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瑤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瑤卿(1881年—1954年),名瑞臻,字稚庭,號菊痴,藝名瑤卿,齋名古瑁軒,晚年改作瑤青,原籍江蘇清江浦,生於北京民國京劇旦角演員、戲曲教育家。其弟王鳳卿

生平

[編輯]

1881年(清光緒七年)生於北京宛平縣。早年居住東城區椿樹胡同,後遷至韓家潭(今韓家胡同),最後定居宣武區大馬神廟28號(今培英胡同20號)。九歲開蒙學青衣,兼習刀馬旦,十歲喪父,在三慶班從崇富貴學武旦,十二歲從著名京劇教師謝雙壽學花旦戲,後向張芷荃學青衣戲,向杜蝶雲學刀馬旦戲,後又向著名京劇青衣陳德霖學戲,與王琴儂梅蘭芳姜妙香王蕙芳姚玉芙並稱陳德霖的六大弟子。十四歲時開始在三慶班借台演出了第一齣戲《祭塔》,專攻青衣;後在小鴻奎科班。曾任清朝「內廷供奉」,常出入紫禁城,為皇族演唱。1906年入同慶班與譚鑫培長期合作。出演《汾河灣》、《武家坡》等劇時,兩人都能別出心裁,追求新意,使當時觀眾折服。1909年挑班演出,與譚鑫培並稱梨園湯武。藝術上善於革新、發展,排演舊戲,常改腔、改做工、改扮相、改戲詞、改情節,使舊戲面目煥然一新。並能自編新戲。其新編、改編劇目有《棋盤山》、《金猛關》、《萬里緣》、《穆天王》、《庚娘傳》、《琵琶緣》;在表演方面,他對京劇藝術的豐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他打破傳統,集青衣、刀馬旦、花旦之長,創造了一種新行當——花衫,被戲曲理論家徐凌霄譽為「非青衣、非花旦、卓然自成一宗」,世稱「王(瑤卿)派」。在刀馬旦的行當中,他廢除了踩蹺,改穿薄底靴。又以善創新腔著稱。長期在北京演出,1926年後,45歲左右因嗓子「塌中」脫離舞台,從事教育工作。「四大名旦」及張君秋杜近芳等均曾受業於他。1930年代以後的京劇旦行演員大多出於王門,在京劇界被尊為「通天教主」。後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國劇傳習所任教。

1949年北京一解放,戲劇家田漢中國共產黨的指示,接管了國民革命軍第208師的「四維劇校」,建立新中國第一所戲曲學校。建校伊始,校長田漢即聘王瑤卿等著名老藝師到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名譽教授,北京市文聯理事,任中國戲曲學校顧問,中國文聯委員。1951年後任中國戲曲學校校長,其授課論藝部分制有唱片,題名《王瑤卿說戲》。老舍建國後與其有往來,並在演講中以王瑤卿為例勉勵曲藝工作者要創造新腔。

1954年6月3日下午4時去世[1]

演出劇目

[編輯]
  • 《南天門》
  • 《汾河灣》
  • 《桑園寄子》
  • 寶蓮燈
  • 《御碑亭》
  • 四郎探母
  • 《法門寺》
  • 珠簾寨
  • 《雁門關》
  • 《梅玉配》
  • 《大登殿》

參見

[編輯]
  • 淮安王瑤卿故居:清江浦區清江街道火星廟街7號,拆遷時移至人民小學校內
  • 北京王瑤卿故居:西城區大馬神廟28號(今培英胡同20號)

腳註

[編輯]
  1. ^ 著名戏剧家王瑶卿逝世. 人民日報. 1954年6月6日: 第3版. 

參考資料

[編輯]
  • 《中國京劇藝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