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戴仁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戴仁壽
Tè Jîn-siū

George Gushue-Taylor
戴仁壽與兒童
出生George Gushue Taylor
(1883-12-06)1883年12月6日
 英國紐芬蘭島
墓地臺灣樂山教養院紀念園
國籍 加拿大
別名戴土公、「提拉博士」、「提羅氏」
母校倫敦醫院附設醫學院英語Barts and The London School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職業醫師傳教士
組織皇家外科醫師學院英語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知名於創設樂山園及參與編寫白話字教科書《內外科看護學》
家鄉加拿大紐芬蘭
信仰基督新教衛禮公會[1]
學歷
  • 倫敦醫院附設醫學院醫學士及理學學士

戴仁壽白話字Tè Jîn-siū;英語:George Gushue-Taylor,1883年12月6日—1954年4月23日),綽號戴土公,是一位來自加拿大紐芬蘭的醫師兼傳教士。他是臺灣痲瘋病療養院樂山園的創建者,亦是白話字教科書《內外科看護學》(Lāi-gōa-kho Khàn-hō͘-ha̍k)的作者之一。

行醫生平

[編輯]

1911年至1918年,戴仁壽醫生服務於台灣台南新樓醫院。1924年,擔任台北馬偕醫院院長。在台行醫期間,發現台灣痲瘋病的問題,並求助於美國癩病救治會(American Mission To Lepers),致力於成立專門防治機構,1924年在倫敦癲病救治會(The Mission to Lepers)的幫助下,馬偕醫院的癩病專門診療所於1927年正式啟用[2]

在多年考查與明有德(Hugh MacMillan)和郭水龍牧師的協助下,戴仁壽醫生成立的癩病療養院樂山園,於1934年3月於台北州淡水郡八里莊啟用[2] ,強調「自治」與「自養」的癩病園生活型態。[3]

歸鄉

[編輯]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戴仁壽夫婦於1940年年底與其他傳教士離開台灣[2]。戰後,1946年,樂山療養院重新設立。

1953年,由於樂山園所屬土地將被國民政府「公地放領」,戴仁壽夫婦回台奔走,與國民政府交涉以保住樂山園產權,並在孫理蓮宣教士陪同下訪問新北迴龍的樂生療養院,共同放下聖望教堂的奠基石。同年9月,戴仁壽夫人病逝。[4][5]

1954年4月23日,戴仁壽牧師搭船返加拿大途中因急性盲腸炎辭世,遺骸運回臺灣,夫婦兩人安葬於樂山療養院紀念園中。

著作

[編輯]

內外科看護學》(Lāi-gōa-kho Khàn-hō͘-ha̍k)1917年10月5日在日本橫濱印刷。同年10月8日在台灣發行。部份章節有拉丁字母華文英文對照。全書676頁,500多張圖。內容包括小兒科婦產科、急診醫學、精神衛生、解剖學等等。[6]

註釋

[編輯]
  1. ^ 朱真一.Dr. George Gushue-Taylor(戴仁壽醫師): 1. 生涯及對台灣的貢獻.臺灣醫界Vol.51 No.6 : 59.2008 (PDF). [2016-11-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1-27). 
  2. ^ 2.0 2.1 2.2 生活方式的移植-戴仁壽、癩病防治與醫療宣教 - 《台灣醫療400年》經典雜誌社出版 ISBN 9868141958
  3. ^ 朱真一.Dr. George Gushue-Taylor(戴仁壽醫師): 2. 生涯及對台灣的貢獻.臺灣醫界Vol.51 No.8 : 59.2008 (PDF). [2016-11-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11-27). 
  4. ^ 董英義.陳秀麗,<台灣癩病患者的守護天使>,台灣教會公報社,2010,頁179-181。
  5. ^ 孫理蓮(Lillian Dickson)著.芥菜種會編譯小組譯,<愛在樂生:一位母親歷經艱難,照顧一千個絕望病人的故事>,宇宙光出版社,2016。
  6. ^ On the trail of a humanitarian legacy - Taipei Times. www.taipeitimes.com. [2016-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8).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