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空天技術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空天技術系的前身是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由物理學家周培源教授創立於1952年,是中國大學中第一個力學專業。

歷史沿革[編輯]

初建時期[編輯]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了院系調整,在北京大學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力學專業----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周培源錢敏吳林襄葉開沅陳耀松等中國力學界前輩先後從當時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等高等院校來到北京大學力學專業主持工作,開設與承擔力學專業的基礎課程。莊逢甘陸士嘉錢偉長鄭哲敏胡海昌林鴻蓀等也先後來到力學專業授課或兼職。

北京大學力學專業創立之初,基本按照當時蘇聯莫斯科大學的模式制定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這種俄式的注重數學基礎的教學風格一直延續到今天。當時的教材也使用蘇聯教材的中譯本。

由於50年代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而當時全國的力學專業僅此一家,北京大學力學專業得到了校方、教育部以及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教學實驗條件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例如國內第一座較大型的低速風洞於1958年10月1日在力學專業建成並試運行成功。文革前,中國自行研發的新的飛機機型大多都在此風洞做過模型試驗。到1965年,北京大學力學專業已經形成90多人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組建了流體力學固體力學一般力學三個教研室。

漢中十年[編輯]

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了響應當時"三線建設"規劃的需要, 北京大學校方於1969年10月將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與技術物理系, 無線電系一起遷到陝西漢中地區. 北京大學漢中分校(653分校)力學繫於1972年成立.

漢中分校的科研教學條件遠非學校本部可比,而且當時的社會環境也對力學系的科研教學工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如此困難的客觀條件下,力學系的教職員工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教學科研工作:開辦了一系列的進修班與短訓班;進行了以大型冷卻塔應力分析程序開發為代表(此項目由武際可主持,到2002年為止中國大陸所有的火力發電站冷卻塔應力分析均由該程序完成)的一系列科學與工程研究。

力學系[編輯]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北京大學漢中分校於1978年底遷回北京,原校舍由陝西漢中工學院接管。1979年3月24日,北京大學力學系成立。

這段時間裡,力學系的工作逐步走入正軌。流體力學固體力學一般力學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先後成立;湍流研究室、環境流體研究室、工程科學教研室、測試分析室、計算力學應用數學教研室、計算流體研究室、非線性科學中心以及力學研究所等一系列學術研究機構先後成立。

1988年, 北京大學力學系的流體力學固體力學被確定為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

1990年11月,國家計委批准利用世界銀行貸款100萬美元在北京大學籌建湍流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勛剛教授為首屆主任,莊逢甘院士為首屆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3年, 北京大學力學系被批准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編輯]

1995年,北京大學力學系更名為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首屆工程結構分析專業本科生於1996年入學,隨後工程力學博士點建立。

1995年湍流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對國內外開放。1998年後,佘振蘇教授、陳十一教授先後應聘為長江計劃特聘教授和實驗室負責人。2000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實驗室改名為湍流與複雜系統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1年,固體力學流體力學一般力學和力學基礎被確定為教育部重點學科。

2004年,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作為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的新增研究生專業正式招生。

截至2002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工作的教職工有453人、博士後有65人;先後在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學習的本科生有2829人、碩士研究生有507人、博士研究生有156人,總計3492人。

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學習過的系友中有十餘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工學院力學與空天技術系[編輯]

2006年3月17日,北京大學校方發布通知,宣布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整體併入北京大學工學院,並改稱力學與空天技術系。

統計信息[編輯]

  • 截至2004年:
    • 在編專職教職員工共有8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長江特聘教授3人,教授(含研究員和教授級高工)19人,博士導師18人,副教授17人,高工、高實9人
  • 截至2002年:
    • 在站博士後共有14人,兼職教授共有4人.離退休教職員工共有62人
    • 在系學生共有419人,其中本科生274人、碩士研究生92人、博士研究生53人

專業設置[編輯]

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設有:

相關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