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蒙古—俄羅斯關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蒙俄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蒙古國

俄羅斯
蒙古駐俄使館
俄羅斯駐蒙古使館

蒙俄關係蒙古語Монгол-Оросын харилцаа;俄語:Российско-монголь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羅馬化Rossiisko-mongolskieotnosheniya)是指蒙古國俄羅斯的外交關係。蒙古在前蘇聯支持下獨立後便一直是盟友,在蘇聯解體後也依然保持良好關係。

俄羅斯在烏蘭巴托設大使館,在達爾汗額爾登特設有總領事館。蒙古國在莫斯科設大使館,在伊爾庫茨克克孜勒烏蘭烏德設有總領事館,在葉卡捷琳堡設有領事館。

根據2017年的民意調查,90%的蒙古人對俄羅斯持正面態度(38%選擇「非常喜歡」,52%選擇「比較喜歡」),8%持負面看法(2%選擇「非常不喜歡」,6%選擇「比較不喜歡」)。[1]

歷史

[編輯]

早期交往

[編輯]

13世紀時俄羅斯是蒙古帝國一部分,在16世紀時俄羅斯向東擴張,開始與衛拉特部與和托輝特部阿拉坦汗王朝交往。

1911年,蒙古恢復獨立後,俄羅斯帝國並未立即承認其獨立,但在1912年與蒙古政府簽署協定,承諾保護其「自治」地位。並提供了軍事和財政援助。

1915年,《中俄蒙協約》簽署,一致認定外蒙古的自治地位。直到俄國內戰後勢力撤離蒙古。

蘇維埃時代

[編輯]
蘇赫巴托與蘇聯最高領導人列寧交換革命意見

1921年2月3日,恩琴率領的白軍驅散北洋政府駐軍占領外蒙古。1921年5月-8月,蘇俄工農紅軍出兵外蒙古消滅了白軍。1921年7月8日,由鮑道領導的臨時政府自恰克圖遷入庫倫,宣告政權轉到了「人民政府蒙古語Ардын түр засгийн газар」手中,只在君主立憲制的範圍內形式上保留了博克多汗的地位。蘇赫巴托成為軍事部長,博克多汗的權力有限,成為象徵性的元首。11月5日《俄蒙修好條約蒙古語Монгол-Оросын 1921 оны гэрээ》在莫斯科簽字,兩國之間互派大使。1924年11月26日,博克多汗去世後不久,蒙古人民黨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庫倫更名為烏蘭巴托。蘇聯(含蘇俄)歷史上3次駐軍外蒙古。

1936年3月12日蘇聯和蒙古兩國簽訂《蘇蒙互助協定書》,共有兩條:「蒙古或蘇聯領土的領土一旦受到第三國進攻的威脅時,蘇聯政府和蒙古政府約定立即就此情勢進行協商,並採取為他們領土的保衛和安全所必要的一切措施。」「如果締約國一方遭受軍事攻擊時,他們應互相給予各方面的援助,包括軍事援助在內。」此後蘇蒙軍分別在與日本傀儡滿洲國邊境衝突哈拉哈河戰役中擊退日軍。蒙古人民還在衛國戰爭時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物資。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戰勝德國後,開始加緊準備對日戰爭外貝加爾方面軍的主力部隊進駐蒙古人民共和國,並與蒙古人民軍組成「蘇蒙聯軍」,1945年8月8日戰爭開始後越過中蒙邊界突向承德張北

1958年蘇聯和蒙古開始起草邊界協約並組織兩國共同標界。1958年3月26日兩國簽訂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與蒙古人民共和國關於蘇蒙國家邊界的條約》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與蒙古人民共和國關於蘇維埃社會主義的條約》兩份條約。1961年10月31日,蒙古在蘇聯的支持下加入聯合國。蒙古為了實現在」四五」計劃中提出的工業-農牧業國的口號,在同年的6月份加入了以蘇聯為主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主體的經濟互助委員會

1963年7月,蘇蒙簽訂《關於蘇聯幫助蒙古加強南部邊界的防務協定》。1966年1月15日勃列日涅夫在烏蘭巴托簽訂《蘇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同年2月25日生效,有效期20年。1986年1月,條約按規定又順延10年。條約由序言和10條正文組成。主要內容是:雙方重申將繼續發展兩國間的全面合作關係;雙方將根據不斷加強「社會主義大家庭」防禦力量的任務在保障兩國防禦能力方面相互提供援助,並就一切重大國際問題進行協商,共同採取包括軍事措施在內的一切必要措施,以保證兩國的安全、獨立和領土完整;雙方將為「制止和消除帝國主義」在亞洲地區「進行侵略的任何威脅而共同行動」。條約第五條規定:「締約雙方將在保證對方的防禦力量方面互相提供援助,締約雙方為保證兩國的安全、獨立和領土完整,可共同採取包括軍事措施在內的一切必要措施。」

1966年勃列日涅夫訪問蒙古

1967年夏天,蘇軍開始從歐洲大量調防遠東軍區外貝加爾軍區。1970年5月12日,蘇軍進駐蒙古人民共和國部隊編為蘇聯第39集團軍(歷史上第三次組建),司令部由外貝加爾軍區組建,設在烏蘭巴托市東北的烏蘭花,下轄3個摩托化步兵師、2個坦克師,超過5萬人,1816輛坦克,2531輛裝甲車,1461門火炮[2]。蘇聯軍隊還在蒙古境內構築軍事基地,建造軍事設施,積極進行戰備。駐蒙空軍部隊編為航空兵第10集團軍,有兩個殲擊轟炸航空兵師、三個直升機團和一個運輸機團,飛機190架,直升機130架,以團為單位分別部署在新修的烏蘭巴托、巴彥、喬依爾、喬巴山、賽音山達等大型機場,另有三個野戰機場。駐蒙國土防空軍部隊編為防空第14集團軍,有3個防空飛彈旅,3個雷達團。近衛坦克第2師從列寧格勒軍區調來。1974年,坦克第51師從北高加索軍區俄語Закавказский военный округ調防布爾干[3]1987年1月11日,蘇聯宣布駐蒙蘇軍一個摩托化步兵師和幾支獨立部隊開始撤出蒙古。1986年7月28日的時候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在海參崴發表講話,此次講話涉及到了蘇聯從蒙古人民共和國撤軍的問題。1987年5月正式開始從蒙古撤軍。1989年2月4日,中蘇簽署協定降低邊界駐軍。1989年5月15日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訪華,與中國政府達成協議將在1990年完成從蒙古撤出5萬駐軍的75%。1989年5月開始大撤軍。1990年3月,蘇蒙政府達成協議,宣布於1992年底撤出全部駐蒙蘇軍。1990年和1991年分別執行了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撤軍計劃,到1992年9月15日撤出全部駐蒙部隊[4][5]蘇聯第39集團軍裁撤。

1976年6月,蒙古領導人澤登巴爾領導召開蒙古人民革命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第六個五年計劃(1976-1980年),加緊推廣蘇聯的新經濟體制和先進經驗,宣布將經濟發展的重點由農牧業轉向工業,在教育,經濟,文化,政策和意識形態方面和蘇聯加強關係,蘇聯也不斷向蒙古提供無償以及有償貸款。1976年10月19日在蘇聯和蒙古分界委員會勘查後,兩國簽訂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蒙古人民共和國關於蘇蒙邊界西段條約自塔班包格德(奎屯山)4104.0米高地至阿斯哈欣·塔班·夏爾及其東段自大薩彥山脊2855.8米高地至塔爾巴干達呼敖包》,就此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邊界,雙方還簽署了邊界通行協議,以保證兩國貿易暢通。1980年11月26日兩國簽訂了在邊界上的合作與互助條約。1986年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訪問烏蘭巴托並同意讓蒙古有相對自由的外交政策,這使得蒙古和西方世界開始有了聯繫。1987年蒙古和蘇聯雙方邊界委員會又開始了邊界勘定和標點項目。

現代

[編輯]
2017年蒙古總統巴特圖勒嘎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

1993年1月蒙古國首任總統彭薩勒瑪·奧其爾巴特出訪俄羅斯簽訂了新的《蒙俄友好關係與合作條約》。1994年1月30日根據以前三國之間簽署的條約和協定。中國、俄羅斯、蒙古國政府在烏蘭巴托簽訂三國國界交界點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蒙古大使裴家義、俄羅斯駐蒙古大使拉佐夫和蒙古對外關係部第一副部長喬音霍爾分別代表本國政府簽字。1994年俄羅斯副外長帕夫洛夫訪問蒙古,雙方簽署了《蒙俄外交部合作議定書》調整了邊境口岸工作方式和邊境運輸辦法。1995年蒙俄兩國政府通過免簽協議,只有持外交護照和公務護照的蒙古人才能免簽入境俄羅斯,持普通護照的蒙古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免簽進入俄羅斯。1996年6月24日,中國、俄羅斯和蒙古國簽訂了關於三國國界兩端交界點敘述議定書,設置奎屯山和塔爾巴干達呼敖包為三國交點。2001年9月開始俄羅斯對蒙古的進口關稅大幅下調。到了2003俄羅斯重新開放了近20個邊境口岸,邊貿逐漸恢復,貿易額逐漸提升到了2004年的3.626億美元。2006年12月8日在莫斯科,蒙古和俄羅斯先廢止了1980年的邊界條約,再根據1993年1月20日《俄羅斯聯邦與蒙古之間的友好關係與合作條約》和2000年11月14日最高級別的《烏蘭巴托宣言》又重新簽訂了新的邊界條約。條約里設置了邊境專員,規定了國界標記點,國界標記點距離,規定了像邊界放牧,打獵和貿易等一系列規則,也規定了在一定的時間一起進行邊界勘查任務。這項條約在2008年正式生效。2011年兩國邊境委員會在邊貿問題上又簽署了關於農業,畜牧業和木材合作條約。蒙古國定期與俄羅斯聯合舉行軍事演習。

參考文獻

[編輯]
  1. ^ Pre-Presidential Election National Survey of Mongolian Public Opinion (PDF). iri.org. July 23, 2018 [2021-06-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5-05). 
  2. ^ V.I. Feskov et al 2013, 575
  3. ^ 存档副本. [2021-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4. ^ «Kommersant» № 97 (3181) of 31 May 2005
  5. ^ Alicia Campi. Mongolia in Northeast Asia—The New Realities. The Mongo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2 November 2015 [18 October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