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少林五祖: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5行: 第5行:


於是[[康熙帝]]調[[八旗]]兵火燒[[南少林寺]]。有五個少林俗家高手同住一寢室,發現[[失火]],以[[尿]]沾濕[[棉被]],包裹身體衝出,因而不死,從此痛恨[[清朝]],分別在[[華南]]各省開山立堂,廣收門徒,授與拳術,建立幫會[[洪門]](意為[[洪武]]之家門),指[[天地]]立誓要[[反清復明]],故稱[[天地會]],尊[[鄭成功]]為開山老祖。
於是[[康熙帝]]調[[八旗]]兵火燒[[南少林寺]]。有五個少林俗家高手同住一寢室,發現[[失火]],以[[尿]]沾濕[[棉被]],包裹身體衝出,因而不死,從此痛恨[[清朝]],分別在[[華南]]各省開山立堂,廣收門徒,授與拳術,建立幫會[[洪門]](意為[[洪武]]之家門),指[[天地]]立誓要[[反清復明]],故稱[[天地會]],尊[[鄭成功]]為開山老祖。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此五人是反清復明的[[將領]],隨[[史可法]]抵抗[[清]]兵,失敗後轉隨[[鄭成功]]部隊,直到鄭退守[[台灣]]後,鄭成立[[洪門]],他們留在[[中國大陸]]成立『[[漢留]]』組織。即留守[[中原]][[漢朝|漢土]],廣招反清復明義士,等待時機,聽候[[鄭成功]]台灣方面之命令。


[[明鄭王朝]][[鄭克塽]]被清招降後,他們在[[福建]]、[[廣東]]留下之[[中國武術]]門派,統稱為南少林『[[功夫]]』。[[兩廣]]人士稱武術為功夫。
[[明鄭王朝]][[鄭克塽]]被清招降後,他們在[[福建]]、[[廣東]]留下之[[中國武術]]門派,統稱為南少林『[[功夫]]』。[[兩廣]]人士稱武術為功夫。

==辯証==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此五人是反清復明的[[將領]],他們留在[[中國大陸]]成立『[[漢留]]』組織。即留守[[中原]][[漢朝|漢土]],廣招反清復明義士,等待時機,聽候[[鄭成功]]台灣方面之命令。

===簡介===
[[明]]末[[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人[[殷洪盛]],於[[崇禎]]四年([[1631年]]),舉[[進士]],明崇禎七年(1634年)殷洪盛受直隸[[大同]]鎮守[[姜瓖]]的聘任,[[参赞]]軍機,鄉人知其賢德,多人拜投門下,像是[[陝西]]同州府浦城縣的[[蔡德忠]],[[直隸]]宣化府懷來縣的[[方大洪]],[[直隸]][[順天府]][[涿州]]的[[馬超興]],山西[[絳州]]的[[胡德帝]]與[[李式開]],以及[[山西]][[代州]]的[[楊才]],直隸大林的[[林亭]]等。

至[[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大同鎮守[[姜瓖]],投降[[李自成]]叛亂,[[殷洪盛]]乃攜諸門人南下,投閣部[[史可法]],適史督師江蘇的[[揚州]],遭清將[[多爾袞]]圍攻,並致書勸降,史可法堅貞不移,卒至城陷殉難。

[[殷洪盛]]因奉[[史可法]]命,至[[燕京]](北京)窺探[[清廷]]虛實,沿途遍訪志士[[顧炎武|顧亭林]]、[[王夫之|王船山]]、[[傅山|傅青主]]、[[黄宗羲|黃梨洲]]諸人,議創'''漢留組織''',作為保留[[漢族]]一線生機之構想。在得知史可法殉難之後,則南返轉至[[安徽]][[蕪湖]],投明將[[黃得功]],參贊軍務,嗣因黃得功自刎,部眾分散,殷洪盛遂毅然招撫,集合二萬餘人,抗拒清兵。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因[[闖王]][[李自成]]、[[大西]]王[[張獻忠]]等人作亂多年,官軍疲於奔命;「李闖」最後在三月十八日攻陷[[京師]];十九日[[崇禎帝]]潛至壽皇亭,在煤山椰樹上吊身亡。

明將[[洪承疇]]因[[李自成]]等作亂,被迫出關而投[[滿清]],同時[[吳三桂]]又向滿清求援,讓滿清入關,在[[燕京]][[僭主]]帝位,於崇禎十七年十月,改元[[順治]](1644年)稱世祖皇帝。[[清世祖]]以[[天子]]服改葬崇禎帝於皇陵,[[謚]]稱'''懷宗愍皇帝''',以服人心。

清順治二年,即崇禎十八年(1645年)五月十三日,殷洪盛於[[三叉河之役]]戰敗陣亡殉國(安徽無為含山巢縣三線交叉,距蕪湖西南六十餘里)。其子[[洪旭]],與諸門人[[蔡德忠]]等,出走自[[浙江]][[杭州]],投明潞王,詎[[潞王]]降清,復投[[鄭國姓]](即鄭成功),至此「漢留」構想即至[[鄭成功]]所部。

[[清兵入關]]後,而起義者皆為[[江南]]人士,抗清最強烈的地方是[[浙江]]([[浙]])、[[福建]]([[閩]])、[[兩廣]]([[兩粵]]),其中[[兩廣]]之抗清是[[張獻忠]]、[[李自成]]的餘黨所為,與[[浙]][[閩]]不同。[[浙]][[閩]]抗清皆為本地人民義軍,閩之戰爭最為劇烈,所以遭受到更大的殺戮,同時也讓閩人更是反滿。

[[殷洪盛]]的五個門生,[[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與[[李式開]]等後追加入[[鄭成功]]部隊,被[[洪門]]後人稱為洪門五袓,又稱[[少林五祖]]。[[1641年]](崇禎十四年),[[清軍]]入京至1660年(順治十七年)[[鄭成功]]登陸治軍[[台灣]]長達廿年間,他們在[[粵]]、[[閩]]、[[浙]]等地活動,聯絡及組織山堂,其堂號、字、旗如下:

*長房:前祖為[[蔡德忠]],堂號「'''青蓮堂'''」,字號「江彪」,旗號「彪仁」,「彪」字黑旗,早期在[[台灣]]、[[福建]]、[[甘肅]]發展(名:[[鳳凰郡]],又稱「[[天地會]]」)。
*二房:前祖為[[方大洪]],堂號「'''洪順堂'''」,字號「洪(虎壽)」,旗號「(虎壽)義」,「(虎壽)」字紅旗,早期在[[廣東]]、[[廣西]]發展(名:[[金蘭郡]],又稱「[[三合會]]」)。
*三房:前祖為[[胡德帝]],堂號「'''家后堂'''」,字號「泊(虎合)」,旗號「(虎合)禮」,「(虎合)」字赤旗,早期在[[四川]]、[[雲南]]發展(名:[[蓮章郡]],又稱「[[袍哥]]」)。
*四房:前祖為[[馬超興]],堂號「'''參太堂'''」,字號「淇(虎和)」,旗號「(虎和)智」,「(虎和)」字白旗,早期在[[湖南]]、[[湖北]]發展(名:[[錦廂郡]],又稱「[[哥老會]]」)。
*五房:前祖為[[李式開]],堂號「'''宏化堂'''」,字號「溙(虎同)」,旗號「(虎同)信」,「(虎同)」字綠旗,早期在[[浙江]]、[[江蘇]]發展(名:[[徳興郡]],又稱「[[小刀會]]」)。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2011年4月7日 (四) 04:41的版本

少林五祖,又稱少林五祖師洪門五祖、是指五個首創天地會祖師。據說是方大洪胡德帝李式開蔡德忠馬超興等五人。

傳說

傳說中康熙帝徵調南少林(在今日福建莆‎田)高手為軍官,遠征西虜(誤作「西魯」,即西藏),打勝之後班師回朝,卻被奸臣誣告這些少林高手並不單純,與明鄭王朝勢力有聯絡。

於是康熙帝調八旗兵火燒南少林寺。有五個少林俗家高手同住一寢室,發現失火,以尿沾濕棉被,包裹身體衝出,因而不死,從此痛恨清朝,分別在華南各省開山立堂,廣收門徒,授與拳術,建立幫會洪門(意為洪武之家門),指天地立誓要反清復明,故稱天地會,尊鄭成功為開山老祖。

明鄭王朝鄭克塽被清招降後,他們在福建廣東留下之中國武術門派,統稱為南少林『功夫』。兩廣人士稱武術為功夫。

辯証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此五人是反清復明的將領,他們留在中國大陸成立『漢留』組織。即留守中原漢土,廣招反清復明義士,等待時機,聽候鄭成功台灣方面之命令。

簡介

山西平陽府太平縣殷洪盛,於崇禎四年(1631年),舉進士,明崇禎七年(1634年)殷洪盛受直隸大同鎮守姜瓖的聘任,参赞軍機,鄉人知其賢德,多人拜投門下,像是陝西同州府浦城縣的蔡德忠直隸宣化府懷來縣的方大洪直隸順天府涿州馬超興,山西絳州胡德帝李式開,以及山西代州楊才,直隸大林的林亭等。

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大同鎮守姜瓖,投降李自成叛亂,殷洪盛乃攜諸門人南下,投閣部史可法,適史督師江蘇的揚州,遭清將多爾袞圍攻,並致書勸降,史可法堅貞不移,卒至城陷殉難。

殷洪盛因奉史可法命,至燕京(北京)窺探清廷虛實,沿途遍訪志士顧亭林王船山傅青主黃梨洲諸人,議創漢留組織,作為保留漢族一線生機之構想。在得知史可法殉難之後,則南返轉至安徽蕪湖,投明將黃得功,參贊軍務,嗣因黃得功自刎,部眾分散,殷洪盛遂毅然招撫,集合二萬餘人,抗拒清兵。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因闖王李自成大西張獻忠等人作亂多年,官軍疲於奔命;「李闖」最後在三月十八日攻陷京師;十九日崇禎帝潛至壽皇亭,在煤山椰樹上吊身亡。

明將洪承疇李自成等作亂,被迫出關而投滿清,同時吳三桂又向滿清求援,讓滿清入關,在燕京僭主帝位,於崇禎十七年十月,改元順治(1644年)稱世祖皇帝。清世祖天子服改葬崇禎帝於皇陵,懷宗愍皇帝,以服人心。

清順治二年,即崇禎十八年(1645年)五月十三日,殷洪盛於三叉河之役戰敗陣亡殉國(安徽無為含山巢縣三線交叉,距蕪湖西南六十餘里)。其子洪旭,與諸門人蔡德忠等,出走自浙江杭州,投明潞王,詎潞王降清,復投鄭國姓(即鄭成功),至此「漢留」構想即至鄭成功所部。

清兵入關後,而起義者皆為江南人士,抗清最強烈的地方是浙江)、福建)、兩廣兩粵),其中兩廣之抗清是張獻忠李自成的餘黨所為,與不同。抗清皆為本地人民義軍,閩之戰爭最為劇烈,所以遭受到更大的殺戮,同時也讓閩人更是反滿。

殷洪盛的五個門生,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等後追加入鄭成功部隊,被洪門後人稱為洪門五袓,又稱少林五祖1641年(崇禎十四年),清軍入京至1660年(順治十七年)鄭成功登陸治軍台灣長達廿年間,他們在等地活動,聯絡及組織山堂,其堂號、字、旗如下:

  • 長房:前祖為蔡德忠,堂號「青蓮堂」,字號「江彪」,旗號「彪仁」,「彪」字黑旗,早期在台灣福建甘肅發展(名:鳳凰郡,又稱「天地會」)。
  • 二房:前祖為方大洪,堂號「洪順堂」,字號「洪(虎壽)」,旗號「(虎壽)義」,「(虎壽)」字紅旗,早期在廣東廣西發展(名:金蘭郡,又稱「三合會」)。
  • 三房:前祖為胡德帝,堂號「家后堂」,字號「泊(虎合)」,旗號「(虎合)禮」,「(虎合)」字赤旗,早期在四川雲南發展(名:蓮章郡,又稱「袍哥」)。
  • 四房:前祖為馬超興,堂號「參太堂」,字號「淇(虎和)」,旗號「(虎和)智」,「(虎和)」字白旗,早期在湖南湖北發展(名:錦廂郡,又稱「哥老會」)。
  • 五房:前祖為李式開,堂號「宏化堂」,字號「溙(虎同)」,旗號「(虎同)信」,「(虎同)」字綠旗,早期在浙江江蘇發展(名:徳興郡,又稱「小刀會」)。

參考資料

  • 《辛亥黨人秘辛》〈一、黨人之始祖〉,滿洲光清書局,吉林,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