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首:修订间差异
Luckas-bot(留言 | 贡献) 小 機器人 新增: id:Pemburuan kepala |
|||
第13行: | 第13行: | ||
=== 台湾原住民 === |
=== 台湾原住民 === |
||
{{main|出草}} |
{{main|出草}} |
||
猎首行为曾经在台湾原住民中非常普遍,除[[達悟族]](舊稱[[雅美族]])外几乎所有原住民族群都曾有猎首传统。在汉人大规模移民台湾的早期,由于频繁与原住民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汉人常常成为原住民猎首的对象。原住民的猎首传统在[[台湾日治时期]]的[[1930年代]]后逐渐消失。 |
猎首行为曾经在[[台湾原住民]]中非常普遍,除[[達悟族]](舊稱[[雅美族]])外,几乎所有原住民族群都曾有猎首传统。在[[汉人]]大规模移民台湾的早期,由于频繁与[[原住民]]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誤會,汉人常常成为原住民猎首的对象。[[清]]代的《蓬萊小語》:「時人入山,常遇靈怪悲號迴野,俗謂『討路費,散冥鏹,可免。』遇怪悲號猶可,遇番悲號,則以首級為路費矣。」當時人認為在山中遇到鬼怪,也比遇到獵首的台灣原住民好多了。原住民的猎首传统在[[台湾日治时期]]的[[1930年代]]后逐渐消失。 |
||
=== 日本 === |
=== 日本 === |
2010年10月25日 (一) 18:43的版本
猎首(headhunting),又称猎头,中国古籍作馘首,指将人杀死后砍下并收集头颅的一种习俗。许多古代文明都曾流行过猎首的做法,有史籍记载的包括:古代中国人、台湾原住民、日本人、阿富汗的努里斯坦人、古印度的阿萨姆人和那加兰人、缅甸人、婆罗洲人、印度尼西亚人、菲律宾人、密克罗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新西兰毛利人、亚马逊平原地区的印第安人、尼日利亚人、欧洲的凯尔特人和斯基泰人,等等。猎首的做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在太平洋战场出现过,但到今天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绝迹了。
在人类学界,猎首行为在社会中的角色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课题。当代学者普遍认为,猎首行为是曾经在社会群体和个人的等级制度的形成、强化和维持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一种仪式。一些人类学家提出的理论认为,猎首行为源于宗教观念中“灵魂栖于头颅中”的看法,而猎首则是为了带回并最终征服敌人的灵魂。在人类学著作中,猎首行为出现的直接原因包括羞辱对手、统计战功、完成某些仪式、维持星象平衡、展现阳刚、勇猛、嗜血和威信等等。
部分文化中的猎首行为
古代中国
据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代时中国便有猎首的风俗。商人把俘获的异族的酋长当作人牲斩首祭祀祖先之后,用其头盖骨刻上文字以记事,作为战胜的纪念,称为“人头骨刻辞”[1]。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猎首行为在中国大规模兴起。在屈原《楚辞》中的《国殇》、《礼魂》篇中都有民间猎首习俗的记载[2]。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规定,士兵的军功一律以斩获并带回的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这一规定使得秦军的士气大为增强,其凶残程度也令各国士兵闻之而胆寒。有观点认为,猎首行为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计算战功的方法也一直在中国流传下来,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后才基本消失。著名的猎首事例有:三国蜀将关羽被孙权俘虏并处决后,首级即送予曹操;明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后“传首九边”,等等。
台湾原住民
猎首行为曾经在台湾原住民中非常普遍,除達悟族(舊稱雅美族)外,几乎所有原住民族群都曾有猎首传统。在汉人大规模移民台湾的早期,由于频繁与原住民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誤會,汉人常常成为原住民猎首的对象。清代的《蓬萊小語》:「時人入山,常遇靈怪悲號迴野,俗謂『討路費,散冥鏹,可免。』遇怪悲號猶可,遇番悲號,則以首級為路費矣。」當時人認為在山中遇到鬼怪,也比遇到獵首的台灣原住民好多了。原住民的猎首传统在台湾日治时期的1930年代后逐渐消失。
日本
在古代日本的戰爭中,往往都是由武士進行一對一的單挑。在作戰前,雙方互相通報姓名,然後進行決鬥。當殺死對方後,武士將其首級砍下來,送往軍中驗看。然後按其斬殺的敵人地位的高低來論戰功行賞。這被日本人稱為「首實檢」。
在《雍州府志·十·陵墓》中,有關於日本首實檢的記載:「凡本朝軍士,得敵首謂取首。或謂高名,依忠功高得武名之謂也。敵之所隨身物或冑或刀等物,添首取之來,謂分取高名。倭俗,一種謂一分。依之一種分來,故稱分取。敵首攜歸入主君之一覽,是謂實檢,蓋檢軍實之義乎。記首多少之書,謂首帖。」
东南亚和美拉尼西亚
东南亚和美拉尼西亚的许多南岛民族中都有猎首的传统。人类学文献中对近代菲律宾易隆高族、沙捞越的伊班族和巴拉湾族、加里曼丹岛(婆罗洲)的达雅族、美拉尼西亚的瓦纳族、苏拉威西岛西南部的马普伦多族等部族的猎首习俗有较详细的记载。在这些部族中,猎取敌方首级多数为一种宗教仪式,而非战争行为。猎首通常标志着部族成员对己方战死者哀悼的结束。参与猎首行为可作为部族男性成员成年的标志,部族首领会依据猎取首级的多少对部族成员进行奖赏。
肯尼思·乔治(Kenneth George)在对马普伦多族的考察中发现:他们的一年一度的“猎首”行为已经演化成以椰子代替真实头颅的一种纯宗教仪式,称为“pangngae”[3]。该仪式在每年水稻收获的时节举行,其目的包括展现不同部族文化间的分歧和辩论,显示男性的阳刚之美,分发公共物资,以及抵制外来文明对马普伦多族文明的同化等等。
菲律宾易隆高族的猎首传统于1930年代被当时管辖菲律宾的美国当局废止。而沙捞越地区的猎首行为则在1830年代被詹姆斯·布鲁克爵士勒令禁止。
新西兰
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在部族冲突中一般会用挖去头盖骨然后用烟熏的方式保存敌人的头颅。如今不少毛利人部族正试图追索流散于世界其他地方博物馆的他们祖先的头颅。
亚马逊地区
居住在今天厄瓜多尔、秘鲁和亚马逊平原地区的舒阿尔族有猎取人头后脱水作为祭品的习俗。今天舒阿尔人出售给游客的纪念品中就包括这些祭物的仿制品。而在一些边远地区的舒阿尔部落中,猎首现象仍未绝迹。
凯尔特人
古代欧洲凯尔特人的猎首行为也与宗教相关,但具体目的至今不明。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均有关于凯尔特人将私敌的首级用钉子钉于自家墙上或悬挂于马脖子下的的习俗[4]。苏格兰的盖尔人将这一习俗延续了很长的时间,可能在皈依基督教后才被摈弃。在日耳曼人和伊比利亚人部族中亦有猎首习俗,但原因至今仍未能查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猎首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主要是美军)士兵在太平洋战场上曾大量收集日军阵亡士兵的头盖骨作为战利品或馈赠亲友的纪念品(但在欧洲战场上的盟军却无此行为)。美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曾于1942年9月严令禁止上述行为,但未取得显著效果。1944年5月22日的《生活》杂志曾刊登一幅年轻女子以她男友(海军士兵)寄给她的日军头盖骨为背景的照片[5] [6],当时曾在美国引起公愤。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
- ^ 黄天树:《甲骨文中有关猎首风俗的记载》,《中国文化研究》杂志,2005年第2期
- ^ 凌纯声:《国殇礼魂与馘首祭枭》,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0,9:pp. 436
- ^ Kenneth George, Showing signs of violence: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a twentieth-century headhunting ritua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ISBN 0-520-20041-1
- ^ George Diodorus, The Historical Library of Diodorus the Sicilian, Google Books 预览。
- ^ Paul Fussell, Wartime: Understanding and Behavior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117.
- ^ Simon Harrison, "Skull Trophies of the Pacific War: Transgressive Objects of remembrance./Les Trophees De la Guerre Du Pacifique Des Cranes Comme Souvenirs Transgressifs",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2006, 12 (4): 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