日报》,A18。
- ^ 10.0 10.1 10.2 梁亦华(2011.10.10)︰教育市场化与教师专业,《教协报》,第594期,4。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08-10.
- ^ 梁亦华. 教改盲目崇洋的弊端. 《星岛日报》F08,教育评论. 2012-07-06 [201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3).
- ^ 梁亦华. 教育市場下的殺校潮. 《星岛日报》,F02,教育评论. 2012-07-02 [2012-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