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達維亞
摩爾達維亞公國 Ţara Moldovei | |||||||||||||||
---|---|---|---|---|---|---|---|---|---|---|---|---|---|---|---|
1349年-1859年 | |||||||||||||||
![]() 摩爾達維亞公國領土(綠色部分),1812年 | |||||||||||||||
![]() 摩爾達維亞公國最大領土 | |||||||||||||||
首都 | 巴亞/錫雷特(1343–1388) 蘇恰瓦(1388–1564) 雅西(1564–1859) | ||||||||||||||
常用語言 | 羅馬尼亞語[註 1][1][2] 教會斯拉夫語[註 2] | ||||||||||||||
政府 | 公國 鄂圖曼帝國的附庸國(1514年–1859年) | ||||||||||||||
摩爾達維亞君主 | |||||||||||||||
• 約1346–1353(首任) | 德拉戈什 | ||||||||||||||
• 1859–1862(末任) | 亞歷山德魯·約安·庫扎 | ||||||||||||||
歷史 | |||||||||||||||
• 摩爾達維亞邊界大致確定 | 1349年 | ||||||||||||||
• 與瓦拉幾亞公國合併 | 1859年2月5日 | ||||||||||||||
貨幣 | 塔勒 | ||||||||||||||
| |||||||||||||||
今屬於 |
摩爾達維亞(羅馬尼亞語:Moldova, 羅馬尼亞語發音:[molˈdova] ( 聆聽)或Țara Moldovei),是一個曾存在於1349年-1859年之間的大公國,也是一個歷史與地理概念。原摩爾達維亞的領土分別位於今烏克蘭、摩爾多瓦,以及羅馬尼亞境內。
一般認為摩爾達維亞的第一位統治者是德拉戈什。德拉戈什於14世紀初隨匈牙利軍隊進入摩爾達維亞地區,後來成為當地的領主,但承認匈牙利的宗主權。約1349年,摩爾達維亞不再承認匈牙利的宗主地位,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此後,摩爾達維亞逐步擴張,極盛時領土南至黑海、西至特蘭西瓦尼亞、北至德涅斯特河。外交方面,摩爾達維亞最初要應付來自匈牙利與波蘭的壓力。15世紀後,隨鄂圖曼帝國崛起,鄂圖曼土耳其又成為摩爾達維亞的主要威脅。斯特凡三世(即斯特凡大公)時期,他曾嘗試對抗鄂圖曼帝國,但後來的君主終難以對抗鄂圖曼帝國,決定向鄂圖曼帝國納貢。16世紀中期,摩爾達維亞完全淪為鄂圖曼帝國的附庸,但國內得以保持自治。此後,除16世紀末17世紀初前後勇敢的米哈伊曾短暫聯合起羅馬尼亞諸公國以及1601–1618年之間摩爾達維亞曾短暫依附于波蘭外,摩爾達維亞幾乎一直都是鄂圖曼帝國的附庸國。隨鄂圖曼帝國影響力不斷加強,18世紀之後,鄂圖曼帝國甚至開始任命希臘人而非過去的統治王朝為摩爾達維亞大公[5]。
18世紀以後,在鄂圖曼帝國衰落、俄羅斯帝國崛起的大背景下,雖然摩爾達維亞名義上還是鄂圖曼帝國的附庸國,實際上俄國對摩爾達維亞的影響已不斷加大。這一時期,摩爾達維亞也不斷丟失領土。1774年,摩爾達維亞被迫將北部的布科維納割讓給奧地利。1812年,東部的比薩拉比亞地區被割讓給俄國。俄國於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後,根據1856年《巴黎條約》,摩爾達維亞與另一個位於羅馬尼亞地區的公國瓦拉幾亞不再是俄國的保護國。此後,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雖然名義上仍承認鄂圖曼帝國的宗主權,但實際上已擁有高度自治權。1859年,瓦拉幾亞大公亞歷山德魯·約安·庫扎將瓦拉幾亞與摩爾達維亞合併為羅馬尼亞聯合公國,即現代羅馬尼亞的前身[5][6][7]。
現代國家摩爾多瓦名稱取自摩爾達維亞的羅馬尼亞語發音,但該國的領域實際上位於19世紀割讓給俄國的比薩拉比亞地區,摩爾達維亞公國的其餘部分今分屬羅馬尼亞、烏克蘭兩國[5]。
歷史[編輯]
早期歷史[編輯]
包括摩爾達維亞地區在內的達契亞人地區於2世紀被羅馬皇帝圖拉真征服,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在羅馬帝國對這一地區的開發中,許多羅馬人遷移到達契亞人的地區定居。這些羅馬人還曾與當地的達契亞人通婚,形成了達契亞—羅馬人族群,一部分達契亞人逐漸羅馬化。3世紀時,羅馬帝國遭遇內部危機,不得不放棄達契亞地區。羅馬的軍隊與政府人員的撤離大約開始於公元271年。到公元275年,羅馬的軍隊與政府人員完全放棄了這一地區[8]:24-35。4世紀時,君士坦丁大帝曾短暫在達契亞地區重建統治,但這一地區很快便再度被放棄[9]:37[10]:155。
羅馬人撤離後,摩爾達維亞等地多次遭受佩切涅格人、突厥人、匈人與韃靼人等游牧民族入侵。這一時期,滯留在當地的達契亞—羅馬人開始與斯拉夫人融合,羅馬尼亞語也肇始於這一時期。12世紀末,摩爾達維亞地區處於瓦拉幾人與斯拉夫人、韃靼人混居狀態[11]。相較瓦拉幾亞等地,位於較東側的摩爾達維亞受入侵的影響最嚴重。13世紀,瓦拉幾亞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時,摩爾達維亞地區仍被韃靼人控制著[8]:37-43[9]:38-40。
建國[編輯]
一般認為摩爾達維亞是由德拉戈什建立的。德拉戈什的故鄉馬拉穆列什位於喀爾巴阡山脈之中,當時由匈牙利統治。14世紀初,德拉戈什帶領一眾瓦拉幾人隨匈牙利軍隊東征、進入摩爾達維亞地區。後來,他受封為匈牙利國王的封臣,成為當地一座邊境城市的領主,是為摩爾達維亞歷史的開端。約1349年,摩爾達維亞不再接受匈牙利的宗主地位,成為一個獨立國家[5][8]:42-43。
名稱[編輯]
可以肯定的是,摩爾達維亞或摩爾多瓦的名稱源於摩爾多瓦河。但關於摩爾達維亞/摩爾多瓦的詞源,目前學界尚無定論。根據摩爾達維亞的傳說,摩爾達維亞開國君主德拉戈什一次帶自己的獵犬Molda狩獵一頭野牛,最後在一條河邊成功獵殺這頭野牛,但他的獵犬Molda卻不幸在河中淹死。於是,這條河便被德拉戈什命名為摩爾多瓦河,進而成為摩爾達維亞的國名。而摩爾達維亞紋章與旗幟上的牛頭正是源於那頭被獵殺的野牛頭。也有說法認為摩爾達維亞的名稱源於古德語詞Molde(意為露天礦井)或哥特語詞𐌼𐌿𐌻𐌳𐌰(拉丁轉寫Mulda,意為灰塵、污垢),抑或摩爾達維亞是由Molda加上表示歸屬的斯拉夫語詞根-ova組成的[12][13][14]。
另外,鄂圖曼帝國也將摩爾達維亞稱為「黑瓦拉幾亞」(土耳其語:Kara-Eflak)[15]。
社會[編輯]
![]() |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 |
人口[編輯]
12世紀摩爾達維亞建國之前,當地處於瓦拉幾人與斯拉夫人、韃靼人混居狀態[11]。 根據歷史學家的估算,15世紀時摩爾達維亞地區的人口大約為250,000-600,000人[16][17]。1859年與瓦拉幾亞合併時,摩爾達維亞剩餘的部分人口為1,463,927。1848年時,割讓給奧地利的布科維納地區人口為377,571人。1856年時,割讓給俄國的比薩拉比亞地區人口為1,463,927人[18]。
注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 ^ Ștefan Pascu, Documente străine despre români, ed. Arhivelor statului, București 1992, ISBN 973-95711-2-3
- ^ "Tout ce pays: la Wallachie, la Moldavie et la plus part de la Transylvanie, a esté peuplé des colonies romaines du temps de Trajan l』empereur… Ceux du pays se disent vrais successeurs des Romains et nomment leur parler romanechte, c'est-à-dire romain … " în Voyage fait par moy, Pierre Lescalopier l』an 1574 de Venise a Constantinople, în: Paul Cernovodeanu, Studii și materiale de istorie medievală, IV, 1960, p. 444
- ^ Panaitescu, Petre P. Începuturile şi biruinţa scrisului în limba română. Editura Academiei Bucureşti. 1965: 5 (羅馬尼亞語).
- ^ Kamusella, T.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and Nationalism in Modern Central Europe. Springer. 2008: 352 [2020-08-06]. ISBN 97802305834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1) (英語).
- ^ 5.0 5.1 5.2 5.3 Moldavia. Britannica. [202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8).
- ^ Stephen D. Krasner. Problematic Sovereignty: Contested Rules and Political Possibiliti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330–331 [2020-08-06]. ISBN 978-0-231-1217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0).
- ^ Marek Payerhin. Nordic,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2017-2018.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7: 553 [2020-08-06]. ISBN 978-1-4758-351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0).
- ^ 8.0 8.1 8.2 尼古拉·克萊伯. 李騰 譯 , 編. 罗马尼亚史.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2010. ISBN 978-7-5473-0221-7.
- ^ 9.0 9.1 Giurescu, Constantin. Istoria Bucureștilor. Din cele mai vechi timpuri pînă în zilele noastre,. Bucharest: Ed. Pentru Literatură. 1966.
- ^ Ștefănescu, Ștefan. Istoria medie a României I. Bucharest. 1991.
- ^ 11.0 11.1
Chisholm, Hugh (編). Rumania. 大英百科全書 23 (11th ed.). 劍橋大學出版社: 825–849. 1911.
- ^ 人民文學.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2: 88 [202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1).
- ^ Where did the name Moldova come from?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1-27.
- ^ Etymology of Moldova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1-09-19.
- ^ Johann Filstich. Tentamen historiae Vallachicae. Editura Științifică și Enciclopedică. 1979: 39 [202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7).
- ^ East Central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1000-1500, Jean W. Sedlar, page 255, 1994
- ^ Cavalerii Apocalipsului: Calamitatile Naturale Din Trecutul Romaniei (Pana La 1800), Paul Cernovodeanu, Paul Binder, 1993, ISBN 973-95477-3-7, Romanian Edition
- ^ Moldavians at the 2002 census[失效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