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史 (1865年—1918年)
系列條目 |
美國歷史 |
---|
美國主題 |
聯軍的入侵帶來的破壞和南方的失敗,連同戰後在占領區經濟的蕭條,使得南方人對聯邦政府長期心懷不滿。面對著戰後受到戰爭破壞的南方,重建成了最迫切解決的問題。
內戰的結束和重建
[編輯]重建是在美國內戰之後,當南方試圖脫離出聯邦失敗後,聯邦政府試圖使聯邦重新聯合的時期。林肯之前已經簽署了一份寬容的重建計劃,但是在內戰中的傷亡和損失使得國會反對重新接納不對脫離行為進行譴責的州。聯邦政府通過一系列的法案來確定重新接納南方州份的條件和程序。
重建的很大一個問題是關於南方各州是否要解放奴隸並給以他們公民權。但南方很多州多否認給以奴隸平等的公民權,這使得北方的很多人士感到不滿,因此國會於1866年(後來又有一次是在1875年)重新制定了一個公民權法案。但是在1866年提出的兩個民權法案都被總統詹森否決。這使得國會議員認識到必須採取行動。這導致後來通過了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
在共和黨人贏得中期選舉的勝利後,重建法案「為叛亂各州籌建較為有效率的政府」於1867年3月2日獲得通過。這個法案把南方的10個州(除了在1866年被重新接納到聯邦的田納西州外)分為5個軍區,各有一名軍隊將領管轄。軍隊將根據憲法修正案第十四條的規定,剝奪前聯邦領導人的選舉權,並督促各州批准第十四條修正案,起草新的州憲法。
在重建過程中,南方社會有了很大的改變。來自北方的人,被稱為「自備氈囊者」(carpetbagger)來到南方並參與到政府中。反對權利法案的恐怖主義分子三K黨則不斷通過暗殺白人共和黨人和黑人領袖等手段破壞公民權的實施。
叛亂的南部各州 | 重新加入聯邦的日期 | |
田納西州 | 1866年7月24日 | |
第一軍區 | 維吉尼亞州 | 1870年1月26日 |
第二軍區 | 北卡羅來納州 | 1868年6月25日 |
南卡羅來納州 | 1868年6月25日 | |
第三軍區 | 喬治亞州 | 1870年7月15日 |
阿拉巴馬州 | 1868年7月14日 | |
佛羅里達州 | 1868年6月25日 | |
第四軍區 | 阿肯色州 | 1868年6月22日 |
密西西比州 | 1870年2月23日 | |
第五軍區 | 路易斯安那州 | 1868年6月25日 |
德克薩斯州 | 1870年3月30日 |
美國內戰後,有幾條憲法條例獲得通過:第13條,廢除了奴隸制;第14條,給以非洲裔美國人以公民權;以及第15條,給以被解放者公民權。第14條受到南方人的反對,但是作為重新加入聯邦的選決條件,他們必須通過這個條例。到1870年,所有南方的州份都重新加入聯邦,但是重建一直持續到1877年,在一次具有爭議的選舉中,海斯當選為總統。海斯受到北方人的支持,打敗了他的對手塞繆爾·J·蒂爾登。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次選舉是為了換取重建的結束,這些理論把這次選舉描繪成「1877年的妥協」。並不是所有的歷史學家都同意這種說法,但是無論如何,不考慮詳細的狀況,重建已經到了結束的時候了。
重建的結束本質上宣告了非裔美國人公民權的結束,在戰後的幾年後,北方人對於繼續給以黑人公民權失去了興趣並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的地方。南方事實上已經被允許建立種族隔離的社會作為重新被納入到聯邦中的條件。最初對公民權利政策的恐懼也開始減弱。在重建後,很多的公民權利法後來在19世紀末時都被美國最高法院推翻。其中最著名的是「公民權案例 109 US 3 1883年」,法院判決憲法第14條只適用於州而不是個人,國會不能阻止在商業地區的公共場合對白人和黑人進行隔離的行為,這相當於推翻了1875年通過的民權法。而案例「Plessy v. Ferguson 163 US 537 1896」則走得更遠,並為州實行的種族隔離提供了法律基礎,只要它是「隔離但是平等的」。
工業革命
[編輯]美國內戰結束後,出現了一次巨大的經濟發展,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工業革命。在這次工業革命中,美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並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工業國家。人口和勞動力戲劇性的從農村轉向城市,從土地轉向工廠,而更多的是,轉向服務行業。從今天的經濟學來看,公眾服務的提供這遠遠高於農業和製成品的提供者。有歷史學家認為工業革命的發展受益於內戰的推動,但更通常的看法是,美國經歷了一段長時期的經濟繁榮,而內戰則刺激了經濟發展。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和複雜化,數據統計揭示了在過去一個世紀一個劇烈的長期增長使得自己雇用變成為他人工作。美國的工業革命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促使了壟斷組織的出現。例如其中的美孚石油公司到它成立第一個托拉斯時,已經控制了全國90%的煉油業。托拉斯的出現引起了人們的反對,各種輿論要求政府對此採取行動。1874年-1885年間,眾議院曾提出30項議案,並於1890年通過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
美國擴張主義
[編輯]美國的擴展主義與其他的新興工業國家一樣,根源於國內關係。美國與德國一樣,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國家,其中投資對經濟增長起到很重要的協助和推動作用,它幫助建設諸如鐵路和其它公共設施的建設。但是,1890年統計的發現,特別是歷史學家菲德里克·傑克森·特納的論文《美國歷史上邊界的重要性》(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受到大眾的注意後,引起了人們對自然資源缺乏的擔心。1893年恐慌以及隨後發生的蕭條使得一些商人和政治家得出歐洲早一代人盧森堡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 of Belgium)、朱爾斯·佛利(Jules Ferry),班傑明·迪斯雷利、約瑟夫·張伯倫(Joseph Chamberlain)和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相同的結論:工業國家顯然過度膨脹,生產出高於國內消費的產品。
雖然美國在菲律賓和波多黎各的資本投資相對較少,但是這些殖民地作為擴張對亞洲出口具有戰略意義,特別是中國和拉丁美洲,它使得美國可以從中國的「門戶開放」以及美元外交中獲得利益。門羅時期的美國帝國主義使得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拉丁美洲主要的「投資者」角色的傾向在戰後得以完成。
19世紀結束末期是美國進行帝國主義擴張的時期,它把美國推向了世界舞台:
一戰
[編輯]在20世紀期間,美國捲入了兩場世界大戰。在一戰開始的1914年,美國嚴守中立,但是當德國把攜帶有很多美國乘客的英國船隻擊沉後,美國開始參戰。在美國的幫助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贏得了戰爭,並以《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進行嚴厲的經濟懲罰。這種懲罰為後來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獲得政權製造了條件。美國參議院並沒有批准凡爾賽條約,相反,美國與德國以及她的盟國分別簽訂了和平條約。
由於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對戰爭理想承諾的破滅使得美國人開始選擇孤立主義:他們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國內,遠離國際關係並只關心國內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