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默斯肯漩渦

座標67°47′N 12°50′E / 67.783°N 12.833°E / 67.783; 12.83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67°47′N 12°50′E / 67.783°N 12.833°E / 67.783; 12.833

默斯肯漩渦的位置。
默斯肯漩渦。

默斯肯漩渦(英語Moskstraumen或Moskenstraumen)是世界最強的潮汐Eddy英語Eddy_(fluid_dynamics)渦流系統之一,[1]它形成於挪威海上的挪威羅弗敦群島。它位於莫斯克內斯島莫斯克內斯市)的羅弗敦點(挪威語Lofotodden)和韋島之間的小島莫斯肯島[2][3]默斯肯漩渦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它發生在開放海面上,而大多數其它漩渦都出現在狹窄的海峽或河流中。 這源於幾個因素的結合,首先是強大的半日潮汐和海床的特殊形狀——在莫斯克內斯島和韋島之間有一個淺海脊,可以放大並旋轉潮流。

默斯肯漩渦已被記載於許多歷史記錄中,但通常被誇大了。它也被俗稱為大漩渦(maelstrom)——一個表示強大漩渦的北歐詞彙,它起源於荷蘭語malen(磨碎)和stroom(流動)的結合。這個詞彙由愛倫·坡於1841年通過他的短篇小說莫斯可漩渦沉溺記》引入英語。愛倫·坡為漩渦提供了新的名稱:「我們挪威人把它叫做莫斯可大漩渦,位於莫斯可島的中途。「[4]

概況

[編輯]

默斯肯漩渦位於莫斯克內斯島莫斯克內斯市)的羅弗敦點和韋島之間的小島默斯肯島。強大的潮流流過這些島嶼與大西洋及深深的韋斯特峽灣英語Vestfjorden之間的淺水區,創造了Eddy英語Eddy_(fluid_dynamics)渦流,最大的一個直徑大約40—50公尺(130—160英尺),引起的水面漣漪可高達1公尺(3英尺3英寸)。[5]

水流大約8公里(5.0英里)寬,[2]吸入了各種各樣的微生物,並因此吸引了魚類和漁船,但即使是在現代也很危險。[6][與來源不符]潮流大約在七月至八月達到最強。從飛機上或附近莫斯克內斯島的羅弗敦山(海拔601米)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7][8]有定期的旅遊船在莫斯克內斯島與韋島間往返。

原理

[編輯]

默斯肯漩渦的形成是數個因素結合的產物,包括潮汐、當地強有力的風,羅弗敦的位置和水下地貌。不像其它著名大漩渦,例如薩爾特流英語Saltstraumen阿貝漩渦英語Gulf of Corryvreckan鳴門漩渦老母豬漩渦英語Old Sow whirlpool斯庫卡姆查克峽灣英語Skookumchuck Narrows,它位於開放海面上,而不是在海峽中。羅弗敦的半日潮的幅度約為4公尺(13英尺),[9]即每天漲落兩次;這些半日潮是默斯肯大漩渦形成的主要原因。潮汐是由北部的挪威海海流和風暴引發的,速度可達11至20公里每小時(6.8至12.4英里每小時)或更高。[2][5]這種水流出現在大約500公尺(1,600英尺)深處。然後它碰到一道大約只有20公尺(66英尺)[10]深的海脊(其他來源認為是40~60米[9])。該海脊位於莫斯克內斯島、默斯肯島和韋島組成的島鏈上,它導致了海流上升及島嶼邊緣的旋渦。

相關文學作品

[編輯]
挪威的大漩渦,奧洛斯·馬格努斯英語Olaus Magnus1539年為《卡爾塔碼頭英語Carta marina》所作的插圖。
愛倫·坡小說《莫斯可漩渦沉溺記》插圖,作者哈利·克拉克(1889-1931),1919年出版。

13世紀,古諾爾斯語詩歌埃達即描述了默斯肯漩渦,並吸引了許多畫家和作家,包括愛倫·坡沃爾特·默爾斯英語Walter Moers儒勒·凡爾納[3]1539年,瑞典主教奧洛斯·馬格努斯英語Olaus Magnus在他關於北歐國家的詳細報告《卡爾塔碼頭英語Carta marina》中,介紹了默斯肯漩渦,並標在了地圖上。他把該旋渦歸結於神力,並提到它比先前已知的西西里漩渦卡律布狄斯更強大。當時其他大部分作家都相信,默斯肯漩渦在海洋循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只給出了大量的故事,而疏於科學觀察,嚴重高估了該旋渦的大小和力量。[5]默斯肯大漩渦也被直接簡稱為大漩渦,它給了愛倫·坡的短篇小說《莫斯可漩渦沉溺記》(1841)以靈感。該小說將maelstrom一詞引入了英語,意為強大的漩渦[11]默斯肯漩渦還出現在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1],並在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記》中被亞哈船長英語Captain Ahab提到。[12]那些作家對於默斯肯漩渦的信息來源可能是1715年由喬納斯·丹尼爾森·拉姆斯英語Jonas Danilssønn Ramus虛構的一個關於默斯肯漩渦的說明,該說明曾被翻譯成英語並被部分寫入1823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5]愛倫·坡在他的小說中引用了喬納斯·拉姆斯和《大英百科全書》。[4]劉慈欣的小說《三體III:死神永生》中,一些角色也因雲天明童話中的暗示被引導到了默斯肯漩渦。[13]

最早對默斯肯漩渦的科學描述之一是,挪威牧師和詩人皮特·達斯英語Petter Dass發表的詩歌《努爾蘭的喇叭》,其中包含了一個詩歌形式的關於挪威北部的地形描述。在詩中,他清楚地將漩渦與潮汐關聯起來,他指出漩渦在滿月和新月時最強,在半月時最弱。他還指出,莫斯克內斯島的巨大峽灣必須在6小時內被充滿並排空,因此其中的水流可以創造強大的潮汐。但是,達斯的小說並沒有被翻譯成英文,因此並不為整個歐洲所知。A. Schelderup在一篇文章中進一步提到了默斯肯漩渦與潮汐的關係,該文可能寫於18世紀50年代,並發表於1824年。[5][1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Glenday, Craig, 吉尼斯世界纪录2006: 76, ISBN 1-904994-02-4 (英語) 
  2. ^ 2.0 2.1 2.2 大漩涡, 大英百科全書在線, [2017-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1) (英語) 
  3. ^ 3.0 3.1 罗弗敦大漩涡, 奧斯陸大學, [2017-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08)包含該旋渦的動畫 
  4. ^ 4.0 4.1 愛倫·坡, 莫斯可漩涡沉溺记 (PDF), 《格拉漢姆雜誌》, 1841 [2017-06-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15) 
  5. ^ 5.0 5.1 5.2 5.3 5.4 B. Gjevik, H. Moe和A. Ommundsen. 大漩涡的缘由 (PDF). Nature. 1997, 388 (6645): 837–838 [2017-06-14]. doi:10.1038/4215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5). 
  6. ^ 湯姆·科佩爾, Ebb and Flow: Tides and Life on Our Once and Future Planet [退潮和漲潮:潮汐與生命於我們曾經與未來的星球], 登頓出版社: 78–79, 2007, ISBN 1-55002-726-3 (英語) 
  7. ^ 儒勒·布朗, The Rough Guide to Barcelona [巴塞隆納羅浮指南], 羅浮旅遊指南: 374, 2004, ISBN 1-84353-218-2 (英語) 
  8. ^ MAELSTROM AND COASTAL CAVES [大漩渦與沿岸洞穴]. [2017-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06) (英語). 
  9. ^ 9.0 9.1 罗弗敦群岛弗拉克斯塔与莫斯克内斯的历史. [2017-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英語). 
  10. ^ 湯姆·加里森, 海洋学概要, 聖智學習出版公司: 227, 2008, ISBN 0-495-55531-2 (英語) 
  11. ^ 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关于词汇历史的新书: 300, 1991 [2017-06-14], ISBN 0-87779-60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9) (英語) 
  12. ^ 赫爾曼·梅爾維爾 《白鯨記》 第36章, wikisource.
  13. ^ 劉慈欣, 三体III:死神永生,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10年11月, ISBN 9787229030933 
  14. ^ A. Schelderup, Kongelige norske Videnskabersselskabs Skrifter, Trondheim, Norway, 2, 1, 78–85 (182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