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交趾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交趾之戰、又南詔安南之戰役、又南詔侵入嶺南之事件,是唐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七年(866年),唐朝南詔爭奪交趾(今越南河內)的作戰[1]

歷史

[編輯]

唐朝後期,在西南方向的南詔國和大唐經常發生戰爭,安南和南詔是接壤的,因此也是戰火燃燒的地區。大唐對安南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和改造,派遣了精兵猛將來駐守這個地區,並且後期在安南設置了靜海軍節度使[2]

黎文休曰:「一李琢之貪暴,致十數年蠻寇之患,況甚虐於李琢者乎。一高駢之督屬,斬數萬賊眾之強,況賢於髙駢者乎。故琢不能自保,而駢據城稱王,善為國者,當謹擇焉」。
史臣吳士連曰:「髙駢鑿港之役,何其異耶。蓋所合理,故得天之助也。天者理也。地道有險夷,理之常也。人力有濟險,亦理之常也。苟險而不能濟天,何假於人哉。禹之治水不合乎理,天何由成,地何由平也。其效至於洛龜呈祥,非天之助乎。觀駢之言曰:今鑿海派,用濟生靈,苟不徇私,何難之有。誠發於言,言豈不順乎。孚信所感,通乎金石,況於天乎。天所助者順也。易曰:履信思乎順,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雷震巨石以助之,何足為袏也」。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五》
南詔安南之地圖。

變故

[編輯]

唐朝峰州(治嘉寧,今越南富壽省白鶴南鳳州)林西原駐有防冬兵六千,附近七綰洞營長李由獨常協助唐朝戍守,運送租賦[3][4]

858年六月,安南都護李涿罷除防冬兵,專門委派李由獨擔當防務。李由獨勢孤難立,南詔拓東節度使乘機寫信引誘,又把外甥女嫁給其子,並任命他為拓東押牙,李由獨於是率眾降南詔。859年,南詔國王勸豐祐卒,子世隆繼位,因為其名犯唐太宗唐玄宗之諱,唐朝沒有冊封。世隆自稱皇帝,國號大禮,不再奉唐正朔,並派兵攻陷播州(治今貴州遵義市),唐朝與南詔的關係徹底破裂。

南詔戰馬的匋像。

860年十二月,安南土著引南詔兵三萬餘人,攻陷交州,安南都護李鄠與監軍逃奔武州。唐朝因忙於鎮壓裘甫起義,無暇顧及。861年六月,李鄠收集土軍,攻討群蠻,收復安南。

862年二月,南詔軍再次進攻安南。唐朝派前湖南觀察使蔡襲率許州滑州等道兵共二十四萬前去援救安南,聲勢浩大,南詔自動退去。到十一月,南詔見八道兵馬各回本道,又出兵五萬進逼安南。蔡襲告急,唐廷敕發荊南、湖南兩道兵二千人,令桂管(今桂林等地區)征義兵三千人,後又調山南東道弓弩手一千人一起開赴安南。但山高路遠,援兵難以及時到達,而南詔軍已將交州團團圍住。蔡襲據城死守,堅持到863年正月初七,南詔兵破城而入,蔡襲孤身一人,徒步力戰,身中十箭,想要奔上監軍船,但船已離岸,於是跳海,以死報國。荊南、江西、鄂岳襄州戍邊將士四百餘人逃至城東水邊,荊南虞候元惟德等對大家說:我們沒有船,入水也是死,不如返回頭與敵人拼了,一個換兩個也值得。眾將士殺回東羅門,乘南詔兵不備,殲敵二千餘人。入夜,南詔將軍楊思縉率兵來到,元惟德等全部戰死。交趾再度陷落,安南各部落盡降南詔。

864年,唐朝驍衛將軍高駢出任安南都護,本管經略招討使,屯兵海門(今越南海防安陽北),日夜操練,以圖進取安南。監軍李維周與高駢關係不好,催促進軍,高駢無奈,於865年九月率兵五千先行,約好李維周隨後發兵接應,及至高駢啟行,李維周卻擁兵不進。高駢兵至南定(在今越南河北順城隴城鄉),正在秋收的峰州眾蠻被高駢大破,所有糧田收穫,都成了高駢的軍糧。

866年,南詔王派善闡節度使楊緝,協助安南節度使段酋遷守交趾。唐朝派宦官監陣敕使韋仲宰率七千人至峰州增援高駢,高駢軍屢次擊敗南詔軍。高駢向朝廷奏捷,李維周卻壓住不服。唐懿宗數月不得音訊,感到奇怪,傳詔詢問李維周。李維周上奏說高駢駐軍峰州,與南詔軍周旋,不敢進兵。懿宗大怒,就派右武衛將軍王晏權代替高駢。而高駢此時已乘勝大破南詔兵,圍攻交恥城。段酋遷幾次出城迎戰,均為高駢所敗,城中孤危。旦夕可下。高駢便派小校曾袞和韋仲宰所派小使王惠贊駕船報捷。懿宗大喜,加封高駢檢校工部尚書,仍鎮守安南。高駢親自督兵攻城,攻占交州,殺段酋遷。唐軍共斬殺南詔兵三萬餘,又破歸附南詔的兩個部落,一萬七千人歸附,南詔兵逃去。至此將近十年的安南邊患得到安定。

唐朝安南設置靜海軍,以高駢節度使

文獻

[編輯]
高駢的《地理便覽》。
  • 舊唐書·高駢傳》:「五年,移駢為安南都護」。
  • 新唐書·高駢傳》:「進駢檢校刑部尚書,仍鎮安南,以都護府為靜海軍,授駢節度,兼諸道行營招討使」。
  • 資治通鑑》:「(咸通七年十一月)置靜海軍於安南,以高駢為節度使」。
  • 嶺外代答》:「邕州溪峒及安南境 內皆有金坑,其所產多於諸郡。邕管安州與交趾一水之隔爾,鵝鴨之屬至交趾水濱遊食而歸者,遺 糞類得金,在吾境水濱則無矣。凡金不自礦出,自然融結於沙土之中,小者如麥麩,大者如豆,更 大者如指面,皆謂之生金[...]亦有大如雞子者,謂之金母。得是者,富固可知。交趾金坑之利,遂 買吾民為奴」[5]
  • 大越史記全書》:「庚辰〈唐懿宗漼咸通元年〉春,浙東賊裘甫作亂。唐議選將平之。夏侯孜曰:「王式雖儒,家子前在安南,威服華夷,名聞遠地,可任也」。御拜浙東觀察使」。
  • 大越史記全書》:「右屬於隋、唐,自癸亥,至丙寅,共三百四年」。
  • 遷都詔》:「況高王故都大羅城。宅天地區域之中。得龍蟠虎踞之勢。正南北東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廣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塏。民居蔑昏墊之困。萬物極繁阜之豐。遍覽越邦。斯爲勝地。誠四方輻輳之要會。爲萬世帝王之上都」。
  • 諭諸裨將檄文》:「為中國之將、侍立夷宿而無忿心,聽太常之樂、宴饗偽使而無怒色」。

參考資料

[編輯]

註釋及資料來源

[編輯]
  1. ^ The role of Nanzhao history in the formation of Bai identity (PDF). [2021-09-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9-06). 
  2.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唐紀六十六。
  3. ^ 南詔鎮. [2021-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3). 
  4. ^ 風起安南,看似偏於一隅,實則生死攸關,細看唐代咽喉要地—安南. [2021-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5. ^ Khi vịt ị ra vàng ở Giao Chỉ. [2021-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