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泉
外观
傳說
[编辑]中國在漢代就有這類故事,《東觀漢記》記載李廣利行軍時,因眾人無水解渴,他就以刀刺山,忽然就冒出泉水[1][2][3]。在唐朝也有歌頌這傳說的詩賦,如〈貳師泉詠〉[4]、〈貳師泉賦〉[5]。
在一些中國地方志也有武人以鞭、刀、劍、槍等武器擊地得到水源的傳說,如甘肅五眼泉之於霍去病[6][7]、河南拔剑泉之於韩琦[8]、湖北卓刀泉之於關羽[9]、貴州跑馬泉之於關索[10]、台灣劍井之於鄭成功[11]。也有的是主角是丹朱[12]、秦始皇[13]、夜郎王[14]、唐太宗[15]等統治者、或是呂洞賓等宗教、神仙人物[16][17][18][19]等。五丁力士的故事較特別,沒將劍插地,而是劍變化為泉,在庚申、甲子日皆為再現劍身[20]。
參考
[编辑]- ^ 漢·《東觀漢記》:「耿恭為校尉,居疏勒,匈奴來攻。城中穿井十五丈,無水。恭曰:『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刺山而飛泉出,今漢德神靈,豈有窮乎?』乃正衣服向井拜,為吏請禱,有頃,井泉噴出。」
- ^ 北魏·闞駰《十三州記》:「懸泉水,一名神泉,東酒泉縣一百三十里,出龍勒山腹。漢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還,士眾渴,乏水,廣利乃引佩刀刺山,飛泉湧出,三軍賴以獲濟。今有祠甚嚴,郡侯歲謁。」
- ^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西凉錄·異物志》:「漢貳師將軍李廣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眾渴乏,廣利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劍刺山,飛泉湧出,以濟三軍。人多皆足,人少不盈。側出懸崖,故曰懸泉。」
- ^ 唐·佚名《敦煌古跡二十詠·貳師泉詠》:「賢哉李廣利,為將討匈奴。路指三危回,山連萬里枯。抽刀刺石壁,發矢落金烏。志感飛泉湧,能令士馬甦。」
- ^ 唐·張俠〈貳師泉賦〉:「...于時回戈天塹,朱夏方兼。經敦煌之東鄙,涉西裔之危阽。皚皚大磧,穹隆。前無指梅之麓,後無濡縷之霑。三軍千渴,涸困胡髯。枯山赤阪,火薄生炎。我貳師兮精誠仰天,拔佩刀兮叱叱而前。想耿恭之拜井,思夫人之濯綿。刺崖面而霹靂,隨刀勢而流泉。山裂地吼,鬼哭神。蟲狼嗥叫,毒蛇吐煙。三危震而,泉水蕩而潺潺。軍吏大喊,相謂而言。我將軍之神武,使枯鱸而復鮮。一隊隊飲,一隊隊穿。人馬多而湓湧,人馬少而涓涓。于時振旅東去,神功永傳。煞馬白以旌信,酬圓蓋而饗乾。銘常樂之樂石,紀靈通於萬年。」
- ^ 明·《大明一統志》:「五眼泉在皋蘭山下,泉有五眼,相傳漢霍去病擊匈奴至此,以鞭卓地而泉出。」
- ^ 明·楊臣諍、蕭良有《龍文鞭影》:「又霍去病討匈奴,皋蘭山下苦渴,以鞭卓地,而五泉湧出,渾邪王請降。」
- ^ 清·《河南通志·山川志·拔剑泉》:「在城西水冶村。相传宋韩琦以剑插地,拔剑,泉遂涌出。」
- ^ 清·楊承禧《湖北通志》: 「关公行军于此,以刀卓地得泉。」
- ^ 清·陳鼎《黔遊記》:「關索嶺黔山峻險第一,路如之字,盤折而上。山半有關壯繆祠,即龍泉寺;中有跑馬泉,甘碧可飲。相傳壯繆子索,用槍刺出者。」
- ^ 清·陳培桂《淡水廳志》:「國姓井,在大甲堡鐵砧山巔,相傳偽鄭屯兵大甲,以水多瘴毒,乃拔劍斫地,得泉味清冽。」
- ^ 清·《山西通志》:「有丹朱泉,在县西南十里景村,相传丹朱插剑得泉。」
- ^ 《吳地記》:「秦始皇東巡,至虎丘,求吳皇寶劍。其虎當墳而踞,始皇以劍擊之,不中,誤中于石,其虎西走二十五里,不及,誤中于石。其虎西走二十五里,忽失。...劍無復獲,乃陷成池,故號劍池。」
- ^ 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王與從人嘗止大石上,命作羹。從者曰:『無水。』王以劍擊石,水出,今王水是也,破石存焉。」
- ^ 宋·王應麟《玉海》:「贞观六年四月己亥,太宗避暑九成宫,以杖刺地,有泉涌出,饮之可以愈疾。」
- ^ 清·舒夢齡《重修巢縣志》:「呂泉山與軒車山對。相傳呂仙卓劍得泉,故又名龍骨山。」
- ^ 南北朝·傅大士《善慧大士語錄·嵩頭陀法師》:「又以杖刺地曰:『此可以穿井矣。』爾後竟以此地置龍盤寺。以杖刺處鑿井。」
- ^ 刘宋·盛弘之《荊州記》:「夷道縣句將山下有三泉,傳云本無此泉,居者皆苦遠汲,人人皆賣水與之。有一女子,孤苦襤褸,無以貿易。有一乞人,衣粗貌醜,瘡痍竟體,村人見之,無不穢惡。唯女子獨加哀矜,割飯飴之。乞人食畢,曰:『我感嫗行善,欲思相報,為何所需?』女答曰:『何恩可報。且今所需之物非君能得。』因問所需。女子曰:『正願此山下有水可汲。』乞人乃取腰中書刀,刺山下三處,即飛泉湧出。因便辭去,忽然不見。」
- ^ 劉宋·盛弘之《荆州记》:「益陽縣南十里,有平岡,岡有金井數百。淺者四五尺,深者不測。谷傳云,有金人以杖撞地,輒成井。」
- ^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劍泉在梓潼縣北一十二里。昔蜀五丁至此,見大蛇入穴,兄弟忿而拔之,山摧,五丁斃焉,遺劍於路,臾化一泉,每庚申甲子日,其劍一現,故又稱靈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