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貝多芬序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貝多芬的序曲多數皆屬劇樂(dramatic)序曲,即指音樂乃為歌劇、舞劇服務,而非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下的音樂會(concert)序曲。[註 1][1]其傳統最早可溯自文藝復興時期的宮廷音樂,所謂的「義式」序曲(快-慢-快)在18世紀中期是劇樂的主流,法國亦然。[2]早期的序曲或稱sinfonia,亦有稱overture者,隨著交響曲在海頓、莫扎特處的逐漸成熟,「序曲」已經可以視作是一個獨立的曲類。[3]莫扎特的《唐·喬望尼》、《女人皆如此》、《魔笛》等歌劇,都在序曲使用了後續劇情的動機,是序曲此前未有的發展。貝多芬在自己的三首《雷奧諾拉》序曲仿效莫扎特的鋪排,在曲中使用了對比性強烈的主題,這樣的手法也影響了韋伯及《自由射手》。[2]

貝多芬為生平唯一一齣歌劇《费德里奥》前後寫作了四版序曲,其他則是為芭蕾舞劇或戲劇所作。《科里奧蘭》在正式作為舞劇配樂演出之前,序曲已經先在音樂廳上演過。[2]至於《普羅米修斯的造物》或《艾格蒙》,即使原來各自有十數段配樂,今人對其所知多僅限於序曲部分。在這些作品中貝多芬練筆的意圖十分明顯,藉由這些作品,除了個人寫作的追求外,貝多芬也開始在樂隊中應用新型態樂器(如活塞式銅管),從而使其普及在樂隊中[4]。此外其序曲多採奏鳴曲式寫成,所具備的平衡與美感,以及貝多芬所特有的戲劇性,使至今仍獲得相當程度的關注[5]。《第3號雷奧諾拉》、《科里奧蘭》及《艾格蒙》等三曲,迄今都是音樂會及錄音文獻的常客。[3]

簡說

[编辑]
貝多芬劇樂簡說
作品號 標題 作曲 首演 出版 題獻
43 普羅米修斯的造物 1800–01年 1801年3月28日,維也納城堡劇院 1804年 Princess Christiane von Lichnowsky
62 科里奧蘭 1807年 1807年3月 1807年 海因里希·約瑟夫·馮·科林英语Heinrich Joseph von Collin
138 雷奧諾拉(第1號) 1807年 1828年2月7日 1838年
72a 雷奧諾拉(第2號) 1804–05年 1805年11月20日,維也納河畔劇院 1842年
72b 雷奧諾拉(第3號) 1805–06年 1806年3月29日,維也納河畔劇院 1810年
84 艾格蒙 1809–10年 1810年6月15日 1810年
113 雅典的废墟 1811年 1812年2月10日 1823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
117 斯蒂芬王 1811年 1812年2月10日 1826年
114 大廈獻禮 進行曲與合唱 1822年
124 大廈獻禮 1822年 1822年10月3日,Josefstadt劇院 1825年 Prince Nikolay Golitsïn

費黛里奧

[编辑]

歌劇《费德里奥》的劇情在此不作展開,惟該劇1805年11月20日在維也納河畔劇院首演時,所搭配的是現今被稱為「第2號雷奧諾雷」(作品72a)的序曲。1806年3月29日再次演出時,則使用「第3號雷奧諾雷」(作品72b)序曲,這版序曲較前版篇幅更大,尤其是再現部的加入,使第3號成為一結構完整的優秀作品[6]。1814年,經過刪改的《費黛里奧》再次嘗試演出,貝多芬為此版劇本特別創作一首全新的E大調序曲,此即今日所知的《費黛里奧》標準序曲。

E大調的《費黛里奧》序曲是最晚完成的一個版本,其戲劇性和篇幅不若前版,不過以歌劇的揭幕音樂來說,是相當稱職的作品。同樣以奏鳴曲式寫成,亦有主題之間的個性對比。在序奏段,樂隊全體總奏的節奏主題象徵英雄(力量),法國號的二重奏則以優美、溫柔的旋律帶來強烈的反差。在快板段,法國號持續「擔任」雷奧諾雷的形象,負擔重要的角色。其中大音域的變化,對於當時仍普遍使用的自然號英语Natural horn樂器來說,不啻是一大挑戰。

此版序曲的尾奏段記為急板(presto,第248小節起),與第3號雷奧諾雷序曲相似,皆暗示著終局的得勝。

第1號雷奧諾雷

[编辑]

第1號雷奧諾雷序曲在貝多芬生前沒有公開演出的機會,樂譜在貝多芬過世後被發掘,上附貝多芬手跡:《C大調個性序曲》(Overtura in C, charakteristische Overture)。1828年2月7日在維也納初次演出,1832年由哈斯林格(Haslinger)出版。[7][8][9]關於這個版本的實際創作時間,考證認為應是1807年完成,是貝多芬為了因應1808年在布拉格的演出而作的[8]

第2號雷奧諾雷

[编辑]

最原始的《雷奧諾雷》序曲,用於1805年11月20日初版三幕劇本的首演。不過隨著其地位被第3號雷奧諾雷序曲所取代,此版本序曲立刻失去了關注,是以其出版時間甚至較第1號為晚,1842年始由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出版。

第3號雷奧諾雷

[编辑]

承前述,第3號雷奧諾雷序曲是在1806年3月29日演出時所用的新版本序曲,其內容在第2號序曲的基礎上進行改善,是形式、內容均更佳充實的序曲版本。第3號雷奧諾雷序曲是以奏鸣曲式寫成的義式序曲[10]。序奏段相當具有戲劇性,力度對比大,和聲走向則是渾沌、不明。例如透過平行小調的假終止,導向遠系的A大調(第9小節),之後的行為亦大部分圍繞著A音進行(通過半音階前往B小調,再返回第27小節的A大調等)。貝多芬在第9小節引用《費黛里奧》第二幕開頭弗洛雷斯坦(Florestan)的詠嘆調〈在那親愛的春日〉(In des Lebens Frühlingstagen),以這一段原來在劇情中角色訴求心靈救贖的音樂,來暗示《費黛里奧》屬於營救歌劇(opera au savetage)的性質[11][12]

奏鳴曲式的第一主題起於快板第37小節,由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這個主題在本曲後續以各種織度、力度作不同的使用,以推進音樂的發展。第二主題(第120小節)則由法國號奏出,不論是此一配器選擇,或以和聲分析的角度來看,都是貝多芬在書寫田園景態的典型手法[13]。發展部最有趣的是號角獨奏的第272小節,引用《費黛里奧》第二幕第14首總理費南多(Fernando)抵達,軍號響起的一景。進入再現部,第一主題部分和呈示部有較多的不同(例如配器),第二主題部分則幾乎相同。[註 2][14]

急板的終段象徵正義方的勝利,弦樂部門疊加進入的快速音群,不論是聽覺、視覺都相當引人期待。

除了間或作為音樂會曲目演奏之外,在馬勒的實驗下,現今也經常安排此版序曲在《費黛里奧》第二幕第二場之前進行演奏。

其他配樂

[编辑]

普羅米修斯

[编辑]

普羅米修斯的造物》(Die Geschöpfe des Prometheus)是貝多芬的芭蕾音樂作品,為著名義大利舞蹈家薩爾瓦托雷·維加諾英语Salvatore Viganò作品之配樂。序曲之外,貝多芬另作有十六段配樂,當中大部分已罕有人知。

科里奧蘭

[编辑]

莎士比亞的戲曲《柯里奧雷納斯》(Coriolanus,1607年)講述前5世紀的羅馬英雄柯里奧蘭(Coriolan)之事蹟,1804年維也納的海因里希·約瑟夫·馮·科林英语Heinrich Joseph von Collin也發表了自己的《柯里奧蘭》戲曲,不過不同於莎士比亞版本,柯林筆下的英雄是以悲劇收場。貝多芬從柯林作品獲得靈感,所創作的《柯里奧蘭》序曲,充分捕捉了角色的悲劇性格,導奏的幾次總中止,則加強了戲劇性與期待。

《柯里奧蘭》序曲於1807年3月的一次私人場合中演出,當天一同演出的還有貝多芬的第4號交響曲、第4號鋼琴協奏曲。[15]

艾格蒙

[编辑]

《艾格蒙》(Egmont)的故事背景是16世紀的低地國與其歷史人物,歌德為史實人物艾格蒙創作的戲曲完成於1788年,貝多芬則是受委為其創作配樂。同《普羅米修斯》般,《艾格蒙》亦有九段配樂之多,其中更使用了女高音、男聲旁白和完整的樂隊編制。演出得到了歌德本人以及E·T·A·霍夫曼的肯定,但時至今日,僅有序曲部分間或被演奏。

錄音節選

[编辑]

貝多芬的序曲在20世紀一直是熱門的錄音選擇,許多指揮都沒有錯過這套作品:

參考資料

[编辑]
註釋
  1. ^ 唯一屬於音樂會序曲的,是作品115的《命名日》(Namensfeier)。
  2. ^ 呈示部的第120小節-第175小節,以及再現部的第404小節-第459小節,音樂是完全相同的。
參照
  1. ^ 黃啟信 2008,第28頁.
  2. ^ 2.0 2.1 2.2 Temperley, Nicholas. Overture. Grove Music Online. 2008-10-22 [2022-10-26].  需註冊
  3. ^ 3.0 3.1 Jost, Peter. Beethoven – creator of concert overtures?. G. Henle Verlag. 2020-09-28 [2022-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6) (美国英语). 
  4. ^ 林勝儀 1999,第76頁.
  5. ^ 林勝儀 1999,第75頁.
  6. ^ 林勝儀 1999,第94頁.
  7. ^ Van Beethoven, Leonora-Ouvertüre Nr. 3. Medium.com. 2020-06-17 [2022-10-26]. 
  8. ^ 8.0 8.1 陳泰吉 2011,第53頁.
  9. ^ 黃啟信 2008,第29頁.
  10. ^ 陳泰吉 2011,第57頁.
  11. ^ 陳泰吉 2011,第60頁.
  12. ^ 黃啟信 2008,第26頁.
  13. ^ 陳泰吉 2011,第63頁.
  14. ^ 陳泰吉 2011,第71頁.
  15. ^ Steinberg, Michael. "The Symphony: a listeners guide". pp. 19–2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專書

作曲家別 名曲解說珍藏版3 貝多芬. 由林勝儀翻译. 台北市: 美樂出版社. 1999. ISBN 957-8442-37-8. 

期刊論文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