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號角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號角屋
威瑪的號角屋
概要
類型獨立式住宅
建築風格國際風格
所屬國家/地區 德國
行政區威瑪
地址am Horn街61號
座標50°58′26″N 11°20′22″E / 50.97389°N 11.33944°E / 50.97389; 11.33944
開放1923
翻新1971-73, 1998-99, 2018-19
擁有者威瑪古典基金會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喬治·穆赫, 阿道夫·梅耶
類型文化遺產
標準ii, iv, vi
評定時間1996(第20屆大會,2017年增補
隸屬威瑪、德紹和貝爾瑙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
參考編碼729bis-003
國家 德國
地區歐洲和北美地區
網站
https://www.klassik-stiftung.de/haus-am-horn/
地圖
地圖

號角屋(德語:Musterhaus Am Horn或Haus Am Horn、英語:Haus am Horn,又譯「霍恩街之屋[1])是德國威瑪的一座住宅建築,由喬治·穆赫(德語:Georg Muche)設計,為1923年7至9月舉辦的包浩斯作品展(德語:Bauhaus Werkschaw)而建。此建築為基於包浩斯設計原則建造的第一棟建築,對二十世紀建築及美學的思想及實踐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2]

為符合包浩斯通過實踐經驗並利用工業進行生產而教學的理念,不少學生參與了此建築項目。[3]

1996年此建築作為世界遺產「威瑪、德紹和貝爾瑙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

概況

[編輯]
起居室,可見高側窗與凸出的工作間

號角屋為簡單的方形構築,屋頂平坦,在建造中使用鋼材與混凝土。鑑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燃料短缺在當時仍令德國人記憶深刻,此屋於設計建造時特為重視節能。起居室開高側窗採光,位於建築中央,其他房間環繞周圍,中間的起居室只有一個用以工作的小間凸出而直抵外牆,可以看到屋外。為滿足實用功能如洗衣、乾衣等,屋中設有一地下室。牆壁有三層:外層為混凝土牆;稍內的隔熱層使用一種以泥炭為基礎,稱為「Torfoleum」的材料建造;最內則為牆襯。南面與西面的窗戶更大,屋北面幾無開窗。[4][5]

此屋有四個臥室,按說明分別為女主人房、男主人房、兒童房與客房。屋內尚有廚房、食品儲藏室、分離式的飯廳、帶凸出工作間的起居室與分離式的洗手間並浴室各一間。此屋配有燃煤的中央供暖,浴室內有容克斯生產的燃氣熱水器,廚房安裝燃氣爐。房屋的供暖通風井置於起居室角落中。

此屋遠離包浩斯本部校舍而建,位於Am Horn街61號。Am Horn街為奠基時代中上階層聚居的別墅區,而建屋用地先前則是為包浩斯學校餐廳提供果蔬的菜園。屋中所有大小家具及配件皆在包浩斯的工坊內製成。拉斯洛·莫霍利-納吉設計屋中燈具,這些燈具在包浩斯的金屬工坊中製作;其時尚為學生的馬塞爾·布勞耶設計包括嵌入式櫥櫃在內的家具;[4]阿爾馬·西德霍夫-布舍爾為兒童房設計家具與玩具。

號角屋的廚房,攝於2011年

廚房由貝尼塔·科赫-奧特設計,由埃里希·布倫德爾(1898-1987)建造,是瑪格麗特·許特-利霍茨基於1926年設計之法蘭克福廚房的靈感來源之一。特奧多爾·伯格勒德語Theodor Bogler設計廚房內陶瓷器具,其上各自貼標籤以說明應當放入何物。科赫-奧特同時設計並織造兒童房的地毯。

阿佛烈·阿恩特與約瑟夫·馬爾坦(1902-1975) 規劃內部配色,其方案在1998年至1999年的修復工作中重新發現。他們以使人平靜的帶綠的黃色布置起居室,並以更明亮的顏色布置此宅較冷一側的房間。

反響

[編輯]

在包浩斯作品展期間,號角屋吸引了不少人的興趣,前來的觀眾絡繹不絕。當地居民給其「咖啡磨」(德語:die Kaffeemühle)的外號,有此外號是因號角屋有方正的外形與開高側窗的屋頂,形似二十世紀早期典型款式的咖啡磨。當時媒體作出的反應在理解讚譽同公開抵制之間皆有,而後者更加常見。

號角屋所獲評論褒貶不一,其中最受歡迎的物件卻是兒童房中西德霍夫-布舍爾設計的玩具以及多功能玩具櫃。包浩斯的校長瓦爾特·葛羅培斯認為學校因替兒童設計產品而知名,則學校的學術地位將會受損,故此事令他感到不悅。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勒·柯布西耶對房屋的設計表示讚賞,與此同時傳統主義者如保羅·舒爾策-瑙姆堡等人則對其加以批判。[4]

歷史

[編輯]

號角屋為1923年包浩斯設計學校的第一屆作品展而建,而包浩斯設計學校則於1919年建於威瑪。建築基於喬治·穆赫的設計,其人時為包浩斯學校的畫家而兼教員。[6]其時有想法認為號角屋將成為預期的包浩斯校園上建築之典範,而這座預期的校園將有為學校教員提供的住屋,然此設想從未成為現實。由於上述原因,號角屋在德語中有時又稱「Musterhaus」,即樣板房之意。

葛羅培斯有計劃由其本人設計此屋,然於一次民主投票中學生選擇了穆赫的設計,而其原是穆赫計劃為自己與夫人而作之房屋。當時包浩斯學校並無建築系可主理此項工程,故其工程由葛羅培斯本人之建築公司擔綱,僅用四個月即建成此宅。建造過程由阿道夫·梅耶監工。工程由阿道夫·索默費爾德德語Adolf Sommerfeld提供的無息貸款注資,其人為猶太裔德國房地產商,而在包浩斯職工及學生幫助下,葛羅培斯於1920年至1921年為其人於柏林-利希特費爾德建造一幢別墅,是為索默費爾德屋德語Haus Sommerfeld

展覽會後之歷史

[編輯]
飯廳,視線較遠處可見兒童房,攝於2011年11月

展覽會持續三個月,其後按業已商定者號角屋及其內部物件成為索默費爾德的私產。1923年12月索默費爾德將此宅投放市場並將家具運往柏林。其中多數物件經年累月已經散失,然德紹包浩斯基金會仍保有「女主人房」的一個梳妝檯以及起居室的一架玻璃陳設櫃,皆出自馬塞爾·布羅伊爾之設計。威瑪包浩斯博物館保有西德霍夫-布舍爾所設計玩具櫃的複製件,其製造約與展覽會同時。此三件家具之複製品於號角屋2019年之修整中復造。

1924年9月號角屋售與律師法蘭茲·屈恩,此前其屋一直為空宅。買主僱傭建築師恩斯特·弗萊明,改動此宅甚多。1926年至1933年間,變化包括增加一陽台、擴張起居室及兒童房、於房西角新辟一室並在屋外開出直通地下室的通道。

1938年4月德意志勞工陣線(德語:Deutsche Arbeitsfront(DAF))迫使屈恩將號角屋售至其手中,規劃將其拆除而於其地興建一座阿道夫·希特勒學校,然二戰爆發,計劃隨之停擺。戰爭期間DAF以此屋配給一名德軍軍官與其家人。1945年9月占領此地的蘇聯武裝力量將此屋從DAF充公,劃歸威瑪市議會管理,而市議會則將此屋租予租戶。1951年,此屋成為公有財產(德語:Volkseigenturm),為市議會所有。至1971年止,其屋為多戶人家所居,進一步被更動。

貝恩德·格倫瓦爾德

[編輯]

1971年貝恩德·格倫瓦爾德德語Bernd Grönwald(德語:Bernd Grönwald,1942-1991)租入此屋,偕其妻及所生三子居於其中。其人當時是作為威瑪包浩斯大學前身之一的威瑪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德語:Hochschule für Architektur und Bauwesen Weimar)之建築理論與建築史講師,於1980年任建築系系主任,又於1986年獲任為東德作為建築及工程研究之中央研究院所的政府機構民主德國建築學會德語Bauakademie der DDR(德語:Bauakademie der DDR)的副主席。格倫瓦爾德本人亦供職於執政東德的德國統一社會黨

格倫瓦爾德有心於現代主義及包浩斯,其人於東德國內外多次接觸前包浩斯學校之學生與職員,其中即有喬治·穆赫。由於其為執政當局所信賴的支持者,格倫瓦爾德並獲准赴西方國家進行研究。其修復號角屋因年久及潮濕而損壞之部分地方,並開始推動此屋獲得歷史紀念物地位之工作,1973年,號角屋獲評此稱號。1973年9月,格倫瓦爾德於號角屋之起居室張羅一有關此屋歷史的小型展覽。此宅雖為格倫瓦爾德家私有,其家仍准許公眾參觀。於其家住在此屋的27年間,逾四萬人造訪此屋。自1976年開始,格倫瓦爾德組織包浩斯座談會以促進此屋及包浩斯整體上的研究。

兩德統一之後,格倫瓦爾德難以接受新生活,於1991年1月自殺。其家繼續居於號角屋直至1998年5月。

1998-2017

[編輯]
號角屋「起居室」中的一場展覽,攝於2011年11月5日

1998至2017年威瑪市將號角屋租賃與威瑪包浩斯大學交友會(德語:Freundeskreis der 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此組織策劃了1998年至1999年的一次修復,移除了1926年至1933年間所增物事。大學之職工與學生使用此屋,於其內舉辦了超過三十次展覽會及超過三百場活動。其一周之內有數日向公眾開放。

今日之號角屋

[編輯]

自2017年8月始號角屋為威瑪古典基金會所有。

為籌備2019年包浩斯之百周年慶典,2018年至2019年號角屋關閉大修,耗資83萬8000歐元。其於2019年5月18日重新開放,是日為葛羅培斯誕生136年紀念日。

延伸閱讀

[編輯]
  • Markgraf; Monika (編). Bauhaus World Heritage Site. 萊比錫: Spector Books. 2017: 50–63. ISBN 978-3-9590-5154-5 (英語). 
  • Kern; Ingolf; et al. Bauhaus Travel Book: Weimar Dessau Berlin. 慕尼黑: Prestel. 2017. ISBN 978-3791-38253-1. 
  • Blümm, Anke; Ullrich, Martina (編). Haus am Horn. 慕尼黑: Hirmer Verlag/Klassik Stiftung Weimar. 2019. ISBN 978-3-7774-3276-2 (英語). 

參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追寻包豪斯的印记. deutschland.de. 2015-03-17 [2022-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2). 
  2. ^ 2.0 2.1 2.2 Bauhaus and its Sites in Weimar, Dessau and Bernau. UNESCO. [2018-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3. ^ Snider, C. Bauhaus: Philosophy. [2020-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6). 
  4. ^ 4.0 4.1 4.2 Finsterbusch, Stephan. Bauhaus Nr. 1. Frankfurter Allgemeine Sonntagszeitung (Drinnen & Draussen). 2016-08-12 [2016-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7) (德語). 
  5. ^ Raizman, David.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 Graphics and Product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03: 185 [2011-02-23]. ISBN 978-1-85669-348-6. 
  6. ^ Haus am Horn. Klassik Stiftung Weimar. [2020-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