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香農·萊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香農·萊托
2013年7月,萊托在義大利帕多瓦
出生 (1970-03-09) 1970年3月9日54歲)
波西爾城, 路易斯安那州, 美國
職業
  • 音樂人
  • 詞曲作家
  • 音樂製作人
  • 攝影師
  • 企業家
家族傑瑞德·萊托 (兄弟)
音樂生涯
音樂類型另類搖滾
演奏樂器
  • 打擊樂器
  • 吉他
  • 鍵盤
唱片公司
相關團體

香農·萊托(英語:Shannon Leto/lɛt/,1970年3月9日)是一名美國音樂人和詞曲作家,因作為搖滾樂隊30秒上火星的鼓手最為人所知。他與自己的弟弟傑瑞德·萊托,於1998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共同創立了這支樂隊。他們的首張專輯《30秒上火星》(2002年),在發行後收到了積極的評價,但在商業上達成的成就十分有限。[1] 通過釋出第二張專輯《美麗的謊言》英語A Beautiful Lie(2005年),該樂隊在世界範圍擁有了名聲。隨後發行的《全面開戰》英語This Is War(2009年)及《愛 欲 信 + 夢》英語Love, Lust, Faith and Dreams(2013年)進一步收到了評論界和商業上的成功。[2]直至2014年9月,該樂隊已經售出超過一千五百萬張專輯。[3]他們的第五張專輯《美利堅》(2018年),則在發行後收到了兩極分化的評價。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萊托曾參與過好幾個額外的音樂項目,包括與DJAntoine Becks英語Antoine Becks的合作,參與錄製組合The Wondergirls英語The Wondergirls的一張專輯,以及在特定的日期與樂隊Street Drum Corps英語Street Drum Corps一起演出。 他充滿創造力的音樂成果收到了其他音樂人和評論家的讚揚。他因靈動有力的架子鼓演奏風格以及充滿活力的現場表演而著名。

早年生活

[編輯]

香農·萊托出生於路易斯安那州波西爾城,其母為康斯坦絲·萊托(原姓Metrejon)。[4]他的母親是卡津人的後裔。[5] 「萊托」這一姓氏來源於他的繼父。 在他童年時期親生父母便已離婚,他和他的弟弟傑瑞德·萊托跟隨他們的母親及祖父母William Lee Metrejon和Ruby Metrejon(原姓Russell)一同生活。[4]隨後,香農的親生父親再婚,並在香農十歲的時候自殺身亡。[6]香農·萊托與他的家人頻繁地移居,從家鄉路易斯安那州到美國內外不同的城市。[7]他的父親再婚後,他得到了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4]

康斯坦絲曾參與嬉皮士文化運動,並鼓勵她的兒子們涉足藝術創作。[4]童年時期,當萊托與自己的弟弟開始玩音樂的那一刻,他對打擊樂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參照的模範都是來自不同媒介的藝術家。[8]「我來自一個非常藝術化的家庭,」他解釋說,「到處都是帆布和顏料,樂器,以及各種各樣的的東西。這或許就是註定的。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敲各種鍋碗瓢盆,所以我就接受了這種藝術。 這就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9]他在十歲的時候得到了他的第一套鼓,隨後開始自學並發展出自己的風格。[4]

萊托自稱在青少年時期陷入過種種「問題」,他曾吸毒和輟學。 他說,「我就是一個爛攤子,我感覺到自己不屬於任何地方」,自稱是一個厭惡遵從規則的「局外人」,他會「在任何時候都破壞規矩」。最終,傑瑞德幫他擺脫了毒品。[6]

音樂生涯

[編輯]

萊托和他的弟弟傑瑞德於1998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成立了搖滾樂隊30秒上火星。他們花費了好幾年的時間創作自己的首張專輯,並於2001年和2002年初在懷俄明州鄉間進行錄製。[10]他們的作品讓一些唱片公司對簽署30秒上火星充滿興趣,最終他們與Immortal Records英語Immortal Records簽約中。[11]樂隊與製作人Bob Ezrin英語Bob EzrinBrian Virtue英語Brian Virtue合作了首張專輯《30秒上火星》。這張專輯通過Immortal和維京唱片,於2002年8月27日在美國發行。它在美國公告牌二百強專輯榜上達到107位,並登頂了美國公告牌Top Heatseekers榜[12] 《30秒後到火星》 在發行後獲得了大體積極的評論;音樂評論家Megan O'Toole認為樂隊「成功地為自己在搖滾領域裡開拓了獨一無二的位置(managed to carve out a unique niche for themselves in the rock realm)」。[13] 這張專輯慢熱地取得了成功,截至2011年3月,它最終在全球銷售了兩百萬份。[14]

萊托於2010年Into the Wild巡演期間表演L490

樂隊花了兩年時間來錄製他們的下一張專輯《美麗的謊言》英語A Beautiful Lie。為了配合傑瑞德·萊托的演藝事業,樂隊跟隨前往了四個不同的大陸。 《美麗的謊言》於2005年8月30日在美國發行。 之後,這張專輯共售出超過四百萬份,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為它頒發了白金唱片認證,在其他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它也達到了當地白金唱片和金唱片的標準。[1]為了宣傳這張專輯,樂隊進行了大量的巡迴演出,並在一些重要的音樂節上表演,其中包括羅斯基勒音樂節Pinkpop英語PinkpopRock am RingDownload Festival英語Download Festival[15]

2008年8月,在錄製第三張專輯的過程中,30秒上火星試圖與一個新的唱片公司簽約,這一舉動促使EMI(維京唱片的母公司)控訴樂隊違反合約並索賠三千萬美元。[16]經過近一年的訴訟對峙,2009年4月28日,樂隊宣布,基於德哈維蘭法律英語De Havilland Law的一項辯護,這一案件已經得到了解決。[17]隨後,30秒上火星與EMI簽訂了新的合約,並在2009年12月釋出了廣受好評的第三張專輯《全面開戰》英語This Is War[18][19]

《全面開戰》在十幾個國家的專輯銷量榜中進入了前十,並贏得了許多音樂獎項。樂隊在2010年2月開啟了巡演Into the Wild Tour英語Into the Wild Tour,成為了當年工作最勤勉的巡演藝人之一。[20]2011年12月,憑藉超過300場的表演,他們被作為在一個專輯周期內現場演出數量最多的樂隊被記入吉尼斯世界記錄[19]2012年9月,萊托為《全面開戰》中的歌曲Night of the Hunter英語Night of the Hunter (Thirty Seconds to Mars song)發布了一個混音版本。他解釋說,他希望「重新塑造」這首歌,「藉助舞曲的元素為它帶來一種不一樣的感覺(shed a different light on it by bringing a dance element to it.)」。[21]

通過環球音樂集團,30秒上火星於2013年5月發行了他們的第四張專輯,《愛 欲 信 + 夢》英語Love, Lust, Faith and Dreams。 它收到了大體積極的評價,並在超過十五個國家的專輯銷量榜中達到前十名,其中包括英國和美國。[22]為了宣傳這張專輯,樂隊進行了巡演Love, Lust, Faith and Dreams Tour,並與樂隊Linkin Park開展聯合巡演Carnivores Tour英語Carnivores Tour。經過與維京唱片多年來充滿波折的合作,2014年4月,30秒上火星宣布他們已經與這家唱片公司解約。[23]

2018年4月6日,30秒上火星發行了第五張專輯《美利堅》。這張專輯在評論界收到了兩極分化的評價,它首次出現在公告牌兩百強專輯榜便排在了第2的位置,獲得了該樂隊在這一榜單上的最高名次。[18] 《美利堅》在其他十七個國家也進入到了銷量前十,其中在德國和奧地利取得了第一。

藝術特點

[編輯]

萊托因其精力充沛的現場表演,及其能融合傳統和實驗性架子鼓演奏技巧而著名。[24]在創作30秒上火星的首張專輯時,他幾乎只使用電子鼓,並在其中融入了平克·弗洛伊德治療樂隊齊柏林飛船以及誰人樂隊的風格。他認為這些都是「重要的概念性樂隊;是有深度的樂隊;是充滿活力的樂隊。」[25] 專輯的製作人Bob Ezrin英語Bob Ezrin認為萊托是「他合作過的最具創造力的鼓手之一。 他不滿足於僅僅在音樂里增加一個打擊的節奏;他的鼓是這張專輯的整體演奏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也是一個出色的現場鼓手,看他演奏非常有趣,他的存在和能量是引人矚目的。」[26]

萊托於2010年10月在俄亥俄州肯特郡演出

在樂隊的下一張專輯《美麗的謊言》裡,萊托則改變方向,主要使用真鼓。[24] 他的鼓組之中混合了真鼓和電子鼓。[24]萊托的技術輔助人員Joseph Ciccone指出,萊托的「聲音就是他的技巧。他在演奏的時候仿佛動物一般,因此我樂意給他各種東西供他敲打。」[27]錄製《全面開戰》期間,萊托拓寬了自己的風格,運用了非常豐富的電子音效,同時自己編制合成器效果。[24] 他創作了純音樂曲目L490,並演奏了其中的全部樂器,包括所有的吉他和一個[28]在《愛 欲 信 + 夢》中他嘗試了不同的樂器,並受到各種音樂風格的啟發。[29] 同他們合作過兩張專輯的音樂製作人Steve Lillywhite英語Steve Lillywhite認為,萊托對待鼓樂「不同於大多數搖滾樂隊的鼓手。他用一種爆破般的方式表現交叉的節奏...非常地音樂化,非常地獨特。」[30]

除了為30秒上火星的專輯錄製鼓樂部分,萊托還為《愛 欲 信 + 夢》以及《美利堅》分別創作了曲目Convergence和Remedy。其中,Convergence是一首主要由木琴演奏的純音樂曲目。而Remedy則是一首由吉他和鋼琴伴奏的歌曲,萊托不僅參與了其詞曲的創作,還在這首歌曲中首次獻聲。這也是30秒上火星至今唯一一首由傑瑞德·萊托以外的成員擔任主唱的歌曲。

萊托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自學成才的鼓手;「我一直想找到自己的方式」,他解釋說,「找到我可以通過自己的聲音表現出來的東西。我年輕的時候喜愛過那麼多的音樂風格。我不想被困在僅一樣東西上。」在他年輕的時候,萊托是前衛搖滾藍調音樂的忠實粉絲,喜歡聽Fleetwood MacJanis Joplin吉米·亨德里克斯、平克·弗洛伊德、齊柏林飛船、Boz Scaggs英語Boz Scaggs的作品。[31] 他受到電子音樂的啟發,包括Depeche Mode治療樂隊[32]他受到的主要音樂影響還包括爵士樂隊Steely Dan重金屬樂隊Mountain英語Mountain (band)鐵娘子樂團以及Kiss。據萊托所說,這些藝人在商業上成功的同時還因他們的觀點與貢獻而受到尊敬。[31]他解釋說,他「從來不止是關心鼓手」,相較於特定的鼓手,他覺得自己與音樂之間的聯繫更緊密。[32]

在30秒上火星的剛成立的時候,萊托兄弟試圖進行實驗,並創建某種特定感覺的聲音。這個過程被描述為是「非常有機的」。他們試圖製造一中「感覺」,而不僅僅是一中聲音,這是為了重現他們童年時期那種歸屬感。[33] 萊托還指出,樂隊的演唱會是他們早期生活的一個直接反映。[34]

Drumhead雜誌記者Kelly King認為,萊托是「鼓組背後的能源和恩典,助燃著推動這支樂隊前進的火焰。」他評論說,萊托在演奏架子鼓時充滿自信,並富有攻擊性[34],並認為「他擁有極高的動力將自己推向極限,建立和探索自己的藝術能力。」[35]Alternative Addition英語Alternative Addiction的寫手Ryan Jones,將萊托形容為當今搖滾界最具活力的鼓手之一。[30]他在2012年 Drummies Awards英語Drummies Awards上收到了Indie Drummer Award。[36]在2009年和2011年,他還被提名為最佳另類搖滾鼓手。[37]

其他事業

[編輯]

1994年,萊托在其弟弟出演的電視系列《我所謂的生活》英語My So-Called Life中飾演了一個小角色。後來他出現在電影《阿普正傳》英語Prefontaine (film) (1997年)、《索爾·古德》英語Sol Goode(2001年),以及《亡命天涯路》英語Highway(2002 film)(2002年)里。 1999年,萊托加入了超級組合The Wondergirls英語The Wondergirls並錄製了歌曲Drop That Baby和Let's Go All the Way英語Let's Go All the Way (song)。這一組合只存在了非常短的時間,其成員包括Scott Weiland英語Scott WeilandMark McGrath英語Mark McGrathIan Astbury英語Ian Astbury以及其他。[38] 自2007年以來,萊托在特定的日期與美國打擊樂樂隊Street Drum Corps英語Street Drum Corps共同演出。[39]2008年6月,他加入了國際仁人家園,與30秒上火星一起建造修復了一處房屋,以響應大洛杉磯地區的A Brush With Kindness項目。[40]萊托在2009年與藝人Antoine Beck英語Antoine Becks相識,並運作美國電子樂隊CB7。[34] 2011年,CB7在30秒上火星的Into the Wild巡演的北美階段中作為助演嘉賓。同年,萊托與Becks額外地組建了一個組合,並在全世界進行巡迴演出,直到2012年夏天兩人不再合作。[26] 2014年,萊托創立了Black Fuel Trading Company,這是一個致力提升生活品味的品牌,其最早側重於銷售來源可信、直接貿易的咖啡。[41]

作品列表

[編輯]
30秒上火星的錄音室專輯
  • 30秒上火星(2002年)
  • 美麗的謊言(2005年)
  • 全面開戰(2009年)
  • 愛 欲 信 + 夢(2013年)
  • 美利堅(2018年)

腳註

[編輯]
  1. ^ 1.0 1.1 Winwood 2012,第22頁.
  2. ^ Hall, David. Thirty Seconds to Mars rises to new heights. The Orange County Register英語The Orange County Register. October 9, 2013 [January 2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Papadatos, Markos. Jared Leto performs new single 'Do or Die' on 'Ellen'. Digital Journal. September 27, 2014 [September 2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4.0 4.1 4.2 4.3 4.4 Kisch, Adam. Thirty Seconds To Mars: Straceniec Jared Leto (fragment biografii). Interia.pl英語Interia.pl. November 14, 2013 [December 15,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7) (波蘭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Higgins 2013,第10頁.
  6. ^ 6.0 6.1 Higgins 2013,第11頁.
  7. ^ Forrest, Emma. Not just a pretty face. The Daily Telegraph. April 13, 2002 [March 4,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Rafanelli, Stephanie. On cloud nine with man of the moment and Oscar winner Jared Leto. London Evening Standard英語London Evening Standard. March 20, 2014 [April 6,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 ^ Dionne, George. Interview – Shannon Leto of 30 Seconds to Mars. Blogcritics英語Blogcritics. November 15, 2005 [April 6,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0. ^ LaGambina 2002,第21頁.
  11. ^ Bento, Debbie. Jared Leto: From Hollywood To Mars. ChartAttack英語ChartAttack. April 1, 2002 [July 22,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05-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2. ^ 30 Seconds to Mars: Awards.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April 23,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3. ^ O'Toole, Megan. 30 Seconds to Mars. The Gazette. September 26, 2002 [August 29,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9-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4. ^ Evans 2011,第29頁.
  15. ^ Leahey, Andrew. Thirty Seconds to Mars. AllMusic. All Media Network. [May 18,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6. ^ Kreps, Daniel. Virgin/EMI Sue 30 Seconds to Mars for $30 Million, Leto Fights Back. Rolling Stone. August 18, 2008 [July 2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7. ^ Brown, August. 30 Seconds to Mars soars.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29, 2009 [July 2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8. ^ Martens, Todd. 30 Seconds to Mars and EMI make nice, new album due this fall.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28, 2009 [July 2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 ^ 19.0 19.1 Schillaci, Sophie. Thirty Seconds to Mars to Earn Guinness Records Title for Most Shows Performed During a Single Album Cycl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October 17, 2011 [February 11,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 ^ Crowder, Ryan. Study Reveals Hardest Working Music Acts. Business Wire. March 10, 2011 [August 3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1. ^ Tilles, Jay. Thirty Seconds To Mars Releases Night Of The Hunter Remix By Drummer Shannon Leto. KROQ英語KROQ. CBS Corporation. September 20, 2012 [October 27,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2. ^ Maguire, Chris. Thirty Seconds To Mars' Love Lust Faith + Dreams Out Today. AltSounds英語AltSounds. May 21, 2013 [September 10,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3. ^ Hampp, Andrew. Jared Leto On Leaving Virgin, Thirty Seconds To Mars Doc 'Artifact'. Billboard. April 25, 2014 [April 2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4. ^ 24.0 24.1 24.2 24.3 Shannon Leto. Guitar Center. [April 1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8).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4-04-18
  25. ^ Welcome to the Universe. Infamous Souls. October 25, 2002 [April 1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8-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6. ^ 26.0 26.1 Phillips, Graham. Leto Lets Loose. What's On Kyiv英語What's On Kyiv. [April 1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7. ^ Yates, Henry. Shannon Leto's drum setup. MusicRadar英語MusicRadar. Future plc. June 27, 2011 [April 18,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8. ^ Bosso, Joe. 30 Seconds To Mars: exclusive track-by-track album preview. MusicRadar. Future plc. December 2, 2009 [November 21,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9. ^ Montgomery, James. Thirty Seconds To Mars Set To 'Unleash The Beast' On Love Lust Faith + Dreams. MTV. Viacom Media Networks. May 21, 2013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0. ^ 30.0 30.1 Jones, Ryan. Thirty Seconds to Maras Releasing 'Night of the Hunter (Shannon Leto Remix)'. Alternative Addiction英語Alternative Addiction. September 18, 2012 [October 27,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1. ^ 31.0 31.1 King 2012,第49頁.
  32. ^ 32.0 32.1 Ciauro 2014,第53頁.
  33. ^ King 2012,第49–50頁.
  34. ^ 34.0 34.1 34.2 King 2012,第52頁.
  35. ^ King 2012,第48頁.
  36. ^ 2012 Artist Awards. DRUM! Magazine英語DRUM! Magazine. [May 16,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7. ^ Shannon Leto Drummies! Recognition. DRUM! Magazine. [May 16,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8. ^ Ciauro 2014,第55頁.
  39. ^ About The Creators. Street Drum Corps英語Street Drum Corps. [April 29,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0. ^ 30 Seconds To Mars And Hollywood For Habitat For Humanity Unite For One-Of-A-Kind Build. abeautifullie.org. June 30, 2008 [September 1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1. ^ DelValle, Eneida I. Rocker Shannon Leto's Spanish Grampa 'Fueled' His New Coffee Line. NBC News. Comcast. June 21, 2016 [July 23,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文獻

[編輯]
  • Ciauro, David. Shannon Leto. Modern Drummer (Modern Drummer Publications). August 2014, 38 (8): 48–58. 
  • Evans, Mark. Mars Attacks. What's On (Motivate Publishing). March 2011, (395): 29–30. 
  • Higgins, Ria. Relative Values. The Sunday Times (News UK). June 9, 2013: 10–11 [April 6,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King, Kelly. Drawing with Lights and Sound. Drumhead (DH Media). April 2012, (31): 48–52. 
  • LaGambina, Gregg. 30 Seconds to Mars. The Album Network. July 2002, (96): 20–22. 
  • Winwood, Ian. 10 Years of Life on Mars. Kerrang! (Bauer Media Group). February 18, 2012, (1402): 20–2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