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包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鍋包肉
起源地哈爾濱
發明者鄭興文
上菜溫度熱食最宜
主要成分

鍋包肉原稱「鍋爆肉」。是一道起源於哈爾濱東北菜。以豬肉為主料,清真風味的餐館則用牛肉替代豬肉。做法分為老式和新式。

烹飪方法[編輯]

鍋包肉有兩種做法,一為烹汁,一為熘汁。

烹汁(老式)[編輯]

烹汁是將豬里脊肉切片醃入味,裹上炸漿下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再下鍋配糖、白醋、鹽和芝麻油兌成的清汁,拌炒勾芡即成。成菜色澤金黃,外酥里嫩,酸甜可口。[1]

熘汁(新式)[編輯]

除烹汁外,大廚鄭興文也發明熘汁法,即將出鍋時撒上番茄醬翻炒,多放白糖,把汁熬至厚稠,似勾芡一般,然後下肉片翻勻。由此法烹的菜品亦酸甜口,色澤紅潤,湯汁較多。目前在遼寧一帶的鍋包肉幾乎均為此法製作。[1]

咸口(赤峰)[編輯]

赤峰咸口鍋包肉特點是蒜香口。和新式鍋包肉做法類似,也是用熘汁的做法,不同之處在於肉片更薄更脆,澆汁以醬油和蒜末為主,配菜是香菜。在赤峰和朝陽地區流行。

清真鍋包肉[編輯]

清真菜的鍋包肉使用牛里脊作為主料,其餘與普通鍋包肉類同。[2]:24

其它[編輯]

一些餐飲業者為節約成本,以其它部位的豬瘦肉甚至是雞肉代替豬里脊,口感遜色許多。

歷史[編輯]

鍋包肉是廚師鄭興文對京菜焦熘肉片的改良而誕生的。鄭興文的俄羅斯妻子喜愛焦炒肉片的外焦里嫩,但不愛鮮鹹味道。於是鄭興文依俄羅斯妻子的飲食口味,以烹汁法將焦炒肉片改為酸甜口味,並配上水果,鍋包肉由此問世,成為哈爾濱首創的菜餚。[1]鄭興文按照菜餚的做法稱它為「鍋爆肉」,後訛變為「鍋包肉」。[3]

長春市一間餐廳的糖醋汁鍋包肉

鄭興文在哈爾濱時乃濱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學瀛的首席廚師,發明鍋包肉後先將這道菜餚端上了哈爾濱道台府外交接待的餐桌上,並受到了外賓特別是包括俄羅斯喬治亞波蘭等西方國家官員的歡迎。[1]哈爾濱鼠疫疫情結束後,清政府從1911年4月3日(農曆三月初五日)至4月28日(農曆三月三十日)在奉天(今瀋陽)召開萬國鼠疫研究會,鄭興文擔任大會主廚,為適應各國來賓口味,將糖醋汁更改為番茄醬,發明了以熘汁法烹飪的番茄醬鍋包肉,並遂此成為形成遼寧風格,在當地沿用至今。[4]

鄭興文傳藝於其子鄭義林之後,鄭義林曾在哈爾濱市道裏區開過名叫「老廚家」的餐館,[1]以道台府菜為號召,又在哈爾濱厚德福飯莊供職,[1]鍋包肉由此經上層社會流向廣大民眾。鄭義林傳藝於其子鄭學章,鄭學章在哈爾濱知名飯店「寶盛東」、「中朝飯店」任職,並傳藝其子鄭樹國。[1]鄭樹國恢復了「老廚家」餐館,主打濱江官膳道台府菜,並擴張多家分店。[1]

影響[編輯]

1959年12月24日周恩來從北京來哈爾濱主持東北地區協作會議。在視察三八飯店時親自點了哈爾濱特色菜鍋包肉,並評論道:「可別小看這道菜,它的價值也同樣能體現出一個城市的文化特點。」[5]2015年10月11日,韓國總理鄭雲燦來到老廚家友誼路店對鍋包肉給予極高的評價;[1]2015年10月13日,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來到老廚家中央大街店,不僅親自品嘗鍋包肉,並以「推薦人」的角色進行推薦。[1]

鍋包肉在韓國也有一定認知度。小包裝冷藏的鍋包肉在便利店有售。 [6]

參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