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陵」重定向至此。關於庐陵郡治,請見「
庐陵县」。
庐陵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其范围历代均有变化,但核心区域一直在吉泰盆地,大致相当于今吉安市辖境。
东汉灵帝末(184-189),扬州刺史刘遵上书请置庐陵郡,初平二年(191),分豫章郡置庐陵郡[1]。建安四年(199),孙策遣孙辅取庐陵郡地,改庐陵县为西昌县,分置诸县。至晋太康年间,下辖十县:西昌、高昌、石阳、巴丘、南野、东昌、遂兴、吉阳、兴平、阳丰,(郡)治西昌。[2]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置江州,庐陵郡改隸江州。後來,庐陵郡移治石阳縣,南野縣改隸南康郡。[3]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廬陵郡,其地屬吉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吉州为廬陵郡。廬陵郡領四縣:庐陵、泰和、安福、新淦。[4]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平林士弘,改廬陵郡为吉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吉州為廬陵郡。廬陵郡領五縣:廬陵、太和、安福、新淦、永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廬陵郡為吉州。[5]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廬陵郡有12200戶。[2]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廬陵郡有4455戶,31271口。[3]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廬陵郡有23714戶。[4]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廬陵郡有37752戶,237032口。[5]
- 陸子隆,字興世,吳郡吳人,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年)到五年(564年)在任。[30]
廬陵國(385年—420年)[36][37]
|
以淮肥之功封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廬陵郡開國公 |
文靖公 |
謝安 |
385年追封 |
|
2 |
廬陵郡開國公 |
|
謝瑤 |
|
謝安長子
|
3 |
廬陵郡開國公 |
|
謝該 |
|
謝瑤子
|
4 |
廬陵郡開國公 |
|
謝承伯 |
|
謝該弟子
|
宋受禪,降封柴桑縣開國侯
|
南朝宋廬陵國(420年—424年,426年—477年)
[编辑]
廬陵國(420年—424年,426年—477年)丨食邑3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廬陵郡王 |
孝献王 |
劉義真 |
420年—424年 |
宋武帝第二子
|
國除,426年復
|
2 |
廬陵郡王 |
昭王 |
劉紹 |
432年—452年 |
劉義真弟子
|
3 |
廬陵郡王 |
恭王 |
劉敬先 |
?—465年 |
劉紹兄子
|
4 |
廬陵郡王 |
|
劉子輿 |
465年—466年 |
劉紹兄子
|
5 |
廬陵郡王 |
|
劉德嗣 |
467年—474年 |
劉紹弟子
|
6 |
廬陵郡王 |
元王 |
劉暠 |
475年—477年 |
劉義真從父兄孫
|
無子,國除
|
廬陵國(482年—494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廬陵郡王 |
|
蕭子卿 |
482年—494年 |
齊武帝第三子
|
伏誅,國除
|
廬陵國(494年—502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廬陵郡王 |
|
蕭寶源 |
494年—502年 |
齊明帝第五子
|
伏誅,國除
|
廬陵國(509年—550年代)|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廬陵郡王 |
威王 |
蕭續 |
509年—547年 |
梁武帝第五子
|
2 |
廬陵嗣王 |
|
蕭應 |
|
蕭續第二子
|
廬陵國(565年—589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廬陵郡王 |
|
陳伯仁 |
565年—589年 |
陳文帝第八子
|
陳亡,國除
|
- ^ 宋《太平御览》:吉州,南朝雷次宗《豫章记》曰:灵帝末,扬州刺史刘尊上书,请置庐陵、鄱阳二郡。献帝初平二年,始立郡。《太平寰宇記》引《豫章记》但作興平二年(195)。庐陵郡的设立,目前所见旧志通常称吴置或孙策置,从更接近于东汉的北宋《太平御览》所存南朝雷次宗所记,结合西晋《三国志·刘繇太史慈士燮传》“慈见策曰:又丹杨僮芝自擅庐陵,诈言被诏书为太守。…顷之,遂定豫章。”庐陵郡应在建安四年(199)孙策取得庐陵地之前已经存在。
- ^ 2.0 2.1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3.0 3.1 《宋書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 ^ 4.0 4.1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5.0 5.1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 《三國志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弟一》
- ^ 《三國志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裴註引《江表傳》
- ^ 《三國志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
- ^ 《三國志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 ^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 ^ 《晉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 ^ 《晉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 ^ 《晉書 卷七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 ^ 《晉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
- ^ 《晉書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 ^ 《隋書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 ^ 《晉書 卷九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 ^ 《晉書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 ^ 《宋書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 ^ 《宋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 ^ 21.0 21.1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 ^ 《宋書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 ^ 《南齊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 ^ 《南齊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 ^ 《梁書 卷十四 列傳第八》
- ^ 《南齊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三十七》
- ^ 《梁書 卷十 列傳第四》
- ^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 ^ 《周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
- ^ 《陳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六》
- ^ 《陳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 ^ 《陳書 卷五 本紀第五》
- ^ 《隋書 卷四十 列傳第五》
- ^ 《唐故宋州刺史清河郡公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 ^ 《唐刺史考全编》
- ^ 《晉書 卷九 帝紀第九》
- ^ 《晉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