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車氏三良
子車氏三良 | |
---|---|
本名 | 氏:子車 名:奄息、仲行、鍼虎 |
逝世 | 前621年 |
國籍 | 秦國 |
活躍時期 | 春秋時期 |
知名於 | 秦國大夫 |
子車氏三良(?—前621年),是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鍼虎三兄弟的合稱。三人均是春秋時期秦國大夫,生活於秦穆公時期,秦穆公死時,三兄弟為之陪葬[1][2]。
生平
[編輯]子車三兄弟出自東周春秋時期秦國的世族,三人為秦國忠良,輔佐秦穆公,世稱三良[3][4]。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殉葬177人,子車氏兄弟三人也被殉葬[5][1]。當時秦國人作《黃鳥》一詩來悼念他們[6]:
交交黃鳥,止於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桑。誰從穆公?子車仲行。維此仲行,百夫之防。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交交黃鳥,止於楚。誰從穆公?子車鍼虎。維此鍼虎,百夫之御。臨其穴,惴惴其栗。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評價
[編輯]《左傳》、《史記》惋惜三良之死,批評秦穆公以野蠻的制度害死忠良,認為秦穆公沒有成為盟主是理所當然[1][7]。後世文學家王粲亦依附此觀點[8]。
《漢書·匡衡傳》及應劭之注,稱秦穆公生前與三兄弟飲酒,說「生共此樂,死共此哀。」奄息三人允諾,秦穆公死而三人從殉,認為三良不是被迫殉葬,而是履行諾言[9][10]。後世文學家如曹植、陶淵明等認同此觀點[11][12]。
考古發現
[編輯]2014年,「子車戈」出土於甘肅省甘谷縣的毛家坪遺址。2012年至2014年,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5家單位組成的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勘探,共發掘墓葬199座,出土銅容器51件,陶器約500件,年代從西周晚期延續至戰國中晚期。墓中有五鼎四簋,戈上銘文有兩列共14個字,右列前六字為「秦公作子車用」,余字鏽蝕不清。該古物印證了子車奄息、子車仲行、子車鍼虎為秦穆公陪葬的歷史事件[13]。
參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1.0 1.1 1.2 《史記·秦本紀》: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君子曰:「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
- ^ 中原. 《诗·黄鸟》揭露残酷的殉葬制度. 文獻. 1982, 02.
- ^ 《詩經》毛詩序:「《黃鳥》,哀三良也。國人刺穆公以人從死,而作是詩也。」
- ^ 《史記·蒙恬列傳》:毅對曰:「昔者秦穆公殺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號回『繆』。」
- ^ 《左傳·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 ^ 《詩經·國風·秦風·黃鳥》
- ^ 《左傳·文公六年》:君子曰:「秦穆之不為盟主也,宜哉。死而棄民。先王違世,猶詒之法,而況奪之善人乎!《詩》曰:『人之雲亡,邦國殄瘁。』無善人之謂。若之何奪之?」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長,是以並建聖哲,樹之風聲,分之采物,著之話言,為之律度,陳之藝極,引之表儀,予之法制,告之訓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禮則,使毋失其土宜,眾隸賴之,而後即命。聖王同之。今縱無法以遺後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難以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復東征也。
- ^ 王粲《詠史詩》:自古無殉死,達人共所知。秦穆殺三良,惜截空爾為。
- ^ 《史記·秦本紀》張守節《正義》注引應邵云:「秦穆公與群臣飲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於是奄息、仲行、鍼虎許諾。及公薨,皆從死。《黃鳥詩》所為作也。」
- ^ 《漢書·匡衡傳》:秦穆貴信,而士多從死。
- ^ 曹植《三良》:功名不可為,忠義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殘。生時等榮樂,既沒同憂患。誰言捐軀易?殺身誠獨難!
- ^ 陶淵明《詠三良》:一朝長逝後,願言同此歸。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
- ^ 出土春秋“子车戈”印证文献所载“历史公案”. 中國新聞網. 2014-12-05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