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徐培根(1895年12月30日—1991年2月8日),谱名孝瑞浙江象山人,中華民國陆军二級上將。著名作家殷夫为其四弟,国民党将领徐文达亦是其弟。其妻为女诗人徐芳

简历[编辑]

浙江宁波象山县人,其家族為務農為生。徐培根幼年即因天資聰穎被鄉里所知,基礎教育在象山縣立高等小學校就讀,為該校第一屆學生,並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但因家境無力繼續教育,此時兩江總督下令各縣保薦學生進入新式軍校接受教育,徐培根獲得舉薦在宣統元年(1909)入读位在杭州的浙江陸軍小學堂,為該校第二期學生。畢業後宣統二年(1911)升入武昌的陸軍第二預備學校,辛亥革命期間,参加过“学生队”攻打浙江軍械局以及南京戰役,在清末新軍中與革命黨關係密切。中華民國成立後於民國三年(1914)報考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錄取,為第三期步兵科。民國五年(1916)自保定軍校畢業後分發部隊,任官不久後在民國八年(1919)考入陸軍大學,民國十一年(1922)畢業。畢業後分發到浙江陸軍第一師第一團擔任作戰軍官,並在該部隊晉升至團長。

孫傳芳統治時代,徐培根曾一度借調至孫傳芳開辦的金陵軍校擔任教育長,孫傳芳主力兵敗後,曾陪同浙江陸軍第一師參謀長葛敬恩南昌,代表浙江部隊和北伐軍總司令蔣中正媾和。在孫傳芳部隊殘部北退後,浙江陸軍部隊大多數決定投靠國民政府,徐培根轉任由浙江陸軍第一師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軍續任團長,在民國十六年(1927)1月,徐培根指揮的十九軍部隊攻入寧海縣,消滅盤踞在寧海縣城的親孫軍閥周蔭人在福建兵敗後收攏的殘部。因此役的戰功徐培根受到蔣中正的關注,將其調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處擔任處長,在軍事委員會成立時,徐培根擔任政訓處秘書處長。

民國十七年(1928),徐培根獲選官派德國陸軍參謀大學(Preußische Kriegsakademie,當時稱「指揮官助理員訓練班」)深造,其同學包括胡靖安桂永清李忍涛等人。經過3年的教育後,於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回国[1],返國後的徐培根被任命為南京中央军校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前身)教育长,並率領研究小組按照德國步兵操典重新撰寫頒布新版本步兵操典。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一·二八事變期間,徐培根被借調給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擔任參謀處處長,在事變告終,第五軍解編後歸建。

民國二十二年(1933),徐培根被任命為軍政部航空署署長兼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中華民國空軍軍官學校前身)校长,民國二十三年(1934)高射炮班併入航空署,改組為中央防空學校,徐培根同時兼任兩校校長職務。民二十三年6月,徐培根調入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擔任廳長。

民國二十四年(1935),轉任軍政部兵工署軍械司司長,協助俞大維管理與德國易貨購入之軍械相關事務。

抗戰爆發後,徐培根調回軍事委員會,擔任軍委會第二廳(情報)廳長兼軍事委員會中蘇特種情報所所長,處理軍事情報相關事務。

民國36年(1947年),在原籍浙江省象山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1949年,赴台湾,先后担任「三軍大学」國防大學前身)校长,国防研究院教育长。晋升陆军二級上将军衔。并担任有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务。

1991年2月8日,病逝于台湾。

家庭[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俞大維傳》. 作者:李元平; 出版社:臺灣日報社; 出版日:1992年01月05日,392 頁; (繁體中文)0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0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增訂版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