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
外觀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後,置衡州,治所在衡陽縣(今湖南省衡陽市)。以衡山得名。轄境約當今湖南省衡山縣和常寧市、耒陽市間的湘江流域。隋煬帝大業年間,更名衡山郡。唐朝武德年間,復為衡州。天寶、至德年間,曾改為衡陽郡。戶三萬三千六百八十八,口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八。下轄六縣:衡陽縣、衡山縣、常寧縣、攸縣、茶陵縣、耒陽縣。
宋朝屬荊湖南路。唐宋以來出產麩金、鐵、錫。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為衡州路。明清為衡州府。
唐朝行政區劃
[編輯]縣名 | 現在地名 | 簡介 | 備註 |
---|---|---|---|
衡陽縣 | 衡陽市 | 緊。本臨烝縣,武德四年置,七年省重安縣、新城縣入焉。開元二十年更名。有西母山。 | |
衡山縣 | 株洲市淥口區 | 上。本隸潭州,神龍三年來屬。有南嶽衡山祠。 | |
常寧縣 | 常寧市宜陽街道 | 中下。本新寧縣,天寶元年更名。 | |
攸縣 | 攸縣網嶺鎮董家洲 | 中。武德四年置南雲州,又析置茶陵縣、安樂縣、陰山縣、新興縣、建寧縣五縣。貞觀元年州廢,省茶陵縣、安樂縣、陰山縣、新興縣、建寧縣,以攸縣來屬。 | |
茶陵縣 | 茶陵縣 | 中。聖曆元年析攸縣故縣復置。 | |
耒陽縣 | 耒陽市 | 上。本耒陰縣,武德四年更名。 |
唐朝衡州轄縣 | |
---|---|
618年 | 臨烝縣、湘潭縣、耒陰縣、新寧縣、黃楊縣[1] |
621年 | 臨烝縣、耒陰縣(改名耒陽縣[2])、新寧縣、黃楊縣(改名重安縣[3])、湘潭縣(新設新城縣[4]) |
624年 | 臨烝縣、湘潭縣、耒陽縣、新寧縣(廢除新城縣、重安縣) |
627年 | 臨烝縣、湘潭縣、耒陽縣、新寧縣(攸縣[5]來屬) |
698年 | 臨烝縣、湘潭縣、耒陽縣、新寧縣、攸縣(增茶陵縣[6]) |
706年 | 臨烝縣、湘潭縣、耒陽縣、新寧縣[7]、攸縣、茶陵縣 |
707年 | 臨烝縣、湘潭縣[8]、耒陽縣、新寧縣、攸縣、茶陵縣(衡山縣來屬) |
721年 | 臨烝縣、湘潭縣、耒陽縣、新寧縣[9]、攸縣、茶陵縣、衡山縣 |
732年 | 臨烝縣(改名衡陽縣)、湘潭縣、耒陽縣、新寧縣、攸縣、茶陵縣、衡山縣 |
742年 | 衡陽縣、湘潭縣、耒陽縣、新寧縣(改名常寧縣)、攸縣、茶陵縣、衡山縣 |
749年 | 衡陽縣、湘潭縣(改名衡山縣[10])、耒陽縣、常寧縣、攸縣、茶陵縣、衡山縣(改名湘潭縣[11]) |
806年 | 衡陽縣、衡山縣、耒陽縣、常寧縣、攸縣、茶陵縣(湘潭縣改屬潭州) |
刺史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