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
Rise, O Voices of Rhodesia

 羅德西亞國歌
別稱羅德西亞的聲音
Voices of Rhodesia[1]
作詞瑪麗·布隆,1974年[1]
作曲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824年[2]
採用1974[1]
音訊樣本
演奏版

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英語:"Rise, O Voices of Rhodesia")又名〈羅德西亞的聲音〉(英語:"Voices of Rhodesia"),是未受普遍承認的國家——羅德西亞(1980年更名為辛巴威)在1974年至1979年的國歌。這首國歌採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的旋律。1972年歐洲理事會(現為歐盟)通過的頌歌〈歐洲之歌〉也採用這一旋律。羅德西亞非洲步槍隊英語Rhodesian African Rifles軍樂隊指揮肯·麥克唐納上尉將其改編為十六小節的曲譜。歌詞來自於官方填詞競賽,來自圭洛而在南非出生的瑪麗·布隆的作品最終勝出成為國歌歌詞。

索茲伯里方面於1965年11月11日單邊宣布獨立後,羅德西亞仍尊崇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因此〈天佑女王〉仍為羅德西亞國歌。1970年羅德西亞修憲轉變政體為共和國後,〈天佑女王〉和其他與君主制有關的事物均被移除。在1974年本國歌採用之前,羅德西亞共和國沒有國歌。1979年12月,英國過渡機構重新掌握國家權力後,〈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不再為法定國歌。5個月後辛巴威宣布獨立建國,並獲國際承認。由於羅德西亞採用了貝多芬〈歡樂頌〉的旋律,在現今辛巴威奏唱該旋律會造成很大爭議。

歷史[編輯]

背景[編輯]

羅德西亞總理伊恩·史密斯
辛巴威國歌歷史
1965 - 1974天佑女王
1970 - 1974無國歌
1974 - 1980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
1980 - 1994天佑非洲
1994 -辛巴威國歌

1965年11月11日,原英國自治殖民地羅德西亞發布《單邊獨立宣言英語Rhodesia's Unilateral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宣布獨立,政府總理為伊恩·史密斯。因其政府主要為占人口少數的白人,該國的法理地位遭受了質疑。由於之前英國政府堅持要求其政府依照「獨立前由多數管制」的原則而非僅由少數族裔的白人治理國家,這一單方面獨立導致英國和聯合國對其進行經濟制裁,羅德西亞也成為了一個未受普遍承認的國家。羅德西亞政府仍將伊莉莎白二世視作國家元首,並以「女王陛下的羅德西亞政府」自稱,故〈天佑女王〉仍為羅德西亞國歌,這也顯示了羅德西亞對英國女王的忠誠。[3]泰晤士報》評論道在英國和羅德西亞因其憲法爭論不休的前提下,羅德西亞政府仍使用〈天佑女王〉頗具諷刺意味。[4]

採納[編輯]

羅德西亞國歌使用了路德維希·凡·貝多芬譜寫的旋律[2]

羅德西亞政府在1968年11月採納新的綠-白-綠國旗設計時就開始徵求新國歌,[5]但仍使用〈天佑女王〉直到1969年6月,1969年大多數白人投票贊同改組為共和制政府後停止使用。〈天佑女王〉仍被視為王室頌歌,直到1970年3月共和國宣布成立後和其他王室象徵一併移除。[6][7]此後羅德西亞在四年內沒有國歌。1974年8月28日羅德西亞政府宣布採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歡樂頌〉的旋律作為國歌。[5]歐洲理事會在1972年1月將此曲作為〈歐洲之歌〉的現實並未影響羅德西亞政府做出這一決定。在選定曲調後羅德西亞政府組織了一場全國填詞競賽,勝出者可獲500羅德西亞元英語Rhodesian dollar現金(約1000美元)。[5]

歐洲理事會雖然對羅德西亞的決定不甚滿意,但也沒有表達反對意見,稱由於〈歡樂頌〉的版權已經屬於公有領域,只要索茲伯里政府使用〈歡樂頌〉的原始形式,他們不會反對。但歐洲理事會宣布如果羅德西亞採用和〈歐洲之歌〉相同的編曲,編曲原作者赫伯特·馮·卡拉揚將會發起侵權訴訟。[8]這使羅德西亞政府採納了羅德西亞非洲步槍隊軍樂隊指揮肯·麥克唐納上尉改編的十六小節的曲譜。國歌首次在索茲伯里演奏時人們對它評價不一,有些人對新國歌充滿熱情,如一個黑人軍樂手在接受《羅德西亞先驅報》採訪時自豪地稱這首歌「就像〈上帝保佑女王〉一樣」。[9]但許多人對政府未能採用原創的旋律表示失望。《羅德西亞先驅報》音樂評論家裡斯·路易斯稱他驚異於政府的選擇,因為它不僅不是原創作品,而且原作表達的是跨國別的兄弟之愛,對於羅德西亞這個受國際孤立的國家無疑會成為笑柄。[9]非洲貿易聯盟大會主席菲尼亞斯·西索爾稱他不認為該國的大多數黑人會在政府高層缺少本國主要族裔的情況下認同這樣的國歌選擇。[9]約翰·薩瑟蘭和史蒂芬·芬德評論到,這一決定將讓英國工黨領袖非常難堪,因為他們不得不在參加歐洲會議時尊重一首和羅德西亞有關的旋律。[10]

1974年9月24日,來自圭洛在南非出生的企業家、音樂評論人及詩人瑪麗·布隆在填詞比賽中勝出。[11]瑪麗·布隆原作標題為〈羅德西亞的聲音〉,但常以歌詞首句〈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代指。[1]

外國觀察員並未對國歌留下深刻的印象。英國記者理查·韋斯特英語Richard West (journalist)評論稱羅德西亞白人「以庸俗而著稱」,並問道:「當電視在晚上播放使用貝多芬合唱交響曲的曲調的羅德西亞國歌時,一個人怎麼能不……尷尬地扭扭捏捏?」[12]

歌詞[編輯]

維多利亞瀑布,歷史學家J·L·費雪寫道羅德西亞國歌歌詞描繪了當地的壯麗景色。[13]
外部音訊連結
audio icon 演唱版(英語),出自此處
英語原文[11] 譯文
1
Rise, O voices of Rhodesia,
God may we Thy bounty share.
Give us strength to face all danger,
And where challenge is, to dare.
Guide us, Lord, to wise decision,
Ever of Thy grace aware,
Oh, let our hearts beat bravely always
For this land within Thy care.
2
Rise, O voices of Rhodesia,
Bringing her your proud acclaim,
Grandly echoing through the mountains,
Rolling o'er the far flung plain.
Roaring in the mighty rivers,
Joining in one grand refrain,
Ascending to the sunlit heavens,
Telling of her honoured name.
 
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
願上帝與我們分享祂的恩賜。
給予我們力量以面對危難,
賦予勇氣面對挑戰。
主,指引我們做出智慧的抉擇,
永遠在您仁慈庇護下。
哦,讓我們的心勇敢地跳動。
為了您守護的這片土地。
 
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
使她成為您榮耀的宣告,
雄壯的回聲響起在山脈,
迴蕩在寬廣的平原間,
湍急的河水發出咆哮,
匯集成為宏大的應和,
歌聲升向陽光明媚的天堂,
傳揚著她光榮的名字。

停用及影響[編輯]

羅德西亞存在期間該曲一直為國歌。1979年6月到11月羅德西亞修憲變為黑人治理的國家,並更名為辛巴威羅德西亞,雖然許多與殖民地時期人物和事件的紀念日被取消並換用了新國旗,但此國歌仍未變動。英國及聯合國並未承認辛巴威羅德西亞的合法性,羅德西亞在1979年12月12日接受英國管理進入過渡階段時該國歌仍在使用[13],直到1980年4月該國更名為辛巴威[14]最初選擇的國歌是〈天佑非洲〉,1994年〈高舉吾等辛巴威旗〉成為了國歌,並沿用至今。[15]

由於和〈揚起羅德西亞的聲音〉旋律相同,〈歡樂頌〉的旋律在辛巴威頗具爭議。根據歷史學家約瑟芬·費雪的描述,外國使館一年一度在歐洲日演奏這一旋律時震驚了辛巴威政府官員,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首歌也由歐洲理事會使用。[13]1980年代布拉瓦約愛樂樂團指揮德里克·哈德森在申請官方部門批准在辛巴威第一次演出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時經歷了相當大的困難。在與政府持久的談判後,演出最終獲准。[16]哈拉雷的一家教堂在1994年聖誕節募款演出風琴奏出〈歡樂頌〉時,在場觀眾憤怒地表示了抗議。[13]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NFBPWR 1976,第142–143頁
  2. ^ 2.0 2.1 Buch 2004,第1頁
  3. ^ White 2015,第124頁
  4. ^ Buch 2004,第243頁
  5. ^ 5.0 5.1 5.2 Vancouver Sun 1974
  6. ^ Smith 1997,第152頁
  7. ^ Nyoka 1970
  8. ^ Buch 2004,第245頁
  9. ^ 9.0 9.1 9.2 Buch 2004,第247頁
  10. ^ Sutherland & Fender 2011,Chpt. January 20
  11. ^ 11.0 11.1 Africa research bulletin 1974,第3767頁
  12. ^ West 1978,第44頁
  13. ^ 13.0 13.1 13.2 13.3 Fisher 2010,第60頁
  14. ^ Wessels 2010,第273頁
  15. ^ BBC 2004
  16. ^ Bullivant 2007
報刊
書目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