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被害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風評被害 |
假名 | ふうひょうひがい |
平文式羅馬字 | fūhyō higai |
風評被害(日語:風評被害)是一句日語的四字熟語,指源於完全沒有根據的謠言或傳聞,使得成為傳言焦點的人物或團體受到了經濟、名譽等損失[1]。該詞自東日本大震災後開始流行[2],並在中文ACG圈中被廣泛使用。
歷史
[編輯]風評被害,出自日本的四字熟語「風評被害」,「風評」一詞在日文中指「不好的評價、謠言」,「被害」一詞在日文中指「受到損害、危害或受到的損害、危害。「風評被害」一詞則指「源於完全沒有根據的傳言,使得成為傳言焦點的人物或團體受到了經濟、名譽等損失。」[1]
風評被害曾經在概念上存在爭議,一般籠統地指代因為媒體報道產生的經濟損失。也有學者認為,只有不真實的新聞報導才可以稱為風評被害。[3]
東日本大震災(311大地震)後,《月刊民放》《新聞研究》等研究類期刊以意見論壇的形式展開 「東日本大地震與媒體」的專題連載,撰稿人包括全國性媒體、災區當地媒體的編輯和記者,以及來自大學、研究院的教授、學者。處於災情報導一線的記者們討論最多的就是如何避免「風評被害」。「如果一味地考慮不擴大災民的不安,避免陷入混亂局面,而遲遲不公布明確的資訊, 那麼這樣的遮掩只能增加民眾對於後續資訊的不信任感。」[3][4]但由於媒體過度報道福島第1核電站核洩漏事故造成的核輻射問題,民眾恐懼災區農產品乃至工業產品受到核污染而對其敬而遠之,部分國外民眾甚至對日本產生過度恐懼,工業農業以及旅遊業遭受巨大損失,從而對災區經濟復甦造成了雪上加霜的打擊。[5]日本媒體稱,福島第1核電站核洩漏事故「殃及池魚」,導致日本部分出口商品被拒絕卸貨,廢紙、廢鐵出口停滯,食品、工業製品普遍受到交易對象要求出具安全檢測證明、原產地證明等。截至2011年4月30日,包括歐盟在內的35個國家和地區對日本的農產品和水產品實施進口限制,約有10個國家對汽車和電子儀器等日本生產的工業產品實施進口限制。[2]
為阻止「風評被害」繼續蔓延,2011年4月12日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在福島縣磐城市JR東日本新橋站前舉辦的農產品直銷會上大口吃福島縣生產的番茄和草莓。[2]4月15日時任日本首相菅直人等官員也當場品嘗了福島縣出產的黃瓜和草莓等。[2][6]
風評被害在社群網路出現頻繁,並最終通過ACGN愛好者們傳入中國的社群網路。 該詞彙在中國ACGN圈的第一次爆發源於聲優東山奈央的風評被害事件[註 1],此後成為ACGN社群網路中的常見詞彙。 ACGN文化中的用法往往不構成經濟損失,一般用於名譽受損的情況。有的時候也指帶有略微惡意的二次設定,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反而被認定為萌點而提升角色個性。 niconico上亦專有Tag「風評被害シリーズ」。[8]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風評被害(ふうひょうひがい)とは何?. Weblio辭書. 2014-05-14 [2020-08-11] (日語).
- ^ 2.0 2.1 2.2 2.3 宋金明. “风评被害”谁之过?. 新浪財經. 2011-04-30 [2020-04-04].
- ^ 3.0 3.1 徐明旭. 日本媒体:在灾难中成长的专业性. 傳媒觀察 (江蘇省南京市: 新華日報報業集團). 2012, (6). ISSN 1672-3406. doi:10.19480/j.cnki.cmgc.2012.06.011.
- ^ 加藤 伊佐雄. 「3·11」という出発点-被災地が示唆する新聞販売の可能性. 新聞研究. 2011-07.
- ^ 陳雅賽. 风评被害事件中的媒体责任——以魏则西事件为例. 都市文化研究(第14輯)——城市精神:一種生態世界觀 (上海市: 上海三聨書店). 2016-08, (1): 349–360.
- ^ 福岛农协要政府尽早赔偿损失 菅直人称将尽全力. 中國新聞網. 2011-04-15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東山奈央は世界一位!?その理由が衝撃的と話題. tekutekuweb.site. 2019-02-24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人気の「風評被害シリーズ」動画 846本. niconico.jp.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相關書籍
[編輯]- 関谷直也. 風評被害 : そのメカニズムを考える. 光文社. 2011-05-17. ISBN 9784334036249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