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繩文時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續繩文時代(続縄文時代/ぞくじょうもんじだい)從公元前3世紀持續到公元7世紀彌生時代古墳時代),主要集中在北海道,直到擦文文化的出現。因為續繩文時代有很多延續自繩文時代的元素,它被山內清男雄命為此名,意為「繩文時代的延續」。 [1]

概要[編輯]

在此之前,本州北海道人民擁有相同的繩文文化,但當本州人開始大面積種植水稻並進入彌生時代時,也許是因為氣候等原因,北海道的人們並沒有耕種稻田,彌生文化也未能傳播至北海道。北海道的文化與本州的彌生/古墳文化平行,前者是繩文文化的延續(即續繩文)。

在續繩文時代,北海道北部流入大量來自中國薩哈林島(庫頁島)的產品和文化,同時西南部也流入大量來自本州的產品和文化。例如被認為來自北方的琥珀珠分布在從北海道到東北地方北部的地區,而被認為來自佐渡島的碧玉珠的分布範圍則遠至石狩川河口。另一方面,後繩紋文化向北海道以外的地區擴張,傳播至庫頁島南部、東北地方以及千島群島

5世紀古墳時代中期)開始,鄂霍次克文化從庫頁島一直延伸到北海道鄂霍次克海沿岸,這與續繩文文化要有所區別。

腳註[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被稱作「稻作中心史觀」的思想,即人們因氣候條件而無法接受和融入水稻種植,而無法完全擺脫繩文時代的狀態。関口明「文化は北から南から」23ページ(田端宏・桑原真人・船津功・関口明『北海道の歴史』山川出版社 2003年3月)

註解[編輯]

  • 野村崇・宇田川洋日語宇田川洋編『続縄文・オホーツク文化』(新北海道の古代2)、北海道新聞社、2003年、ISBN 4-89453-262-X

相關條目[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