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爾·哈姆扎
外觀
阿米爾·哈姆扎 | |
---|---|
出生 | Amir Hamzah 1911年2月28日 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朗卡特縣 |
逝世 | 1946年3月20日 印尼北蘇門答臘省吉隆貝古密 | (35歲)
現居地 | 雅加達、朗卡特、梭羅市 |
職業 | 詩人、翻譯家、民族主義者 |
語言 | 馬來語、荷蘭語、印度尼西亞語、爪哇語 |
國籍 | 印度尼西亞 |
民族 | 馬來族 |
體裁 | 詩歌、小說、散文、翻譯 |
主題 | 新作家派 |
代表作 | 《相思果》、《寂寞之歌》 |
配偶 | 東姑·布蒂·卡米麗雅 |
東姑·阿米爾·哈姆扎(印尼語:Tengku Amir Hamzah,1911年2月28日—1946年3月20日)印度尼西亞詩人、翻譯家、民族主義者。
生平
[編輯]1911年出生於一個北蘇門答臘省的馬來貴族家庭。他在蘇門答臘和爪哇都上過學。三十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都在上高中,此時的哈姆扎加入了民族獨立運動,也正是在爪哇求學期間,他遇上了心上人,爪哇姑娘伊里克·蘇達麗。甚至當哈姆扎到巴塔維亞(今雅加達)求學時兩人仍然保持著親密關係。1937年,阿米爾被家人召回蘇門答臘並與當地蘇丹的長女東姑·布蒂·卡米麗雅結婚。儘管阿米爾對家人包辦婚姻的行為非常不滿,但他還是接受了家人的安排。1945年印度尼西亞宣布民族獨立之後,他擔任了朗卡特地區的政府官員。1946年3月20日死於一場社會革命,遺體由印度尼西亞共產黨葬於公墓。[1]
影響
[編輯]阿米爾青年時期開始創作詩歌,儘管在這些詩作都未註明日期,但可以推斷出它們最早寫於阿米爾首次到達爪哇時期。他既受馬來文化又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同時還接受了基督教文化和東亞文化。阿米爾一生創作了50首詩歌、18首散文詩、散文12篇、4篇小說以及部分的翻譯作品。1932年,阿米爾等人創辦了文學雜誌《新作家》。隨後他回到蘇門答臘,從此不再寫作。他的大部分詩歌都收入於兩本詩集中:《相思果》(1941)和《寂寞之歌》(1933),這些詩歌起初都發表於《新作家》,後來集結成書。
《相思果》中的詩歌是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抒發鄉愁和幽怨,充滿年輕人的浪漫情調;後期作品主要收入《寂寞之歌》,主要抒發了愛情破滅後的失意與痛苦,充滿了悲觀厭世的情緒,甚至沉湎於宗教來排遣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