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裝甲教導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9裝甲教導旅
Panzerlehrbrigade 9
徽章

存在時期1958年6月1日 – 現在
國家或地區 德國
部門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
種類干預部隊
裝甲旅
功能Armoured warfare
Close-quarters combat
Cold-weather warfare
Combined arms
Desert warfare
Forward observer
Maneuver warfare
Raiding
Reconnaissance
Urban warfare
規模~5,000 人
直屬 1st Panzer Division
LocationsMunster (HQ location)
Neustadt am Rübenberge
指揮官
現任指揮官Brigadegeneral Dr. Christian Freuding

第9裝甲教導旅(9th Panzerlehr Brigade),是德國武裝部隊或聯邦國防軍中約 5,000 人的編隊,隸屬於位於漢諾瓦第1裝甲師。該的大部分駐紮在明斯特。兩個駐紮在呂本山麓諾伊施塔特 。由於德國陸軍裝甲和飛行演習(德語:Informationslehrübung Gefechts- und Luftfahrzeuge des Deutschen Heeres )該旅已成為「德國陸軍的展示櫃」 )。這些演習展示了陸軍運用戰車和飛機的能力,以及它們如何在各種情況下聯合作戰。該編隊被歸類為德國聯邦國防軍干預部隊中的一個裝甲旅。

使命[編輯]

作為干預部隊的一部分,該旅計劃和執行涉及網絡化、多國、多兵種聯合、高強度作戰行動的任務。此外,它計劃、準備和執行作戰範圍中低強度部分的任務,即它提供和加強穩定力量。該旅能夠在師級司令部的指導下,在多國和聯合環境中領導聯合兵種作戰,進行機動和網絡作戰。為此,其主要武器系統是豹2A6主戰坦克貂鼠式步兵戰車PzH 2000 自行榴彈炮。 貂鼠很快將被美洲獅步兵戰車取代,美洲獅已經在第 92 裝甲擲彈兵 (教導) 營進行了測試,該營隸屬於第9旅。

作為一支教導部隊,該旅開展大量訓練演習與裝甲作戰部隊領導力發展相關的職業相關訓練,並為德國聯邦國防軍參謀學院、陸軍軍官訓練學校和其他武器學校提供培訓。該旅以嚴謹和有條不紊的方式展示了示範程序,從戰鬥物資的處理到加強戰鬥群級別的聯合武器實彈射擊。除了通過示範演習支持裝甲作戰學校外,第 9 裝甲教導旅還參與裝甲作戰概念的發展,並作為試驗旅試驗新的武器系統、裝備和戰術。

編隊標誌和臂章[編輯]

該旅的編隊標誌是紅色背景上的白色薩克森馬,鑲嵌在白邊、黃白相間的徽章上。這匹馬讓人想起韋爾夫家族漢諾瓦王國的公爵。最初的撒克遜徽章被韋爾夫公爵採用,從 1235 年起被稱為不倫瑞克-呂訥堡公爵,作為額外的紋章。由於呂訥堡-不倫瑞克地區的一部分與公國以及後來的漢諾瓦王國統一,薩克森種馬於 1705 年被王國採用在它的 徽章上,主盾被垂直分為黃色和白色的兩半.隨著下薩克森州的成立,紅色盾牌上的撒克遜種馬自 1952 年以來一直是該州的徽章。直到2006年,該旅出於傳統原因才採用了這種紋章。這是2007年底退役的第1裝甲擲彈兵旅的徽章,其原所屬單位第33裝甲營和第141後勤營併入第9裝甲旅。此外,除了白色邊框外,盾牌與第 1 裝甲師的編隊標誌相同。直到 2006 年的舊編隊標誌在紅色背景和紅色邊框上顯示了兩把交叉的劍和一個代表Lehrbrigade(教導旅)的L。除了將字母「S」替換為字母「L」外,這與裝甲兵訓練中心的標誌相同。 1987 年 9 月 24 日,德國聯邦總統授予第 9裝甲教導旅的臂章,作為其應得認可的可見標誌。

當前組織[編輯]

截至 2023 年 4 月 1 日,該旅的組織結構如下:

  • 第 9 Panzerlehr Brigade (Panzerlehrbrigade 9),在明斯特[1]
    • 第 9 Panzerlehr 旅的參謀和支援連,位於明斯特
    • 第 3 偵察示範營 (Aufklärungslehrbataillon 3),在呂訥堡,配備Fennek偵察車和KZO無人機
    • 第 33 裝甲擲彈兵營(Panzergrenadierbataillon 33),位於魯本貝格山麓諾伊施塔特,配備 44 輛美洲獅步兵戰車
    • 第 92 裝甲擲彈兵示範營 (Panzergrenadierlehrbataillon 92),在明斯特,配備 44 輛美洲獅步兵戰車
    • 第 93 裝甲示範營 (Panzerlehrbataillon 93),在明斯特,配備 44 輛豹 2A6主戰坦克
    • 第 130 德/英架橋工兵營 (Deutsch/Britische Pionierbrückenbataillon 130),在明登[2] [3] [4]
    • 第 141 補給營 (Versorgungsbataillon 141),位於呂本貝格山麓諾伊施塔特
    • 第 9 Panzerlehr 旅信號連,位於明斯特

原單位[編輯]

  • 第 96 後勤營(1971 年 3 月 31 日解散)
  • 第 91 和第 94 裝甲師營(1992 年 10 月 30 日解散)
  • 第 332 裝甲擲彈兵(教導)營(1996 年 12 月 31 日轉移,2006 年 6 月 30 日解散)
  • 第 11 裝甲偵察(教導)營(1997 年 3 月 31 日解散)
  • 第 91 獵兵營(2023 年 4 月 1 日調至第 21 裝甲旅)
  • 第 95 裝甲炮兵(教導)營(2002 年 9 月 30 日解散)
  • 第 3 裝甲偵察(教導)營(2003 年 6 月 30 日轉移)
  • 第 6 裝甲迫擊炮連/第 92 裝甲擲彈兵(Lehr)營(2005 年 10 月 21 日解散)
  • 第 334「Celle」Panzerlehr 營(2006 年 6 月 30 日解散)
  • 第 90 Panzerjäger (教導) 連(1996 年 9 月 30 日解散)
  • 第 90 後勤(教導)連
  • 第 90 維修(教導)連(1994 年 3 月 31 日解散)
  • 第 90 醫療(教導)連,後來的第 4 連/第 3 醫療營(已解散)
  • 第 90 NBC(教導)連(已解散)

歷史[編輯]

開端[編輯]

德國聯邦國防軍的第一個示範營於 1956 年在明斯特軍營成立。地區行政長官卡爾-西奧多·莫利納里 (Karl-Theodor Molinari) 和醫生赫爾曼·沃爾夫 ( Hermann Wulf ) 博士放棄了自己的職業,擔任新坦克 ( Panzerlehrbataillon ) 和裝甲步兵 ( Panzergrenadierlehrbataillon ) 示範營的指揮官。共有 71 名志願者,大部分是二戰老兵,駐紮在現在興登堡軍營的主營地。 1958 年,作為「陸軍結構 1」一部分的營由四個戰鬥連、一個司令部連和一個補給連組成。裝甲步兵營隸屬於裝甲步兵學校( Panzergrenadierschule ),坦克營隸屬於裝甲軍學校( Panzertruppenschule )。

根據 1958 年 7 月 1 日的執行命令,在明斯特的裝甲示範戰鬥群( Panzerlehrkampfgruppe )的參謀和總部連在射擊營(今天的 Örtzetal 兵營)成立,立即生效並隸屬於裝甲軍學校。 1958 年,示範單位領導了為期三周的示範和試演(「LV 58」)。這次演習從組織和戰略角度檢驗了陸軍未來的組織結構。它在 Bergen-Hohne 結束,在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 (Konrad Adenauer)的見證下展示了各種武器系統及其性能。 1959 年,這兩個示範營被編入新組建的第 9 Panzerlehr 旅。該旅最初隸屬於布克斯特胡德的第 3 裝甲師,其第一任指揮官是威廉·馮·羅德 (Wilhelm von Roeder) 准將。

在 1959 年底(「陸軍結構 2」),該旅合併了一個總部連、第 11 裝甲偵察營、第 92 裝甲擲彈兵營、第 93 裝甲營、第 95 裝甲炮兵營、第 96 後勤營(成立於 1959 年 2 月 1 日)、第 90 裝甲工兵連和第 20 步兵連。 1960 年, HS 30步兵戰車取代了 1960 年的M39 裝甲多用途車,炮兵獲得了新的M109G 自行榴彈炮,第 93 Panzerlehr 營的第 4 連成為德國陸軍中第一個接收豹1主戰坦克的公司。

重組和海外部署[編輯]

1994年第3裝甲師解散後,第9裝甲旅暫時隸屬於杜塞道夫的第7裝甲師,但在1996年轉入漢諾瓦的第1裝甲師。在被稱為Heeresstruktur 5的重組中,以下單位被置於該旅之下: 第92裝甲擲彈兵營,第93裝甲擲彈兵營和第334 "策勒 "裝甲擲彈兵營,第95裝甲炮兵營和第325、95裝甲炮兵營,第3裝甲偵察營,第90裝甲偵察連和第90裝甲兵連。

2002 年,該旅的成員作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穩定部隊(SFOR) 的一部分部署,並於 2004/2005 年作為駐科索沃第 10駐科索沃部隊(KFOR) 的一部分部署。此外,該旅的成員還參與了第 15 次駐科部隊行動部署和第 12 次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 在阿富汗的部署。為了實現自給自足,該旅於 2006 年 7 月得到來自Luttmersen的第 33 裝甲營和第 141 後勤營以及來自Munster的第 90 偵察連的加強。該旅的實際兵力約為 4,700 名士兵,其中約 3,000 名駐紮在明斯特。 2006 年,來自Schwanewede的第 325 Panzerartillerie (Lehr) 營遷往明斯特,以優化該旅作戰部隊的凝聚力。由於該旅被納入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海外部署,其示範活動不得不減少。直到冷戰結束,該旅每年為國內和國際觀眾進行大約 50 次演示,以展示德國陸軍的可靠性和能力。

聯邦國防軍已經變成了一支可部署的武裝力量。從2006年9月到2007年5月,大約有1400名編隊和獨立部隊的士兵被部署在科索沃和阿富汗。一個特別的亮點是在阿富汗北部的費扎巴德部署了省級重建隊(PRT),他們為該國的重建做出了貢獻。在此期間,他們成功地建造了由德國捐款資助的幼兒園,為阿富汗兒童提供了在永久性住所中玩耍和得到照顧的機會。

2008年5月中旬,該旅約有1500名士兵作為德國在巴爾幹地區的第20次部署的一部分被部署,或作為RRF部隊處於待命狀態。在部署結束後,該旅必須完成干預部隊的重組,進行進一步的訓練,以使其士兵為作為第一裝甲師一部分的進一步潛在行動做好準備。

指揮官[編輯]

以下軍官指揮了該旅:

姓名 就職 離職
22 布里根·岡瑟·施耐德 2014 年 3 月 9 日
21 准將諾伯特·華格納 2012 年 3 月 30 日 2014 年 5 月 9 日
20 貝恩德·許特准將 2010 年 9 月 17 日 2012 年 3 月 30 日
19 威廉·格倫准將 2007 年 7 月 18 日 2010 年 9 月 17 日
18 布里根·卡斯滕·雅各布森 2005 年 2 月 25 日 2007 年 7 月 18 日
17 理察·羅斯曼尼准將 2003年 2005年
16 Oberst Gerhard Stelz 2001年 2003年
15 沃爾夫-約阿希姆·克勞斯准將 1999 2001年
14 奧伯斯特·沃爾夫岡·科爾特 1996年 1999
13 埃里希·貝克爾准將 1990年10月1日 1996年
12 奧伯斯特·約阿希姆·斯皮林 1987年10月1日 1990年9月30日
11 喬治·海因里希·羅斯准將 1982年10月11日 1987 年 9 月 30 日
10 布里根·黑爾格·漢森 1980 年 9 月 26 日 1982年10月11日
9 BrigGen Franz Uhle-Wettler 1978年4月1日 1980 年 9 月 25 日
8個 BrigGen Franz-Joachim Freiherr von Rodde 1974年10月1日 1978年3月31日
7 布里根·戈特弗里德·埃沃特 1970年10月1日 1974 年 9 月 30 日
6個 阿爾弗雷德·穆勒准將 1968年10月1日 1970 年 9 月 30 日
5個 卡爾戴臣准將 1966年10月1日 1968年9月30日
4個 卡爾-賴因哈德·馮·舒爾岑多夫准將 1964年10月1日 1966 年 9 月 30 日
3個 准將恩斯特·菲利普 1962年10月1日 1964 年 9 月 30 日
2個 威廉·沃斯准將 1961年6月1日 1962年9月30日
1個 威廉·馮·羅德上將 1958年4月1日 1961年5月31日

下屬單位的說明[編輯]

第33裝甲營( Panzerbataillon 33[編輯]

該營能夠在 20 天內部署並作為多國行動的一部分在高強度衝突中執行作戰任務,或者在經過短期的特定任務訓練後,執行一系列其他任務。在和平時期,它通過訓練和鍛鍊其人員和裝備來為此做好準備。該營分為以下連:

  • 1st/ PzBtl 33:總部和供應連
  • 第 2/ PzBtl 33:裝備豹 2 的坦克連
  • 第 3/ PzBtl 33:裝備豹 2 的坦克連
  • 第 4/ PzBtl 33:裝備豹 2 的坦克連
  • 5th/ PzBtl 33:運營支持連

標誌和歷史[編輯]

其徽章的背景是普魯士黑白相間的,就像德國聯邦國防軍本身的標誌鐵十字勳章一樣。解放戰爭以來的普德老騎兵長槍上的旗幟也是黑白相間的,因此也成為裝甲軍的標誌,被視為重騎兵的繼承者。盾牌內的棕櫚樹自 1958 年以來一直是營的標誌,讓人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非洲軍(國防軍的一部分)。

1958 年,明斯特營中的前兩個坦克連成立,配備 M47 坦克。 1960 年,該部隊獲得了 M48 主戰坦克。 1965 年,該部門從 Barme 搬到了 Neustadt am Rübenberge。 1966 年,它獲得了第一輛豹 1主戰坦克。 1981 年,該營接收了第一輛豹 2 主戰坦克。冷戰結束後的 1992 年,該營從位於尼恩堡的第 3 裝甲旅轉移到位於奧古斯多夫的第 21 裝甲旅。 1999 年,該營部署到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然後在 2001 年部署到科索沃和馬其頓。 2002 年,它首先被轉移到位於希爾德斯海姆的第 1 裝甲擲彈兵旅,然後在 2006 年 7 月被轉移到第 9 Panzerlehr 旅。從 2006 年 10 月到 2007 年 2 月,第 33 裝甲營的成員被用作南方多國特遣部隊/PRIZREN 的作戰營,作為駐科部隊任務的一部分。該營隨後於 2009 年上半年部署為 EUFOR 和 KFOR 的 ORF(後備作戰部隊)營。

第93裝甲示範營( Panzerlehrbataillon 93[編輯]

豹2主戰坦克

作為德國陸軍干預部隊的三個裝甲營之一,其主要任務是訓練和參與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和平執法和維和行動。第 93 裝甲示範營支持 Panzerlehrbrigade 9 和明斯特訓練學校對裝甲戰鬥部隊的軍事領導人進行基礎和繼續訓練。該營分為:

  • 第一總部和供應公司
  • 第 2 連與豹 2
  • 第 3 連與豹 2
  • 第 4 連與豹 2
  • 5連(運營支援連)

徽章和歷史[編輯]

第 93 裝甲師營的徽章設計於 1960 年代末。它的背景是Panzerrot (「裝甲紅」),裝甲部隊的顏色,「L」表示Lehrtruppe或「示威部隊」,數字 93 是營的編號,鐵十字是德國聯邦國防軍的編號。 1956 年 4 月 1 日,該營在明斯特成立,這是德國聯邦國防軍的第一個裝甲營。 1959 年,它被賦予了現在的名稱。 1997 年,它在明斯特從 Schulz Barracks 搬到了 Freiherr von Boeselager Barracks(現在的位置)。第 93 Panzerlehr 營證明了其能力,尤其是在最近幾年,特別是通過開展題為「德國陸軍的戰鬥和飛行器」和「德國陸軍在整個任務範圍內的能力」的演習。多年來,該營的士兵一直被德國聯邦國防軍與穩定部隊、歐盟部隊、駐科部隊和國際安全援助部隊一起部署到國際行動中。

參考[編輯]

  1. ^ Panzerlehrbrigade 9 - Organisation. Deutsches Heer. [30 June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1). 
  2. ^ Eberhard Zorn, Inspector General of the Bundeswehr. Tagesbefehl des Generalinspekteurs: Änderungen in der Grobstruktur. German Ministry of Defense. [2 June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30). 
  3. ^ German and British Engineers Become One. www.bundeswehr.de. [2023-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4. ^ Bridging nations with German and British engineers. www.army.mod.uk. [2021-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英國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