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龙属: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Luckas-bot留言 | 贡献
r2.7.1) (机器人添加:ru:Дриозавр
Hoseumou留言 | 贡献
內容擴充
第18行: 第18行:
| subdivision_ranks = [[種]]
| subdivision_ranks = [[種]]
| subdivision =
| subdivision =
*[[高橡樹龍]] ''D. altus''
*[[高橡樹龍]] ''D. altus'' <br><small>(Marsh, 1878) ([[模式種]])</small>
*萊托氏橡樹龍 ''D. lettowvorbecki''
}}
}}
'''橡樹龍'''([[學名]]''Dryosaurus'')又名'''磔齒龍'''、'''槲龍'''及'''樹龍''',其拉丁語學名意為“[[橡樹]][[蜥蜴]]”,因其頰齒形狀類似[[橡樹]]而得名。橡樹龍是種生活在[[侏羅紀|晚侏羅紀]]的[[恐龍]],約1億5000萬年前。橡樹龍原先屬於[[鳥腳下目]]的[[稜齒龍類]],現在被歸類於[[禽龍類]]。
'''橡樹龍'''([[學名]]''Dryosaurus'')又名'''磔齒龍'''、'''槲龍'''及'''樹龍''',其拉丁語學名意為“[[橡樹]][[蜥蜴]]”,因其頰齒形狀類似[[橡樹]]而得名。橡樹龍是種生活在[[侏羅紀|晚侏羅紀]]的[[恐龍]],約1億5000萬年前。橡樹龍原先屬於[[鳥腳下目]]的[[稜齒龍類]],現在被歸類於[[禽龍類]]。


[[化石]]首次發現於[[19世紀]]晚期的[[北美洲]]西部。目前已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懷俄明州]]等地發現化石。[[荒漠龍]]、''Dysalotosaurus''過去都曾被歸類於橡樹龍的種<ref name="Hübner&Rauhut">{{Cite journal|author= Tom R. Hübner and Oliver W. M. Rauhut |year=2010 |title= A juvenile skull of ''Dysalotosaurus lettowvorbecki'' (Ornithischia: Iguanodontia), and implications for cranial ontogeny, phylogeny, and taxonomy in ornithopod dinosaurs |journal=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volume=160 |issue=2 |pages= 366–396 | doi=10.1111/j.1096-3642.2010.00620.x}}</ref><ref name="McDonald">{{Cite journal|author= McDonald AT, Kirkland JI, DeBlieux DD, Madsen SK, Cavin J, et al. |year=2010 |title= New Basal Iguanodonts from the Cedar Mountain Formation of Uta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umb-Spiked Dinosaurs |url=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14075 |journal=PLoS ONE |volume=5 |issue=11 |pages= e14075 | doi=10.1371/journal.pone.0014075 |pmid=21124919 |pmc=2989904|editor1-last= Farke|editor1-first= Andrew Allen}}</ref><ref>Galton, P.M., 1977. "The Upper Jurassic dinosaur Dryosaurus and a Laurasia-Gondwana connection in the Upper Jurassic", Nature 268(5617): 230-232</ref>。
[[化石]]首次發現於[[19世紀]]晚期的[[北美洲]]西部。目前已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懷俄明州]]、以及[[坦尚尼亞]]等地發現化石。


==古生物學==
==古生物學==
第29行: 第28行:
橡樹龍擁有長頸部、修長後肢、堅挺的長尾巴。前肢短,每隻手有五個手指,這是種原始特徵。體長約2.4至4.3米,臀部高度為1.5米,體重為77-91公斤。目前還沒有發現成年標本,因此不知道成年個體的身長<ref name=JRFetal09>{{cite journal |last=Horner |first=John R. |coauthors=de Ricqlés, Armand; Padian, Kevin; and Scheetz, Rodney D. |year=2009 |title=Comparative long bone histology and growth of the "hysilophodontid" dinosaurs ''Orodromeus makelai'', ''Dryosaurus altus'', and ''Tenontosaurus tillettii'' (Ornithischia: Euornithopoda) |journal=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volume=29 |issue=3 |pages=734–747 |doi=10.1671/039.029.0312 }}</ref>。
橡樹龍擁有長頸部、修長後肢、堅挺的長尾巴。前肢短,每隻手有五個手指,這是種原始特徵。體長約2.4至4.3米,臀部高度為1.5米,體重為77-91公斤。目前還沒有發現成年標本,因此不知道成年個體的身長<ref name=JRFetal09>{{cite journal |last=Horner |first=John R. |coauthors=de Ricqlés, Armand; Padian, Kevin; and Scheetz, Rodney D. |year=2009 |title=Comparative long bone histology and growth of the "hysilophodontid" dinosaurs ''Orodromeus makelai'', ''Dryosaurus altus'', and ''Tenontosaurus tillettii'' (Ornithischia: Euornithopoda) |journal=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volume=29 |issue=3 |pages=734–747 |doi=10.1671/039.029.0312 }}</ref>。


橡樹龍擁有喙狀嘴與頰齒,[[前上頜齒]]缺乏牙齒。與其他鳥腳下目恐龍一樣,橡樹龍為[[草食性]]動物。有些科學家認為橡樹龍咀嚼時,將食物置於頰部中。牠們可以以低矮[[植被]]為食。牠們的鼻孔上側沒有骨樑橫跨,其他恐龍幾乎具有這種構造。剛孵化的橡樹龍前肢較健壯,可能可以四肢行走。與彎龍不同的是,橡樹龍沒有小型的第一趾爪<ref>{{cite book|author=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year=2002|title=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Life|publisher=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ref>。
橡樹龍擁有喙狀嘴與頰齒,[[前上頜齒]]缺乏牙齒。牙齒側面有明顯的中央稜脊<ref name="foster-dryosaurus">"''Dryosaurus altus''," Foster (2007) pp. 218-219.</ref>。與其他鳥腳下目恐龍一樣,橡樹龍為[[草食性]]動物。有些科學家認為橡樹龍咀嚼時,將食物置於頰部中。牠們被推測氾濫平原的低矮[[植被]]為食<ref name="foster-dryosaurus"/>。牠們的鼻孔上側沒有骨樑橫跨,其他恐龍幾乎具有這種構造。剛孵化的橡樹龍前肢較健壯,可能可以四肢行走。與彎龍不同的是,橡樹龍沒有小型的第一趾爪<ref>{{cite book|author=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year=2002|title=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Life|publisher=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ref>。


橡樹龍擁有強壯後肢,是種快速且敏捷的奔跑者,並使用牠們的尾巴來保持平衡。橡樹龍可能利用牠們的速度來逃離[[肉食性]]恐龍。
橡樹龍擁有強壯後肢,是種快速且敏捷的奔跑者,並使用牠們的尾巴來保持平衡。橡樹龍可能利用牠們的速度來逃離[[肉食性]]恐龍。
第37行: 第36行:
橡樹龍的體型、外形、某些特徵相當類似[[稜齒龍科]],但科學家認為牠們不屬於稜齒龍科,而歸類於個別的[[橡樹龍科]]。橡樹龍具有數個[[白堊紀]][[禽龍類]]的特徵,因此牠們可能是禽龍類直系祖先的近親。
橡樹龍的體型、外形、某些特徵相當類似[[稜齒龍科]],但科學家認為牠們不屬於稜齒龍科,而歸類於個別的[[橡樹龍科]]。橡樹龍具有數個[[白堊紀]][[禽龍類]]的特徵,因此牠們可能是禽龍類直系祖先的近親。


橡樹龍目前包含兩個種[[模式種]]是'''高橡樹龍'''(''D. altus''),是在1878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
橡樹龍目前只有一個種[[模式種]]是'''高橡樹龍'''(''D. altus''),是在1878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
(Othniel Charles Marsh)所敘述、命名,曾經被歸類於[[化石龍]]的一種。化石發現於[[美國]]的[[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懷俄明州]],發現於[[莫里遜組]]的第2到第6地層帶<ref name="foster-appendix">"Appendix," Foster (2007) pp. 327-329.</ref>。目前已經發現7具部分骨骼,以及眾多的骨頭標本,來自於各種年齡層。
(Othniel Charles Marsh)所敘述、命名,曾經被歸類於[[化石龍]]的一種。化石發現於[[美國]]的[[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懷俄明州]],發現於[[莫里遜組]]的第2到第6地層帶<ref name="foster-appendix">"Appendix," Foster (2007) pp. 327-329.</ref>。目前已經發現7具部分骨骼,以及眾多的骨頭標本,來自於各種年齡層。


'''萊托氏橡樹龍'''(''D. lettowvorbecki'')的化石是在1919年發現於[[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是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所率領的挖掘團隊索發現。詹尼斯最初將這些化石命名為''Dysalotosaurus''(意為「遺失樹木蜥蜴」),後來被歸類於橡樹龍。種名是以[[德國]]將軍[[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為名。
萊托氏橡樹龍(''D. lettowvorbecki'')的化石是在1919年發現於[[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是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所率領的挖掘團隊索發現。詹尼斯最初將這些化石命名為''Dysalotosaurus''(意為「無法捕捉的蜥蜴」),後來被歸類於橡樹龍。種名是以[[德國]]將軍[[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為名。在2010年,這個種再度被建立為新屬,''Dysalotosaurus''


在1975年,[[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將發現於[[英格蘭]]、[[羅馬尼亞]]的早[[白堊紀]]化石,命名為第三個種''D. canaliculatus''。在1977年,這個種被建立為新屬[[荒漠龍]]。
在1975年,[[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將發現於[[英格蘭]]、[[羅馬尼亞]]的早[[白堊紀]]化石,命名為第三個種''D. canaliculatus''。在1977年,這個種被建立為新屬[[荒漠龍]]。

2012年4月22日 (日) 05:10的版本

橡樹龍
化石時期: 晚侏羅紀
保护状况
化石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超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亞目: 角足亞目 Cerapoda
下目: 鳥腳下目 Ornithopoda
科: 橡樹龍科 Dryosauridae
屬: 橡樹龍屬 Dryosaurus
Marsh, 1878

橡樹龍學名Dryosaurus)又名磔齒龍槲龍樹龍,其拉丁語學名意為“橡樹蜥蜴”,因其頰齒形狀類似橡樹而得名。橡樹龍是種生活在晚侏羅紀恐龍,約1億5000萬年前。橡樹龍原先屬於鳥腳下目稜齒龍類,現在被歸類於禽龍類

化石首次發現於19世紀晚期的北美洲西部。目前已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懷俄明州等地發現化石。荒漠龍Dysalotosaurus過去都曾被歸類於橡樹龍的種[1][2][3]

古生物學

高橡樹龍(下)與角鼻龍的骨架模型

橡樹龍擁有長頸部、修長後肢、堅挺的長尾巴。前肢短,每隻手有五個手指,這是種原始特徵。體長約2.4至4.3米,臀部高度為1.5米,體重為77-91公斤。目前還沒有發現成年標本,因此不知道成年個體的身長[4]

橡樹龍擁有喙狀嘴與頰齒,前上頜齒缺乏牙齒。牙齒側面有明顯的中央稜脊[5]。與其他鳥腳下目恐龍一樣,橡樹龍為草食性動物。有些科學家認為橡樹龍咀嚼時,將食物置於頰部中。牠們被推測以氾濫平原的低矮植被為食[5]。牠們的鼻孔上側沒有骨樑橫跨,其他恐龍幾乎具有這種構造。剛孵化的橡樹龍前肢較健壯,可能可以四肢行走。與彎龍不同的是,橡樹龍沒有小型的第一趾爪[6]

橡樹龍擁有強壯後肢,是種快速且敏捷的奔跑者,並使用牠們的尾巴來保持平衡。橡樹龍可能利用牠們的速度來逃離肉食性恐龍。

發現與種

萊托式橡樹龍的骨骸,位於柏林

橡樹龍的體型、外形、某些特徵相當類似稜齒龍科,但科學家認為牠們不屬於稜齒龍科,而歸類於個別的橡樹龍科。橡樹龍具有數個白堊紀禽龍類的特徵,因此牠們可能是禽龍類直系祖先的近親。

橡樹龍目前只有一個種,模式種高橡樹龍D. altus),是在1878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 (Othniel Charles Marsh)所敘述、命名,曾經被歸類於化石龍的一種。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懷俄明州,發現於莫里遜組的第2到第6地層帶[7]。目前已經發現7具部分骨骼,以及眾多的骨頭標本,來自於各種年齡層。

萊托氏橡樹龍(D. lettowvorbecki)的化石是在1919年發現於坦尚尼亞敦達古魯組(Tendaguru Formation),是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所率領的挖掘團隊索發現。詹尼斯最初將這些化石命名為Dysalotosaurus(意為「無法捕捉的蜥蜴」),後來被歸類於橡樹龍。種名是以德國將軍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為名。在2010年,這個種再度被建立為新屬,Dysalotosaurus

在1975年,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將發現於英格蘭羅馬尼亞的早白堊紀化石,命名為第三個種D. canaliculatus。在1977年,這個種被建立為新屬荒漠龍

大眾文化

參考資料

  1. ^ Tom R. Hübner and Oliver W. M. Rauhut. A juvenile skull of Dysalotosaurus lettowvorbecki (Ornithischia: Iguanodontia), and implications for cranial ontogeny, phylogeny, and taxonomy in ornithopod dinosaur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0, 160 (2): 366–396. doi:10.1111/j.1096-3642.2010.00620.x. 
  2. ^ McDonald AT, Kirkland JI, DeBlieux DD, Madsen SK, Cavin J; et al. Farke, Andrew Allen , 编. New Basal Iguanodonts from the Cedar Mountain Formation of Uta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umb-Spiked Dinosaurs. PLoS ONE. 2010, 5 (11): e14075. PMC 2989904可免费查阅. PMID 21124919. doi:10.1371/journal.pone.0014075. 
  3. ^ Galton, P.M., 1977. "The Upper Jurassic dinosaur Dryosaurus and a Laurasia-Gondwana connection in the Upper Jurassic", Nature 268(5617): 230-232
  4. ^ Horner, John R.; de Ricqlés, Armand; Padian, Kevin; and Scheetz, Rodney D. Comparative long bone histology and growth of the "hysilophodontid" dinosaurs Orodromeus makelai, Dryosaurus altus, and Tenontosaurus tillettii (Ornithischia: Euornithopod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9, 29 (3): 734–747. doi:10.1671/039.029.0312. 
  5. ^ 5.0 5.1 "Dryosaurus altus," Foster (2007) pp. 218-219.
  6. ^ 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Life.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 2002. 
  7. ^ "Appendix," Foster (2007) pp. 327-32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