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人-奴隸道德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主人-奴隸道德說当前版本,由Easterlies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3年11月19日 (日) 15:36 參考文獻:​ 增加或调整分类)。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主人-奴隸道德說(德語:Herren- und Sklavenmoral)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提出的哲學概念,最先出現在《善惡的彼岸》,後在《道德譜系學》一書中得到最大的發揮。尼采認為,最基本的道德形態有兩種——「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主人道德把行為放進「好」與「壞」的標準之中;奴隸道德即是把行為放進「善」與「邪惡」的標準中。主人道德的主要特徵是:自我肯定、自豪、主動。奴隸道德則是:自我否定、謙卑、被動、憐憫。一個人是被哪種道德主宰不是由他的身分地位決定的,而是由他的行為中蘊含的心態。一個大獨裁者也可能屬於奴隸道德控制,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可能是由怨恨與報復心所推動。尼采較為欣賞主人道德,但他也認為奴隸道德中具有的精神力是值得學習的。

主人道德的本質是高貴。主人道德中經常受到重視的其他品質有:思想開闊,勇敢,誠實,守信以及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有準確的認識。主人道德始於「高貴的人」,自帶對「好」的判斷;然後不是「好」的想法就是「壞」的。「高貴的人根據主人道德來決定價值;它不需要批准;它會判斷:「對我有害的東西本質就是有害的」;主人道德知道它是首先賦予事物榮譽的東西;主人道德產生價值。」[1]在主人道德中,個人對「好」的判斷是根據是否有助於他以及追求對自己定義的個人卓越。[2]:loc 1134, loc 1545

而尼采筆下的「道德」也跟它的普遍解釋有所不同。基礎道德對尼采而言,既吸收又描述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它在最根本的形態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意思是,它的語言,規則和慣例,它的論述和建制——所有令西方文化成為這樣子的形而上的結構——都是由這兩種道德之間的掙扎所形成的。

參考文獻

[编辑]
  1. ^ Nietzsche, Friedrich. Werke in drei Bänden. Munich. 1954: 729. 
  2. ^ Solomon, Robert C.; Higgins, Kathleen M. What Nietzsche Really Said需要免费注册 e-book. Schocken House. 2000. ISBN 978-0-307-82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