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KaiserWilheim/LaCampanella
外觀
這是KaiserWilheim的使用者頁面。使用者沙盒是使用者頁面的子頁面,屬於使用者的測試區,不是維基百科條目。 您可以直接建立自己的沙盒,也能在建立使用者子頁面時,添加 {{User sandbox notice}} 作為沙盒使用。公用沙盒:主沙盒 | 使用指南沙盒一、二 | 模板沙盒 | 更多…… 外觀選項: 用字選項: |
蘇台德省 Provinz Sudetenland(德語) | |||||||||
---|---|---|---|---|---|---|---|---|---|
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的省 | |||||||||
1918年—1920年 | |||||||||
旗幟[1] | |||||||||
蘇台德省(黃色)在德意志-奧地利境內的位置 | |||||||||
首府 | 特羅保 | ||||||||
面積 | |||||||||
• 1919 | 6,534平方公里(2,523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1919 | 671.800 | ||||||||
歷史 | |||||||||
歷史 | |||||||||
• 成立 | 1918年10月29日 | ||||||||
• 聖日耳曼條約簽署 | 1920年7月16日 | ||||||||
| |||||||||
今屬於 | 捷克 |
蘇台德省(德語:Provinz Sudetenland)於1918年10月29日由內萊塔尼亞帝國議會的前成員建立。其起初從即將崩潰的奧匈帝國脫離時是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出現的,但由於捷克斯洛伐克的成立,其寄希望於加入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來阻止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合併。
它由摩拉維亞、波希米亞和奧地利西里西亞的德語區組成,並宣稱擁有東西里西亞(切欣地區)的主權。後者政治上屬於奧地利,但與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共管。 其面積為6,534平方公里,如果加上其宣稱的切欣地區則有8,816平方公里。[2]
該省最初是由所謂的「德意志摩拉維亞」臨時政府建立的,意在代表摩拉維亞的德裔居民。臨時首府被宣布為特羅保。它模仿了波希米亞以賴興伯格為首府的類似省級機構。 「蘇台德」一詞與此地的聯繫並不是很大,因為蘇台德省只占據了傳統意義上「蘇台德地區」的一小部分。根據約翰·沃爾夫岡·勃魯蓋爾的說法,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相反,該省的省長弗萊斯勒提出的名字「Altvaterland」則更符合本地區的特點。[3]
根據伍德羅·威爾遜總統強調民族自決權的十四點原則,這些省份與其他德語地區一樣,旨在最終加入奧地利。然而,這最終並沒有發生。 德意志波希米亞省和德意志摩拉維亞省(也就是蘇台德省)都被劃歸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軍隊於1919年初占領了該省,而1919年9月10日簽署的聖日耳曼條約也確認了該省將劃歸捷克斯洛伐克。其宣稱的東西里西亞地區在經歷了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的邊境衝突之後被兩國平分。
1919年,大約646,800名德國人居住在該省內,還有大約25,000名摩拉維亞人和捷克人。 1945年,就像波茨坦會議之前盟軍的約定一樣,大多數德國人被驅逐出他們的家園。[4]
相關文獻
[編輯]- Adrian von Arburg (德語): Die Festlegung der Staatsgrenze zwischen der Tschechoslowakei und Deutschland nach dem Münchener Abkommen 1938. Grin Verlag, 2008, ISBN 978-3-638-016-48-3.
- Emil Franzel (德語): Sudetendeutsche Geschichte. Mannheim 1978, ISBN 3-8083-1141-X.
參考文獻
[編輯]- ^ 當蘇台德省於1918年10月29日成立時,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顏色——黑色、紅色和金色三色——被用作其旗幟。然而,1919年3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決定蘇台德地區應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出於對此的哀悼,國旗下部的金色條紋被第二條黑色條紋取代。
- ^ Bernd Rill: Böhmen und Mähren – Geschichte im Herzen Mitteleuropas. 2 Bde., Katz, Gernsbach 2006, ISBN 3-938047-17-8, S. 784.
- ^ Tobias Weger: „Volkstumskampf「 ohne Ende? Sudetendeutsche Organisationen, 1945–1955. S. 46.
- ^ Wolfgang Benz: Die 101 wichtigsten Fragen – Das Dritte Reich (Beck’sche Reihe 1701), C.H. Beck, 2. Aufl. 2008, S.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