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弘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王弘诲
王弘誨
大明南京禮部尚書
籍貫廣東瓊州府定安縣
字號字紹傳,號忠銘
出生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初八日[1]
廣東定安縣
逝世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
廣東定安縣
配偶配周氏,累封夫人
親屬(子)汝龍、汝鼇、汝鯤
出身
  • 嘉靖四十年辛酉科廣東鄉試第一名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同進士出身

王弘誨(1542年—1615年),紹傳忠銘廣東瓊州府定安縣(今屬海南省)人。明朝官員、教育家。嘉靖辛酉解元,乙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生平

[編輯]

祖父王禧,被譽為范蠡之師計然。王弘誨幼時聰穎過人,5歲入私塾讀書,嘉靖四十年(1561年)高中廣東鄉試第一名(解元),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乙丑科進士,禮部觀政,改選翰林院庶吉士。隆慶四年(1570年)四月授本院檢討,丁憂歸。萬曆四年(1576年)八月復除原官,五年八月升編修。七年五月升國子監司業,萬曆十年(1582年)七月升右諭德,掌南翰林院事。張居正死後,十一年二月升南京國子監祭酒,十二年二月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十月改任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十四年六月升左侍郎,兼官照舊。十五年二月加太子賓客,十二月掌詹事府事,十六年四月教習庶吉士,十一月改吏部左侍郎,照舊掌詹事府事,十七年二月為會試主考官,又充讀卷官,六月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再疏告休,得旨回籍調理候召」。萬曆二十三年十一月起復南京禮部尚書,二十七年(1599年)十二月致仕回鄉,創立尚友書院,「重實踐力行,生平不作空談無益之言」[2]。四十三年五月卒[3],贈太子少保

事跡

[編輯]

海瑞

[編輯]

嘉靖間,海瑞因直諫下獄,王弘誨不怕受牽連,探監看望,為其調藥護理。

張居正

[編輯]

張居正當國專恣,傳言弘誨曾作《火樹篇》、《春雪歌》譏之。[4]萬曆六年初,為張居正亡父撰《神道碑》。[5][6]

奏考回瓊

[編輯]

萬曆四年(1576年),因瓊州學子趕考路途遙遠,渡海艱難[7],王弘誨特上疏請求在海南單設院試鄉試考場,得到准許。

利瑪竇

[編輯]

萬曆十九年,王弘誨在廣東韶州遇到利瑪竇(Mattew Ricci),兩人相談甚歡。[8]萬曆二十六年(1598)官復原職,途過韶州,利瑪竇送其玻璃三稜鏡,並與郭居靜、利瑪竇一起前往南京;萬曆二十六年八月七日,弘誨引薦利瑪竇至北京,成為首位進京的西方傳教士,時值壬辰倭亂,任何外國人都受到懷疑,旅程只能秘密進行。王弘誨曾帶利瑪竇去參觀孔廟和參拜孔子[9][10]

著作

[編輯]

王弘誨工詩文,著作有《來鶴軒集》、《南溟奇甸集》、《尚友堂稿》、《吳越遊記》、《天池草》、《文字談苑》及《南禮奏牘》等。

遺跡

[編輯]

明隆慶二年(1568年)春,時為翰林院庶吉士的王弘誨在定安縣城中街立「解元坊」。清代曾重修一次,民國十七年(1928年)夏,因建新街,遷至鎮東門街老市場東側,至今尚存。

定安雷鳴鎮龍梅村有其故居。

家族

[編輯]

曾祖王琯。祖王禧,壽官、贈南京禮部尚書。父王允升,訓導、累贈南京禮部尚書。母莫氏,封孺人累贈夫人。兄王弘謨、弘詔,俱光祿監事;弘誥(庠生)、弟弘諤。

注釋

[編輯]
  1.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進士履歷便覽》:王弘誨,忠銘,詩一房,壬寅三月初七日生。慈侍,定安人,鄉試一名,會試二十名,三甲八十九名,改翰林院庶吉士,庚午四月授本院檢討,丁憂。丙子八月復除原官。丁丑八月升編修,己卯五月升國子監司業,壬午七月升右諭德掌南翰林院事,癸未二月升南國子監祭酒,甲申二月升南吏部右侍郎,十月改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丙戌六月升左侍郎,兼官照舊,丁亥二月加太子賓客,十二月掌詹事府事,戊子四月教習庶吉士,十一月改吏部左侍郎,照舊掌府事,己丑六月升南禮部尚書,癸巳回籍調理聽用,乙未起南禮部尚書,己亥致仕。曾祖琯。祖禧,壽官。父允升,贈翰林院檢討加諭德。
  2. ^ 《宣統定安縣誌》
  3. ^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五百三十二》:萬曆四十三年五月丙午朔,南京禮部尚書王弘誨卒。弘誨瓊州定安縣人,嘉靖乙丑進士,歷編修、司業、祭酒、南京吏部侍郎,改禮部侍郎,加太子賓客,教習庶吉士,充日講官,與修穆宗實錄,升南禮部尚書,乞休卒於家,禮部請優恤,以逮耆顧予祭二壇造墳安葬。
  4. ^ 區大倫:《贈太子少保南京禮部尚書忠銘王先生傳》
  5. ^ 海南历史名人王弘诲传略的讹谬之处.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9). 
  6. ^ 《誥封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觀瀾張公神道碑》:「訃聞,少師公(張居正)毀幾絕……請奔喪如制,上用先朝金幼孜、李賢故事留之。疏凡數上,辭彌苦,而皇上留彌篤……苦心隱忍之際,非特外不得而知,即公亦不以告人也……相國既不獲命,觸地號曰:『天何不速死我,而使之忠孝無當!』」(《天池草》卷十九)
  7. ^ 《擬改海南兵備道兼提學道疏》:「貧寒士子,擔簦之苦已不待言。乃其渡海,率皆蜑航賈舶,帆檣不飾,樓櫓不堅,卒遇風濤,全舟而沒者,往往有之。……邇來加以海寇出沒,歲無寧時。每大比年,揚揚海上,儒生半渡,盡被其擄,貧者隕首而無還,富者傾家而取贖。其幸無事者,皆出一生於萬死耳。言之可為痛心。」
  8. ^ 《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說王弘誨「跟他們差不多談了一整天,而且他十分大方地不僅表示友誼,還贈送貴重禮品」。
  9. ^ 《利瑪竇中國札記》
  10. ^ 王弘誨與利瑪竇首次進京 - 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

參看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