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普關係發展模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納普關係發展模型關係發展描述為一個分為兩大部分的十步過程。該模型由溝通學者馬克·L·納普創建並命名,建議每步都應按順序逐一完成,以確保它們有效。然而,並非每段關係都會按部就班經歷這些發展階段。[1]德維托關係發展六階段模型相比,[2]納普模型更規範、更詳細,但也預設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這從構成模型後半部分的五個「散」階段可以明顯看出。然而,納普本人曾表示,他的模型只描述了似乎發生什麼,而未必描述了應該發生什麼。該模型提出,不必以「散」為根本之壞,正如不必以「聚」為根本之好。[3]:33

十個階段

以下階段由給定階段中發生的溝通行為類型以及該類型溝通行為與另一類型溝通行為之比來識別。在這種情況下,比值可能表示構成行為發生的頻率,也可能表示參與者對某些行為賦予的相對權重。[3]:34

「聚」[編輯]

發起[編輯]

發起是個體彼此給對方留下第一印象的階段。儘管有很多重要印象在處理,實際上發起階段可能持續不了15秒。在這個階段,個體會試圖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除此之外,我們還在借觀察了解其他人,從而減少我們自己的不確定性。形成第一印象時,外貌往往在這個階段影響非凡。

發起溝通所使用的方法和消息因以下因素而異:[4]:18

  • 關係的種類以及個體以前是否經歷過這個階段
  • 允許互動的時間
  • 距上次問候的時間
  • 態勢規範性約束
  • 特定群體的特殊暗號

實驗[編輯]

實驗是個體開始自我揭露以了解彼此信息的階段。個體利用此階段探索、感受關係感受彼此。[5] 在這個階段,閒聊常見於交流,雙方都用它來尋找都有興趣或者都有經驗的領域。這個階段的關係每每愉快、隨意、不挑。納普長期以來一直強調,大多數關係不會超越這個階段。[4]:19[3]:40

加強[編輯]

在納普模型的加強階段,兩個個體將繼續實驗以確定是否相互喜愛、相互依附。之前實驗階段里,對話更多集中於膚淺的話題,比如發現相通的興趣和共性,而到了加強階段,自我揭露的程度會加深。討論的話題廣度擴大,每個個體在與他人討論這些話題時感到舒適的深度也變得親密化、個人化。

在這個階段,某些行為,比如借更頻繁的交流增加一對一接觸(通過面對面交流、簡訊、電話),給對方做人情/送禮物作為情感象徵,直白地嚷嚷著要對方承諾,以及表達情感的個性化言語,比如「我你」,或者給對方起暱稱,比如「寶貝」,還有一些行為暗示,比如調情凝視、觸碰,這些都可能加強兩個人之間的聯繫。

加強階段的關鍵在於每個人進行「秘密測試」,[6]以確定自己的舉動是否真正有助於加強關係。這些測試經常表現為:

  • 忍耐,將一方置於不愉快、不方便、不舒適的情境中,或者對某些要求做出回應,看他/她對關係的承諾多寡。
  • 示人,將一方以「男朋友」「女朋友」的身份介紹給別人,看他/她對這一類身份標識感不感到舒適。
  • 分隔,測試溝通和感情能否在雲樹遙隔的情況下繼續。
  • 委託,一方可能會嘗試通過請朋友詢問感興趣的對象,間接了解對方的隱秘情感,以顯示其感覺和感情的深度。
  • 三角,一方看看當另一個人對測試策劃者表示興趣時能否引起對方嫉妒

雖然這五種方法都常用作加強關係的測試方法,但要注意,一些測試方法往往促進不了建立關係,甚至可能產生破壞,尤其是忍耐、分隔、三角這三種。[7]:227–228

「聚」與「守」[編輯]

統一[編輯]

一旦每個個體通過各種加強舉動證實彼此的感情得到了確認,這一對就可能開始過渡到關係的統一階段。除了結合,統一階段也屬於一段關係的「守」。在這個階段,雙方的社會認同元素,比如朋友、財產、居住空間,現在都共享了。統一的其他語言非語言表現包括這一對將他們的關係視為某種特殊或者唯一的方式,彼此交換「獎盃」以供對方佩戴/展示,以及在舉止、服裝語言上可能出現的相似之處。[4]:20如今,在社交媒體上可以看到統一的另一個指標是雙方在彼此頭像中出現。[8]此外,這個階段中每一方對對方的獨占承諾通常會借自我揭露到更深層次、透露秘密、性行為、討論未來計劃來鞏固。[7]:228

結合[編輯]

關係模型「聚」的最後一個階段是結合。這個階段將關係面對眾人,並表明關係排外。這個階段經常涉及到結婚或其他類型的公共契約,儘管結婚並非成功結合的必要條件。這個階段通常會出現一個標誌著關係變化的轉折點,把關係變得親密無間。達到這個階段並不能保證關係會保持結合,儘管許多親密關係會一直保持在這個階段,直到發生離婚死亡或其他類型的分隔。[7]:228–229

「散」與「守」[編輯]

隨著「聚」,所有關係都將經歷關係發展模型的「散」,儘管有些關係可能會跳步(例如突然死亡終止關係)。

區分[編輯]

區分是一個脫離或者解耦的過程。這個階段強調關係雙方之間的差異,原以為的相似之處會開始瓦解。雙方不再攜手合作,而是迅速開始變得更加傾向於個人主義。衝突在這個階段是一種常見溝通形式——它往往是測試對方容忍可能威脅關係的事情的一種方式。納普認為區分可能因結合太快而其——也就是說,廣度和深度(見:社會滲透理論)在之前的階段里沒有充分建立。[4]:23然而,區分在浪漫關係中可以預先算到。讓每一方給對方一些空間常用於解決區分,儘管極端的區分可能會導致關係受損。[7]:228–229

限定[編輯]

限定導致信息交換的質和量雙雙下降,溝通限制在安全話題。這個階段的標誌是互動次數、討論話題的深度和廣度方面總體交流較少、交流持續時間較短,愛意和承諾的表達也減少了。[4]:24

「散」[編輯]

停滯[編輯]

停滯階段,關係中一度存在的模式變成了坎兒,人們感到在關係中舉步維艱。溝通在這個階段因為雙方「知道」對方會如何回應而變得很少。個體會進行想像中的互動來預測對話。[9]這些想像中的對話可以是故事(「我會說這個,然後她會說這個……」),也可以是被感知到的實際對話(「我會做的。」「你不需要。」)。

在這個階段,尚有一線希望恢復關係。然而,在諸多情況下,成本砸進去太多,因此大多數人在這個階段不會久留。個體留在這個階段的一個關鍵原因是避免關係破裂之痛。[3]:45

逃避[編輯]

停滯階段的雙方繼續住在同一環境中,而逃避階段的雙方則處於不同物理環境。然而,如果物理層面的逃避無法發生,雙方在一起時就會簡單地逃避對方,把對方當不存在。從本質上來講,這段關係中的個體在物理、情感和精神上都變得相互分隔。溝通出現時,經常會表現為敵對或者不和(「我就是不想見你,不想和你說話」)。[4]:26除不花時間與對方在一起以外,他們都開始逃避對方的需求並開始只關注自己。

不同形式的距離在這個階段也屢見不鮮:[10]

  • 躲開:防止或減少相遇過程中的互動
  • 疏遠:隱藏信息並以不那麼個人化的方式進行互動
  • 解離:無視信息並表現出認知情緒分離

終止[編輯]

終止階段,關係雙方都決定切斷聯繫。他們不再能從彼此相處中獲得皆大歡喜的結果。他們中誰都不快樂,這段關係必須結束。納普模型中免不了這一步,關係隨時可能終止。終止或許是因為物理分隔、社交或心理分開,又或許是其中一方死亡。溝通在這個階段的標誌是距離(試圖在雙方之間設置心理/物理障礙)和解離(為一方或者雙方在沒有對方的情況下做好生活準備的消息)。[4]:26–27

階段性移動總結[編輯]

移動特點[編輯]

據納普所說,移動的特點是:[4]:32–35.

  • 移動通常有系統、有順序。這並不意味著這個過程線性或者不可改變——現象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並且還會不斷變化。然而,人們通常會遵循相同的模式。每個階段都包含了下一個階段的重要前設,順序性使得預測鄰近階段變得更容易。某些跳步有風險,因為可能會丟失在跳步中提供的信息。
  • 移動可能向前。任何朝著更高親密度的移動都叫「向前」。當處於「散」時,任何朝著再次「聚」的移動都會是向前移動。
  • 移動可能向後。「向後」移動構成了離開「聚」的任何移動。向後移動可能是移動過快的結果,從而阻止任何形式的穩定。
  • 移動分階段進行。
  • 移動總是朝著一個新的狀態。雙方可以多次經歷相同的階段,但他們永遠無法真正回到「那年那月」。然而,他們之前在特定階段的經歷將會影響他們下一次經歷該階段。

為了確定雙方處於哪個階段,韋爾奇和魯賓提供了一份行為清單,並要求他們指出每個行為在多大程度上是他們關係的特點。[11] 韋爾奇和魯賓還發現了關係發展模型對於描述任務或商務關係的發展也很有用。[11]

移動速度[編輯]

據納普所說,移動的速度是:[4]:35–36

  • 通常快速通過已經實現的階段(例如,如果你之前已經通過了實驗階段,就沒必要閒聊)。
  • 通常快速通過已經獲得積極回報的領域(例如,避免衝突直到關係後期因為早期可能成本過高)。
  • 當時間緊迫時可能十分迅速(例如,夏日戀情)。
  • 當高度靠近時可能十分促進。
  • 早期階段通常較快。
  • 基於個體需求(例如,孤獨、孤立的人可能比擁有龐大朋友圈、受歡迎的人行動更快)。
  • 假如只有一人想移動到不同階段,速度會較慢。
  • 假如有一方違反了規定,情況會急轉直下。

參考文獻[編輯]

  1. ^ Floyd, K. (2016).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3rd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p. 302.
  2. ^ DeVito, J. A. (1993). Messages: Build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3. ^ 3.0 3.1 3.2 3.3 Knapp, M. L., Vangelisti, A. L., & Caughlin, J. P. (201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7th ed.). Pearson.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Knapp, M. L. (1978). Social Intercourse: From Greeting to Goodbye. Allyn and Bacon.
  5. ^ Knapp's Relationship Model. communicationtheory.org. Communication Theory. 2013-01-02 [23 October 2014]. 
  6. ^ Baxter, L. A., & Wilmot, W. W. (1984). Secret test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1, 171–201.
  7. ^ 7.0 7.1 7.2 7.3 Rothwell, J. Dan. In The Company of Others 4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8. ^ Papp, L. M., Danielewicz, J., & Cayemberg, C. (2012). "Are we Facebook official?" Implications of dating partners' Facebook use and profiles for intimat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5(2), 85–90.
  9. ^ Honeycutt, J. M., & Cantrill, J. G. (2001). Cognition, Communication,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Routledge. pp. 62–81.
  10. ^ Hess, J. A. (2002). Distance regulation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model and a test of representational validit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 663–683.
  11. ^ 11.0 11.1 Welch, S. A., & Rubin, R. B. (2002).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 stage measure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50, 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