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拓跋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拓跋石(?—?),鮮卑名蓋戶千[1],擁有直勤頭銜[2],追尊魏平文帝拓跋鬱律玄孫。北魏宗室、官員。

生平[編輯]

拓跋石忠誠勇敢有膽量謀略,尤其擅長騎馬射箭。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拓跋石跟隨魏太武帝拓跋燾南征,參與瓜步之戰,後官至尚書令雍州刺史,歷任比部侍郎華州刺史,屢次升任征南大將軍[3][4]

天安元年(466年)劉宋發生內亂,九月,劉宋司州刺史常珍奇占據汝南投降北魏,魏獻文帝拓跋弘詔令殿中尚書鎮西大將軍、西河公拓跋石都督荊州、豫州、南雍州諸軍事,給事中、京兆侯張窮奇為副將,出西道前往懸瓠救援常珍奇[5][6][7],同時撫慰淮汝地區,派遣中書博士鄭羲擔任拓跋石的參軍事。到達上蔡後,常珍奇率領文武官屬三百人前來迎接,雙方相見後,商議將北魏援軍駐紮於汝水北面,沒有立即進城。鄭羲對拓跋石說:「軍機大事貴在速決,現今常珍奇雖到,他的意圖不可估量,不如直接入城,奪取城門鑰匙,占據官府倉庫,雖然這樣做並非我們的初衷,關鍵是以完全控制局面為上。」拓跋石聽從了鄭羲的話,於是策馬直入汝南城。城中還有常珍奇親兵數百人,在常珍奇的住宅中。拓跋石占據城池後,思想日益傲慢懈怠,設酒宴嬉戲,沒有警戒防衛的準備。鄭羲對拓跋石說:「我看常珍奇有非常不滿的神色,應整肅軍隊設防,防備突發事件。」當天晚上,常珍奇果然派人燒官府的廂房,想趁著救火時的混亂發難,因為拓跋石有準備才罷手。第二天早晨,鄭羲帶著白虎幡去安撫城中居民,民眾的心才安定下來[8][9][10][11]

天安二年(467年)春季二月,北魏軍隊向東進攻汝陰郡,劉宋汝陰郡太守張超堅守不出,拓跋石率領精銳進攻,未能攻克,便退兵至陳城項城,商議撤兵回長社,等到秋天再攻擊。將領們心中樂於早早回兵,都稱讚是好主意。鄭羲說:「如今張超驅趕市人,背負百斤的糧食,如同螞蟻聚集在窮苦的城中,性命不能延續一個月,應當安心困守。張超糧食已耗盡,不投降就會逃走,可以抬起腳來等著他們成為囊中之物。如果放棄敵人撤回長社,路途遙遠,張超必定會修整城池加深城壕,聚集糧草,將來恐怕難以謀取。」拓跋石不聽,撤回長社[12]。十二月,拓跋石又去進攻汝陰郡,張超果然已經設好防備,拓跋石無功而返[13][14]。常珍奇雖然向北魏投降,實際懷有二心,劉勔又寫信招納他,於是常珍奇趁著拓跋石進攻汝陰郡的時候乘虛在懸瓠反叛,燒懸瓠城東門,殺魏軍三百多人,又去劫掠上蔡縣安城縣平輿縣三縣居民,駐紮在灌水[15][16]皇興二年(468年)二月,拓跋石回軍進攻常珍奇,將他打的大敗。恰逢天色昏暗,北魏軍隊放火燒了常珍奇的軍營,常珍奇一人獨自騎馬逃到壽陽[15][17]

拓跋石去世後,朝廷贈予司徒公[3][4]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魏書·卷14》,出自魏收魏書

參考資料[編輯]

  1. ^ 羅新, 《北魏直勤考》, 《歷史研究》 (05期), 2004年, (05期): 24–38 [2018-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2) 
  2.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使持節征南大將軍勃海王直懃天賜、侍中尚書令安東大將軍始平王直懃渴言侯、散騎常侍殿中尚書令安西將軍西陽王直懃蓋戶千,領幽、冀之眾七萬,賓海而南,直指東陽。
  3. ^ 3.0 3.1 《魏書·卷十四·列傳第二》:司徒石,平文帝之玄孫也。忠勇有膽略,尤善騎射。從世祖南討,至瓜步。位尚書令,雍州刺史。歷比部侍郎、華州刺史,累遷征南大將軍。卒,贈司徒公。
  4. ^ 4.0 4.1 《北史·卷十五·列傳第三》:司徒石,平文帝之玄孫也。有膽略。從太武南討,至瓜步山。位尚書令、雍州刺史,歷北部侍郎、華州刺史。
  5. ^ 《魏書·卷六·帝紀第六》:詔北部尚書尉元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諸軍事,鎮東將軍、城陽公孔伯恭為副,出東道救彭城;殿中尚書、鎮西大將軍、西河公元石都督荊、豫、南雍州諸軍事,給事中、京兆侯張窮奇為副,出西道救懸瓠。
  6. ^ 《魏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彧南新蔡太守常珍奇奉啟請降,顯祖詔遣西河公元石、京兆侯張窮奇率軍援之。
  7. ^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一》:薛安都以其子為質於魏,魏遣鎮東大將軍代人尉元、鎮東將軍魏郡孔伯恭等帥騎一萬出東道,救彭城;鎮西大將軍西河公石、都督荊,豫,南雍州諸軍事張窮奇出西道,救懸瓠。
  8. ^ 《魏書·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天安初,劉彧司州刺史常珍奇據汝南來降,顯祖詔殿中尚書元石為都將赴之,並招慰淮汝,遣羲參石軍事。到上蔡,珍奇率文武三百人來迎,既相見,議欲頓軍於汝北,未即入城。羲謂石曰:「機事尚速,今珍奇雖來,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奪其管籥,據有府庫,雖出其非意,要以全制為勝。」石從羲言,遂策馬逕入其城。城中尚有珍奇親兵數百人,在珍奇宅內。石既克城,意益驕怠,置酒嬉戲,無警防之虞。羲謂石曰:「觀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嚴兵設備,以待非常。」其夜,珍奇果使人燒府廂屋,欲因救火作難,以石有備,乃止。明旦,羲齎白虎幡慰郭邑,眾心乃定。
  9. ^ 《北史·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天安初,宋司州刺史常珍奇據汝南來降,獻文詔殿中尚書元石為都將赴之,遣羲參石軍事。到上蔡,珍奇率文武三百人來迎。既相見,議欲頓軍汝北,未即入城。羲謂石曰:「機事尚速,今珍奇雖來,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奪其管籥,據有府庫。雖出珍奇非意,要以全制為勝。」石從羲言,遂策馬逕入其城。城中尚有珍奇親兵數百人,在珍奇宅內。石既克城,意益憍怠,置酒嬉戲,無警防之虞。羲勸嚴兵設備,以待非常。其夜,珍奇果使人燒府,欲因救火作難,以石有備,乃止。明旦,羲齎白武幡安慰郭邑,眾心乃定。
  10. ^ 《魏書·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常珍奇者,汝南人也。為劉駿司州刺史,亦與薛安都等推立劉子勛。子勛敗,遣使馳告長社鎮請降,顯祖遣殿中尚書元石為都將,率眾赴之,中書博士鄭羲參右軍事。進至上蔡,珍奇率文武來迎,羲說石令逕入城,語在《羲傳》。
  1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一·宋紀十三》:西河公石至上蔡,常珍奇帥文武出迎。石欲頓軍汝,北即入城,中書博士鄭羲曰:「今珍奇雖來,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奪其管籥,據有府庫,制其腹心,策之全者也。」石遂策馬入城,因置酒嬉戲。羲曰:「觀珍奇之色甚不平,不可不為之力求。」乃嚴兵設備。其夕,珍奇使人燒府屋,欲為變,以石有備而止。羲,豁之曾孫也。
  12.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二》:二月,魏西河公石自懸瓠引兵攻汝陰太守張超,不克;退屯陳項,議還長社,待秋擊之。鄭羲曰:「張超蟻聚窮命,糧食已盡,不降當走,可翹足而待也。今棄之遠去,超修城浚隍,積薪儲谷,更來恐難圖矣。」石不從,遂還長社。
  13. ^ 《魏書·卷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明年春,又引軍東討汝陰。劉彧汝陰太守張超城守不下,石率精銳攻之,不克,遂退至陳項,議欲還軍長社,待秋擊之。諸將心樂早還,咸稱善計。羲曰:「今張超驅市人,負擔石,蟻聚窮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盡,不降當走,可翹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棄還長社,道塗懸遠,超必修城深塹,多積薪穀,將來恐難圖矣。」石不納,遂旋師長社。至冬,復往攻超,超果設備,無功而還。
  14. ^ 《北史·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明年,又引軍東討汝陰。宋汝陰太守張超城守不下,石攻之不克,議欲還軍長社,待秋擊之。羲曰:「今超驅市人,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盡,不降當走。而欲棄還長社,超必修城深塹,多積薪穀,將來恐難圖矣。」石不納,遂旋師長社。至冬,復往攻超,超果設備,無功而還。
  15. ^ 15.0 15.1 《魏書·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珍奇雖有虛表,而誠款未純。歲余,征其子超,超母胡氏不欲超赴京師,密懷南叛。時汝徐未平,元石自出攻之。珍奇乘虛於懸瓠反叛,燒城東門,斬三百餘人,虜掠上蔡、安城、平輿三縣居民,屯於灌水。石馳往討擊,大破之。會日暗,放火燒其營,珍奇乃匹馬逃免。
  16.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二》:魏西河公石復攻汝陰,汝陰有備,無功而還。常珍奇雖降於魏,實懷貳心。劉勔復以書招之。會西河公石攻汝陰,珍奇乘虛燒劫懸瓠,驅掠上蔡、安成、平輿三縣民,屯於灌水。
  1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三十二》:辛丑,以前龍驤將軍常珍奇為都督司,北豫二州諸軍事、司州刺史。魏西河公石攻之,珍奇單騎奔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