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后,置衡州,治所在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以衡山得名。辖境约当今湖南省衡山县和常宁市、耒阳市间的湘江流域。隋炀帝大业年间,更名衡山郡。唐朝武德年间,复为衡州。天宝、至德年间,曾改为衡阳郡。户三万三千六百八十八,口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八。下辖六县:衡阳县、衡山县、常宁县、攸县、茶陵县、耒阳县。
宋朝属荆湖南路。唐宋以来出产麸金、铁、锡。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衡州路。明清为衡州府。
唐朝行政区划[编辑]
县名 | 现在地名 | 简介 | 备注 |
---|---|---|---|
衡阳县 | 紧。本临烝县,武德四年置,七年省重安县、新城县入焉。开元二十年更名。有西母山。 | ||
衡山县 | 上。本隶潭州,神龙三年来属。有南岳衡山祠。 | ||
常宁县 | 中下。本新宁县,天宝元年更名。 | ||
攸县 | 中。武德四年置南云州,又析置茶陵县、安乐县、阴山县、新兴县、建宁县五县。贞观元年州废,省茶陵县、安乐县、阴山县、新兴县、建宁县,以攸县来属。 | ||
茶陵县 | 中。圣历元年析攸因故县复置。 | ||
耒阳县 | 耒阳市 | 上。本耒阴县,武德四年更名。 |
参考资料[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