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佟麟閣路

座標39°54′13″N 116°21′44″E / 39.90350°N 116.36226°E / 39.90350; 116.3622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4′13″N 116°21′44″E / 39.90350°N 116.36226°E / 39.90350; 116.36226

佟麟阁路
TONGLINGE LU
佟麟閣路南端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西城區
附近主要建築物中華聖公會救主堂
起點復興門內大街
終點宣武門西大街
佟麟閣路西側的中華聖公會救主堂,圖中右側綠樹掩映下的道路即佟麟閣路。

佟麟閣路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中部的一條道路,1947年為紀念抗日將領佟麟閣改為現名。

簡介

[編輯]
位於新華社所屬的佟麟閣路62號院內的北京國會舊址

佟麟閣路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道路,北起復興門內大街南側,南至宣武門西大街(向南接廣安胡同),全長1500米左右。原來該路靠北端有一分叉,一向北連接復興門內大街;一向西再折向北,連接復興門內大街,通往太平橋大街。其中,向西北通往太平橋大街者,與該分叉以南的路段同樣位於原大明壕的舊址上。2000年代末,向西的叉路被廢棄,在原址興建高樓,佟麟閣路乃成為一條完全為南北走向的直路。

元朝時,高梁河水流入元大都和義門南水關之後,沿西直門內大街以南向東,到今東新開胡同附近折向南方,沿今趙登禹路太平橋大街到今豐盛胡同附近折向東,最終同「蕭牆」(皇城)的南護城河相連。當時,該河道稱「金水河」,是為皇城水系供水的河道。[1]

明朝遷都北京之後,高梁河不再直接入金水河,金水河遂逐漸變為排水溝,河內之水也改以生活污水和雨水為主。該河改道向南,經鬧市口以東一帶向南流入宣武門以西的護城河。其中,由鬧市口附近向南流到護城河的河段,即今佟麟閣路的所在處。由於承天門(現天安門)前的河道仍稱「金水河」,故這條縱貫北京內城西部的排水河道被人們改稱為「大明濠」(即排水明渠)。元大都時期自今豐盛胡同到蕭牆的一段河道則逐漸乾涸,其西段演變成日後的前泥窪胡同後泥窪胡同東斜街西斜街[1]

中華民國初年,北洋政府京都市政公所提出針對大明壕的《籌劃改築大明濠方案》,準備對其進行治理。1921年治理工程開工,工程利用拆除北京皇城城牆產生的城磚,修葺大明壕,將其改造為暗溝,其上鋪設馬路。1930年前後,治理工程竣工,整條大明壕上新建的道路未起名字,統稱「溝沿大街」,被評定為一等乙類道路,其南段被習慣性地叫做「南溝沿大街」。[1]

抗日戰爭勝利後,經馮玉祥提議,北平市臨時參議會通過決議,北平市市長何思源於1947年3月13日簽發《北平市政府戶字第59號訓令》,將南溝沿大街、北溝沿大街、鐵獅子胡同分別改名為佟麟閣路、趙登禹路張自忠路,以示對抗日英雄的紀念。[1]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佟麟閣路的名稱被革命化,改為「四新路」。1971年改名為「民族宮南街」。[2]文革結束後改回現名。

佟麟閣路上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國會舊址,一處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中華聖公會救主堂。北京國會舊址位於佟麟閣路62號院(隸屬新華社)內,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國會參議院及眾議院,現在作為新華社總社禮堂使用。中華聖公會救主堂位於佟麟閣路85號,是聖公會在北京地區建立的第一所教堂,1997年獲北京賽翁信息諮詢中心修復,成為該中心的辦公場所。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在古河道上行驶的七路公交车,北青网,2009-06-16. [2013-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 
  2. ^ 北京地名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第213頁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