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會寺 (豐臺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會寺,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木樨園以南,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為北京外八剎之一。現已無存。

簡介

[編輯]

該寺創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萬曆元年,明神宗之母慈聖皇太后命內臣增修海會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七「京師敕建寺」條記載:[1]

《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七「京師敕建寺」條

本朝主上及東宮與諸王降生,俱剃度童幼替身出家,不知何所緣起,意者沿故元遺俗也。今京師城南有海會寺者,傳聞為先帝穆宗初生受釐之所,今上萬曆二年重修,已稱鉅麗。本年又於城之西南隅鼎建承恩寺,其壯偉又有加焉。今上替身僧志善,以左善世住持其中。蓋從龍泉寺移錫於此。

其在城外者曰慈壽寺,去阜城門八里,則聖母慈聖皇太后所建,蓋正德間大璫谷大用故地,始於萬曆四年,凡二歲告成。入山門即有窣堵坡高入雲表,名永安塔,華煥精嚴,真如游化城樂邦。所費甚多。蓋慈聖既捐帑,各邸俱助之,因得速就如此。

至五年之三月,今上又自建萬壽寺西直門外七里。先是京師有番經、漢經二廠,年久頹圮,穆皇命重修未竟,上移貯漢經於其中,其正殿曰大延壽;閣曰寧安,重樓復榭,隱暎蔽虧,視慈壽寺又加麗焉。其後壘石為三山,以奉西方三大士,蓋象普陀、清涼、峨眉。凡占地四頃有奇,亦浹歲即成。時,司禮故大璫馮保領其事,先助萬金。潞邸及諸公主諸妃嬪,以至各中貴,無不捐資。其藻繪丹艧,視金陵三大剎不啻倍蓰。蓋塔廟之極盛,幾同《洛陽伽藍記》所載矣。予再游萬壽時,正值寺衲為主上祝釐,其梵唄者幾千人,聲如海潮音。內主僧年未二十,美如倩婦,問之亦上替僧,但怪其太少,蓋志善者已謝世,此又代職者,自承恩移居此中耳。時,上從內府賜出永樂間所鑄銅鐘,內外范《華嚴》全部,婆娑環讀,此身真在忉利天宮也。

以上諸剎,俱帝、後出供奉之羨,鳩工聚材,一以大璫蒞之,有司例不與聞,民間若不知有大役,亦太平佳話也。先是萬曆二年,仁聖太后亦出羨金,建仁壽寺於城南數里,直至十三年始報竣。

此外,京城內有大隆福寺景帝所建,至撤英宗南內木石助之。未幾,又從山西巡撫都御史朱鑒言,謂風水當有所避,乃命閉正門不開,禁鐘鼓聲。又拆寺門牌坊,所謂「第一叢林」者,而無救於禍難。成化間,又以妖僧繼曉建護國大永昌寺,致勞憲宗親幸,不逾時曉誅寺毀,此皆聚民膏血所成,二寺俱逼近禁御,隆福今尚存,而永昌則無寸櫞片瓦也。

清朝《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九十《郊垧南一》記載了海會寺:[2]

《日下舊聞考》中有關海會寺的記載

原:海會寺,穆宗受釐之地,萬曆増修,極其閎麗。今則零落無存矣。(《行國錄》)原在南城,今移改。臣等謹按:海會寺在左安門外迤西馬家村,明嘉靖間建,萬曆間增修。本朝順治年間重修,乾隆二十二年復加繕葺。正殿恭懸皇上御書額曰「覺海津梁」,殿前恭勒御製詩碑。寺內明萬曆二年碑,大學士張居正撰,又有本朝順治十七年宏覺禪師道志所撰碑。

增:乾隆二十二年御製海會寺詩:城南佛宇道東陲,慶落重看綽楔碑。(寺建於明神宗時,有張居正碑文。歲久頹圯,因勅重修,時甫落成,因往南苑之便一臨瞻禮)見說神宗受釐處,更思張相迓衡時。往來久是惜零落,(此寺為南苑往來必經之路。少年時即見其零落矣。近以帝京觀瞻所系,凡傾圯不堪者,或歸併淨除,或量加修葺,所司通告工竣)構築無過葺廢頹。帝里觀瞻法輪奐,寧關修福六檀施。

原:張居正重修海會寺碑:海會寺在都城之南,創於嘉靖乙未,穆宗皇帝常受釐於此。皇上即位之二年,聖母慈聖皇太后出內帑銀,即其地更建焉。會游僧有笵成銅像一軀,無所庇覆,司禮監太監馮保請移置其地,復出內儲大木以為殿材。中為殿三,皆三楹,方丈一,凡五楹,鐘鼓樓二,配殿十二,禪堂十,僧房四十有奇。前為山門,繚以周垣,又於其外拓地六頃,以為焚修供具之資。(《太岳集》)原在南城,今移改。臣等謹按:笵銅佛像今在寺之正殿。

増:僧道忞重修海會寺碑略:都城之南有寺曰海會者,剏於嘉靖乙未之歲,世穆二廟咸命僧代度於此。至萬曆元年,慈聖太后復發帑金,命內臣撤其圯壞而增修之,江陵張相國為文記其事詳且悉矣。今上受天眷命,撫有萬方,維時順治丙申,歲久寺頹,都人士謀欲鼎新,乃削牘命本寺僧走江淮,請今憨璞聰公住持是剎,首創濟宗,禪眾川趨,宗風大振。丁酉,上狩南苑,因幸寺,延見聰,屢召入禁庭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日昨上謂志曰:朕初雖尊崇象教,而未知有宗門耆舊。知有宗門耆舊,則自憨璞固有造於祖庭者也。聰公住海會凡五載,殿宇廊廡與鐘鼓樓閣山門之屬煥然一新,丐予言記之,以昭示後人,使永為十方常住,不墜宗風焉。順治十七年孟秋立

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記載了海會寺:[3]

永定門外沙子口迤南,該寺建於前明嘉靖十四年,明萬曆,清順治、乾隆均重修。廟基雖不甚巨,但早年香火極盛。城內外居民多重其名,每逢舊曆二、四、六、九等月,均有開放之日,迄今亦復如此,不過香客已稍減色。據傳明時神宗,於此寺受釐。蓋明沿元俗,凡帝主東宮及諸王降生,均須剃度幼童,替身出家。是以神宗初生,該寺為受釐之地。寺內所供銅刻觀音像,出於前代名手。眉目如生,衣紋合度。惟惜廟在郊外,好古者每因道遠,不願涉足耳。錄乾隆御製詩碑文於下:「城南佛宇道東陲,慶落重看綽楔碑。見說神宗受釐處,更思張相迓衡時。往來久是惜零落,構築無過葺廢頹。帝里觀瞻法輪奐,寧關修福六檀施。」

該書還刊登了海會寺的兩張照片,一張題為「海會寺」,一張題為「海會寺內銅觀音」。

如今,豐臺區木樨園以南尚有地名作「海慧寺」(即海會寺的訛寫)。該地位於南三環木樨園橋東南,南苑路福海公園以東,光彩路以西。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程恭让,明代太监与佛教关系考述——尤其以明代北京地区佛教为中心的考察. 佛教導航. 2009-04-12 [2014-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30). 
  2. ^ 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3. ^ 馬芷祥著,張恨水審定,老北京旅行指南:《北平旅行指南》重排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第2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