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徐道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徐道覆
出生不詳
不詳
逝世411年3月15日
東晉廣州始興郡
职业東晉始興相,變民領袖

徐道覆(?—411年3月15日),琅邪[1][2]東晉末年人物,曾參與孫恩盧循之亂,並為領導者盧循的姐夫。徐道覆力主已據廣州的盧循乘劉裕北伐機會起兵,並主導盧循進攻建康,一時聲勢極大,惟在攻建康時盧循與其意見相左,攻戰不利下遂得撤退,形勢於是逆轉,徐道覆本人亦於隨後的晉軍討伐中喪命。

生平

[编辑]

徐道覆初隨孫恩起事,曾於東陽郡劉裕打敗[3]。孫恩死後,道覆繼續追隨盧循,並在義熙元年(405年)與盧循攻下廣州。當時東晉朝廷剛剛才平滅桓氏勢力,無力討伐盧循,於是暫時授予盧循廣州刺史一職,而徐道覆就被盧循任命為始興國國相。

徐道覆早已有心再度起事,於是在始興郡南康山大舉砍伐樹木以作修建船艦之用。為了掩人耳目,他先聲稱是要將木材運出去售賣,再託辭人手不足,而在始興郡中降價沽售。當地人們見木材價格便宜就踴躍購買,不過當地一段贛江水流湍急,木材不易運出,於是大量木材就囤積在始興郡境,人民也沒有懷疑。

義熙六年(410年),徐道覆乘劉裕北伐南燕的機會,力勸盧循起兵;盧循最初不肯,但徐道覆親下廣州治所番禺(今廣東廣州市)勸說,盧循雖然依舊不願,但實在無法反駁徐道覆的話,只好聽從[4]。徐道覆就立即跟著當日賣木材的票據去拿回木材,並讓眾人合力將木材裝成船艦,很快就裝成一艘艘大樓船。大軍起事後隨即進攻江州,南康郡廬陵郡豫章郡等各郡官員都望風奔逃,江州刺史何無忌率軍迎擊,但徐道覆先在西岸部處弓箭手射擊何無忌船隊,隨後當地更吹起猛烈西風,將何無忌所乘小船吹向東岸,道覆遂命船隊乘風壓逼晉軍,令晉軍潰敗,何無忌面對登艦的敵軍雖奮勇作戰,仍然被殺。[5]

何無忌戰死後,盧循本與徐道覆分兵攻擊江州諸郡,道覆順流而下攻擊尋陽長江沿岸的尋陽郡(治今江西九江市),盧循則西攻湘江一帶各郡。當時荊州刺史劉道規曾派軍進攻盧循,但在長沙(今湖南長沙)被盧循擊敗,盧循於是打算乘勢進攻荊州治所江陵(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不過,其時豫州刺史劉毅已率二萬兵討伐盧循叛軍,徐道覆立即召盧循與他合力抵抗劉毅,並圖攻下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盧循於是自巴陵(今湖南岳陽市)出發,順而下與徐道覆會合,並在桑落洲大敗劉毅。[6]

盧循雖然連敗何無忌及劉毅,但當他知道劉裕已經從南燕故土中趕回來後十分害怕,即打算退守尋陽並集中力量攻下江陵,想以荊江二州之力與晉廷對峙。不過徐道覆就主張乘著大軍連捷的氣勢一舉攻下建康,爭論了數日後盧循最終還是聽徐道覆的,大軍繼續東下,並於五月到達建康[7]。劉裕回防建康後積極組築防禦,但實際上兵力遠遠不及盧循軍,劉裕於是將主力部署在石頭城。盧循大軍到後,徐道覆計劃直攻新亭、白石,並在當地登岸進攻;然而盧循卻不肯急進冒險,想按兵待晉軍自潰。起初,劉裕見盧循軍勢似乎要直取新亭,顯得驚懼失色,但接著盧循否決徐道覆計劃,回泊蔡洲,甚至阻止徐道覆自率軍隊獨進,劉裕就轉憂為喜,並力強眾柵壘的防禦,而徐道覆卻感歎:「我终为卢公所误,事必无成。使我得为英雄驱驰,天下不足定也!」盧循及後率部攻柵,但在晉軍奮力抵抗下無功而還,盧循見無所進展,攻略諸郡縣亦搜掠不到物資,在七月決意撤軍[8][9]

徐道覆接著率三萬兵直攻江陵,劉道規率眾於豫章口迎敵,並派了劉遵作為遊軍。接戰後道規前鋒失利,但道規仍然激勵將士奮戰,同時劉遵軍攔腰側擊道覆軍,於是大破道覆,殺了萬多人,餘眾亦墮江溺斃,道覆只得乘小船回盆口[10]盧循雖退,但仍然盤據在江州,不過劉裕在建康解圍後就組築船隊準備出討盧循,於十一月出發西上,屯據雷池。十二月,盧循、徐道覆共攻大雷,劉裕率軍奮力拒戰,並對因風而屯於西岸的盧循船隊施以火攻,並發動猛烈進攻,終大敗盧循軍[11]

盧循兵敗後率餘眾逃還廣州,徐道覆就退還始興。晉軍諸將仍在追擊盧循餘部,劉藩孟懷玉於義熙七年二月壬午(411年3月15日)攻下始興,斬殺徐道覆。[12][13]

參考資料

[编辑]
  • 《晉書·盧循傳》
  • 《資治通鑑·卷一一五》
  1. ^ 《魏書·劉裕傳》:「裕仍以循為廣州刺史,其黨琅邪人徐道覆為始興相。」
  2. ^ 田餘慶於《東晉門閥政治》第四章〈孙恩、卢循、徐道覆的家族背景〉中則推斷徐道覆琅邪郡只屬其僑居江左之地,當與宋初的徐道期皆屬東海郡人。
  3. ^ 《晉書·安帝紀》:「(元興)二年(403年)春二月辛丑,建威將軍劉裕破徐道覆於東陽」
  4. ^ 《晉書·盧循傳》:「義熙中,劉裕伐慕容超,循所署始興太守徐道覆,循之姊夫也,使人勸循乘虛而出,循不從。道覆乃至番禺,說循曰:『朝廷恆以君為腹心之疾,劉公未有旋日,不乘此機而保一日之安,若平齊之後,劉公自率眾至豫章,遣銳師過嶺,雖複君之神武,必不能當也。今日之機,萬不可失。既克都邑,劉裕雖還,無能為也。君若不同,便當率始興之眾直指尋陽。』循甚不樂此舉,無以奪其計,乃從之。」
  5. ^ 《晉書·何無忌傳》:「盧循遣別帥徐道覆順流而下,舟艦皆重樓。無忌將率眾距之,長史鄧潛之諫曰:『今以神武之師抗彼逆眾,回山壓卵,未足為譬。然國家之計在此一舉。聞其舟艦大盛。勢居上流。蜂蠆之毒,邾魯成鑒。宜決破南塘,守二城以待之,其必不敢舍我遠下。蓄力俟其疲老,然後擊之。若棄萬全之長策,而決成敗於一戰,如其失利,悔無及矣。』無忌不從,遂以舟師距之。既及,賊令強弩數百登西岸小山以邀射之,而薄於山側。俄而西風暴急,無忌所乘小艦被飄東岸,賊乘風以大艦逼之,眾遂奔敗,無忌尚厲聲曰:「取我蘇武節來!」節至,乃躬執以督戰。賊眾雲集,登艦者數十人。無忌辭色無撓,遂握節死之。」
  6. ^ 《晉書·劉毅傳》:「徐道覆聞毅將至建鄴,報盧循曰:『劉毅兵重,成敗擊此一戰,宜並力距之。』循乃引兵發巴陵,與道覆連旗而下。毅次於桑落洲,與賊戰,敗績,棄船,以數百人步走,餘眾皆為賊所虜,輜重盈積,皆棄之。
  7. ^ 《宋書·武帝紀上》:「初循至尋陽,聞公已還,不信也。既破毅,乃審凱入之問,並相視失色。循欲退還尋陽,進平江陵,據二州以抗朝廷。道覆謂宜乘勝徑進,固爭之。疑議多日,乃見從。」
  8. ^ 《宋書·武帝紀上》:「道覆欲自新亭、白石焚舟而上。循多疑少決,每欲以萬全為慮,謂道覆曰:『大軍未至,孟昶便望風自裁,大勢言之,自當計日潰亂。今決勝負於一朝,既非必定之道,且殺傷士卒,不如按兵待之。』公於時登石頭城以望循軍,初見引向新亭,公顧左右失色。既而回泊蔡洲。道覆猶欲上,循禁之。自是眾軍轉集,修治越城,築查浦、藥園、廷尉三壘,皆守以實眾。」
  9. ^ 《晉書·盧循傳》:「循攻柵不利,船艦為暴風所傾,人有死者。列陣南岸,戰又敗績。乃進攻京口,寇掠諸縣,無所得。循謂道覆曰:『師老矣!弗能複振。可據尋陽,並力取荊州,徐更與都下爭衡,猶可以濟。』因自蔡洲南走,複據尋陽」
  10. ^ 《宋書·劉道規傳》:「徐道覆率眾三萬,奄至破塚,魯宗之已還襄陽,追召不及,人情大震。或傳循已平京師,遣道覆上為刺史,江漢士庶感焚書之恩,無複貳志。道規使劉遵為遊軍,自距道覆於豫章口。前驅失利,道規壯氣愈厲,激揚三軍;遵自外橫擊,大破之。斬首萬余級,赴水死者殆盡,道覆單舸走還盆口。」
  11. ^ 《宋書·武帝紀上》:「循方治兵旅舟艦,設諸攻備。公欲御以長算,乃屯軍雷池。賊揚聲不攻雷池,當乘流逕下。公知其欲戰,且慮賊戰敗,或於京江入海,遣王仲德以水艦二百於吉陽下斷之。十二月,循、道覆率眾數萬,方艦而下,前後相抗,莫見舳艫之際。公悉出輕利鬭艦,躬提幡鼓,命眾軍齊力擊之。又上步騎於西岸。右軍參軍庾樂生乘艦不進,斬而徇之。於是眾軍並踴騰爭先。軍中多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陷。公中流蹙之,因風水之勢,賊艦悉泊西岸。岸上軍先備火具,乃投火焚之,煙爓張天,賊眾大敗,追奔至夜乃歸。循等還尋陽。初分遣步軍,莫不疑怪,及燒賊艦,眾乃悅服。召王仲德,請還為前驅。留輔國將軍孟懷玉守雷池。循聞大軍上,欲走向豫章,乃悉力柵斷左里。大軍至左里,將戰,公所執麾竿折,折幡瀋水,眾並怪懼。公歡笑曰:『往年覆舟之戰,幡竿亦折,今者復然,賊必破矣。』即攻柵而進。遁兵雖殊死戰,弗能禁。諸軍乘勝奔之,循單舸走。」
  12. ^ 《晉書·安帝紀》:「七年春二月壬午,右將軍劉藩斬徐道覆於始興,傳首京師。」
  13. ^ 臺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兩千年中西曆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