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郡,中國古郡名。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桂陽郡而置。其地大致相當於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湖南省永州市及邵陽市、衡陽市的一部分。治所在零陵縣(今廣西興安縣北)。東漢移治泉陵縣。唐废。
建置沿革[编辑]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發兵滅南越國,桂陽郡地界向南擴展,並增置數縣。於是分泠道以西諸縣置零陵郡。[1]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長沙王子侯國鍾武別屬零陵郡。其後鍾武侯國遷往江夏郡,但零陵郡仍保留鍾武縣,故漢書地理志有兩鍾武。[2]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零陵郡領七縣、三侯國:零陵縣、泉陵侯國、泠道縣、營道縣、營浦縣、鍾武縣、夫夷侯國、都梁侯國、洮陽縣、始安縣。郡治在零陵縣。有21092戶,139378人。平帝元始五年(5年),長沙王子侯國湘鄉、昭陽、承陽別屬零陵郡。東漢時零陵郡移治泉陵。王莽改零陵為九疑。順帝永建三年,改鍾武為重安侯國。獻帝時,荊州刺史劉表增置觀陽縣(一作灌陽縣[3])。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表死后,刘备奉刘表长子刘琦继任荆州刺史,零陵太守刘度向其投降。刘琦死后,其势力推刘备继任。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派吕蒙夺取零陵,在订立湘水之盟后还给刘备,但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再度派吕蒙将其夺取。三国初年,刘备讨伐孙吴,即夷陵之战,零陵郡亦叛乱响应,但被步骘平定。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零陵郡領泉陵、祁陽、零陵、營浦、洮陽、永昌、觀陽、營道、舂陵、泠道、應陽十一縣。隋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廢零陵郡,置永州總管府,改泉陵縣為零陵縣。大業三年(607年)復置零陵郡,領零陵、湘源、永陽、營道、馮乘五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復置永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永州為零陵郡,領零陵、湘源、祁陽、灌陽四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永州。
行政長官[编辑]
零陵太守(前111年—9年)[编辑]
零陵太守(25年—420年)[编辑]
零陵內史(420年—502年)[编辑]
零陵太守(502年—557年)[编辑]
零陵公相(557年—589年)[编辑]
零陵郡太守(607年—621年)[编辑]
零陵郡太守(742年—758年)[编辑]
南朝宋齊零陵國(420年—502年)[编辑]
零陵國(420年—502年)丨全食一郡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零陵郡王 |
|
司馬德文 |
420年—421年 |
晉恭皇帝
|
2 |
零陵郡王 |
|
司馬元瑜 |
421年—448年 |
|
3 |
零陵郡王 |
|
司馬勗 |
?—468年 |
|
4 |
零陵郡王 |
|
司馬藥師 |
?—490年 |
|
5 |
零陵郡王 |
|
? |
?—502年 |
|
南朝陳零陵國(557年—589年)[编辑]
零陵國(557年—589年)
|
以討周將獨孤盛之功封,食邑7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零陵郡開國公 |
壯肅公 |
侯瑱 |
557年—558年 |
|
2 |
零陵郡開國公 |
|
侯淨藏 |
?—571年 |
侯瑱子
|
3 |
零陵郡開國公 |
|
侯就 |
?—589年 |
侯淨藏弟
|
陳亡,國除
|
注釋及徵引文獻[编辑]
- ^ 水經注湘水。晉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均誤作分長沙國而置。
- ^ 《西漢政區地理》,124頁。
- ^ 洪适《隸釋》卷十一綏民校尉熊君碑
- ^ 《漢書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 ^ 《後漢書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 ^ 《後漢書 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 ^ 《後漢書 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
- ^ 《宋書 卷一百 列傳第六十》
- ^ 《太平御覽·卷260》引《东观汉记》
- ^ 《後漢書 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
- ^ 11.0 11.1 《三國志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 ^ 《後漢書 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 ^ 《後漢書 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
- ^ 《後漢書 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 ^ 《三國志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弟一》
- ^ 《後漢書 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 ^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 ^ 《三國志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 ^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 ^ 《三國志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 ^ 《三國志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 ^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 ^ 《晉書 卷四 帝紀第四》
- ^ 《三國志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 ^ 《晉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 ^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 ^ 《晉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 ^ 《晉書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 ^ 《晉書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 ^ 《晉書 卷十 帝紀第十》
- ^ 《宋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 ^ 《南齊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三》
- ^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 ^ 《梁書 卷十三 列傳第七》
- ^ 《梁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 ^ 《梁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 ^ 《隋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 ^ 《新唐書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 ^ 《陳書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八》
- ^ 《唐刺史考全编》
- ^ 《新唐書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參考書目[编辑]
-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隋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舊唐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
| | | | | | | 注释 |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 | | | 注釋 |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夏郡(內史424-479) | 安陸郡(內史458-465,相478) | 竟陵郡(內史424-432、453-459,相477-479) | 隋陽郡(隋郡420-478)(內史449-453、478-479) | 武陵郡(內史435-453、470-479) | 天門郡 | 巴陵郡(內史456-479) | 武昌郡(內史452-455) | 西阳郡(內史456-461) |
---|
| | 长沙郡(內史420-479) | 衡阳郡(內史424-479) | 湘东郡(內史452-465) | 廣興郡(始興郡420-472)(內史436-453,相453-471、473-479) | 邵陵郡(內史462-466、474-479) | 零陵郡(內史420-479) | 桂阳郡(內史457-474) | 臨賀郡(臨慶郡470-471)(內史463-465、470-471) | 始建郡(始安郡420-466)(內史461-466、476-479) | 营阳郡 |
---|
| | |
---|
| | 寻阳郡(內史460-466) | 豫章郡(內史461-465) | 鄱阳郡(內史455-471) | 庐陵郡(內史420-424、426-477) | 臨川郡(內史420-479) | 南康郡(相420-479) | 建安郡(內史452-471) | 晉平郡(晋安郡420-468)(相454-460,內史460-466、468-471) | 安成郡(相420-460?,內史466、471-477) | 南新蔡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寻阳郡(相479-498) | 豫章郡(內史479-502) | 臨川郡(內史479-502) | 庐陵郡(內史482-502) | 鄱阳郡(內史479-494、501-502,相494-500) | 安成郡(內史479-502) | 南康郡(相479-490,內史490-500) | 南新蔡郡 | 建安郡(內史482-501,相501-502) | 晋安郡(內史482-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長沙郡(內史479-502) | 衡阳郡(內史479-494、495-502,相494-495) | 桂阳郡(內史479-502) | 零陵郡(內史479-502) | 永陽郡(营阳郡)(內史?-498) | 湘东郡(內史490-502) | 邵陵郡(內史486-502) | 始興郡(廣興郡)(內史479-502) | 臨賀郡(內史489-498) | 始安郡(內史479-502) |
---|
| | |
---|
| | |
---|
| |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 淮南地區 | |
---|
| 淮北地區 | |
---|
| 河南地區 | |
---|
| 江漢地區 | |
---|
| 嶺南地區 | |
---|
| 沅湘地區 | |
---|
| 巴漢地區 |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
| | 吴郡(內史588-589) | 钱唐郡(內史588-589) | 吳興郡(內史588-589) |
---|
| | 會稽郡(內史586-589) | 臨海郡(內史568-589) | 新安郡(內史565-582) | 東陽郡(內史588-589) | 永嘉郡(內史583-589) |
---|
| | 晋安郡(內史565-589) | 建安郡(內史572-589) | 南安郡(內史583-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沅湘地區 | | 江夏郡(內史565-589) | 上雋郡 | 武昌郡(相576-582,內史582-589) | 西阳郡(內史583-589) |
---|
| | |
---|
| | 長沙郡(內史569-589) | 湘东郡(相560-?,內史583-589) | 衡阳郡(內史560-589) | 邵陵郡(相566-585,內史587-589) | 岳陽郡(內史582-589) | 零陵郡(相557-589) | 永陽郡(內史568-589) | 绥越郡(相584-589) | 樂梁郡 |
---|
| | |
---|
| | 南郡(內史583-589) | 河東郡(內史573-589) | 南平郡(相573-578,內史583-589) | 天門郡 | 義陽郡(相573-?,內史582-589) |
---|
| | |
---|
| | - |
---|
|
---|
| 嶺南地區 | | |
---|
| | 新寧郡(內史586-589) | 新会郡(內史586-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陽山郡(相559-569,內史583-589) | 梁乐郡 | 桂阳郡(相560-563,內史568-589) | 齊樂郡 | 臨賀郡(內史583-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 注釋 |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