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Wolfch留言 | 贡献
Wolfch留言 | 贡献
第52行: 第52行:
'''原發性不孕'''(primary infertility)是指一對伴侶一開始就完全無法懷孕<ref name="titleMedlinePlus Medical Encyclopedia: Infertility">{{cite web en|url=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ncy/article/001191.htm |title=MedlinePlus Medical Encyclopedia: Infertility |accessdate=2007-11-21 |format= |work=}}</ref>;而'''次發性不孕'''(secondary infertility)則是指一對伴侶已經懷過孕且生過小孩,但是接下來卻發生懷孕困難或懷孕不正常的現象。
'''原發性不孕'''(primary infertility)是指一對伴侶一開始就完全無法懷孕<ref name="titleMedlinePlus Medical Encyclopedia: Infertility">{{cite web en|url=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ncy/article/001191.htm |title=MedlinePlus Medical Encyclopedia: Infertility |accessdate=2007-11-21 |format= |work=}}</ref>;而'''次發性不孕'''(secondary infertility)則是指一對伴侶已經懷過孕且生過小孩,但是接下來卻發生懷孕困難或懷孕不正常的現象。


==影響==
===心理===
不孕的影響有許多不同的層面,包括社交的影響及個人的傷痛。人工受孕技術(例如[[體外人工受精]])的進步,讓許多可接觸到相關醫療資源的夫妻有了希望,不過其中可能仍有醫療保險或是費用是否可以負擔的問題
。不孕症治療的[[醫療化]]造成了不太好的結果,就是忽視了不孕夫妻的情緒反應,其中可能包括痛苦、失控、侮辱以及打壞了個人及家庭的規劃。<ref>{{cite journal |vauthors=Cousineau TM, Domar AD | title =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infertility | journal = 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 volume = 21 | issue = 2 | pages = 293–308 | year = 2007 | pmid = 17241818 | doi = 10.1016/j.bpobgyn.2006.12.003 }}</ref>。在評估不孕女性痛苦程度時,其中有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其自我評量的準確性。有可能女性刻意的美化評量結果,為了是讓自己的心理情形看起來比較好。另外,評估是在真正接受治療之前所做的,當時比較會有希望或是樂觀的感受,一般統計在接受治療之後傷痛的程度會加強。有些針對不孕治療前期的研究提到,不孕女性和其他可以受孕女性相比,其焦慮和抑鬱症狀沒有任何顯著差異。隨著治療進行的次數越多,不孕女性更常表現焦慮和抑鬱的症狀。若進行過一次的不孕治療不成功,患者焦慮的程度提高。若已有二次的不孕治療不成功,患者抑鬱的程度會提高。而且研究證實,不孕女性抑鬱的情形越嚴重,她接受不孕治療的可能性越少,也越容易在第一次不孕治療失敗後放棄治療。研究者也提出,儘管不孕症治療的預後情形不錯,患者也可以支付費用,但治療中止往往是因為心理因素所造成<ref>{{cite journal |last1=Rooney |first1=Kristin L. |last2=Domar |first2=Alice D. |title=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journ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Infertility |date=2018-03 |volume=20 |issue=1294–8322 |pages=41–47 |pmid=29946210 |pmc=6016043 }}</ref>。

不孕也可能有心理層面的影響,伴侶可能會在進行性行為時更加焦慮,更容易有[[性功能障碍]]<ref name=barrattberger>Donor insemination Edited by C.L.R. Barratt and I.D. Cooke.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31 pages., page 13, citing Berger (1980)</ref>。有可能因此造成婚姻的失和,若雙方是否要接受不孕治療的壓力下,更有可能出現。試圖要受孕的女性其患抑鬱症的機率和有心臟病或癌症的女性類似<ref>{{cite journal |vauthors=Domar AD, Zuttermeister PC, Friedman R | title =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infertility: a comparison with patients with other medical conditions | journal = J Psychosom Obstet Gynecol | volume = 14 | issue = Suppl | pages = 45–52 | year = 1993 | pmid = 8142988 }}</ref>。若是男性不育,其情緒壓力以及婚姻的困難會更大<ref name=barrattconnolly>Donor insemination Edited by C.L.R. Barratt and I.D. Cooke.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31 pages., page 13, in turn citing Connolly, Edelmann & Cooke 1987</ref>。

有成年子女的年長者多半比較長壽<ref name=Chi2017/>,具體原因還不清楚,不過有可能因為有子女的夫妻其生活型態較健康、有子女的協助等<ref name=Chi2017>{{cite book|title=Childlessness in Europe: Contex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date=2017|publisher=Springer|isbn=978-3-319-44667-7|page=352}}</ref>。
== 成因 ==
== 成因 ==
可能源於兩性任一的因素包括:
可能源於兩性任一的因素包括:

2019年8月30日 (五) 14:16的版本

不孕、不育
类型生殖系統疾病reproductive system symptom[*]疾病
盛行率1.13億人(2015年)[1]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泌尿外科婦科學
ICD-10N46、​N97.0
DiseasesDB21627
MedlinePlus001191
eMedicine274143、​436829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不孕(英語:Infertility)又稱不育,是指人類、動物或植物無法透過有性生殖繁衍後代的情形。對於大部份健康的成熟動植物個體而言,會在生命中的特定時期內有生育能力,不過真社會性物種(大部份是染色體倍性性別決定系統昆蟲)可能會因分工需要,出現健康但無生育能力的個體(例如工蜂)。

對於人類而言,不孕是指夫妻在沒有避孕措施下,有固定性行為一年,女性還沒有懷孕的情形[2]。不孕有許多的原因,其中有些可以使用輔助生殖技術英语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3]。1997年估計全世界異性戀伴侶中,有5%有不孕症的問題,不過有更多正值生育年齡的伴侶曾遇過想要有小孩,但一年內沒有順利懷孕的情形,估計佔12%至28%[4]不孕的個案中,男性不育症佔20–30%,女性不孕症佔20–35%,而25–40%是男性雙方都有不孕或不育的問題[2][5],不過其中也有10–20%是找不到原因的不孕[5]。最常見的女性不孕原因是排卵問題,其表現方式是月經週期較稀疏,甚至沒有月經週期[6]。男性的不育多半是因為精液中的精子不足,精液品質英语semen quality是男性生育力的替代指標[7]

生育期的女性在排卵前及排卵時是最容易受孕的時段,而在月經週期的其他階段無法受孕。生育能力計劃生育法英语Fertility awareness是透過追蹤子宮頸基础体温的變化,來找到容易受孕的時段。

定義

「人口統計學家會將不孕定義為沒有小孩,正值生育年齡的婦女」,不過流行病學家的定義會以「預備要懷孕」或是「試圖要懷孕」的婦女為準,一般是指有「有受孕可能性」的婦女群體[8]。現今女性的生育力在24歲到達最高點,在30歲後就慢慢降低,在50歲以後幾乎不會懷孕[9]。女性在排卵前後24小時最容易受孕[9]。男性生育力在25歲到達最高點,在40歲以後慢慢降低。伴侶要努力自然受孕多久不成功才會診為不孕,這依各司法管轄區而不同。目前已有的不孕定義缺乏一致性,因此各國之間的數據比較,或是不同時期的數據比較就比較困難。因此,有關不孕症的患病率估計,會因為資料來源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8]。伴侶若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時間多半不長,不過不同來源的定義也有不同),仍無法順利懷孕,會稱為「低生育力」(subfertile),意思是其生育力比一般的伴侶要低。不孕及低生育力都可以定義為伴侶在一段時間之後還沒有小孩(時間隨定義而不同),因此兩者也可能會有重疊。

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不孕如下[10]

美國

美國常用的不孕定義是來自專門研究不孕症的生殖內分泌學家英语reproductive endocrinologist,依生殖內分泌學家的定義,有資格接受不孕症治療的條件是:

  • 35歲以下的女性,在過去12個月內規律的進行無避孕的性行為,卻沒有受孕。12個月是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可能懷孕時間」(Time to Pregnancy,簡稱TTP)的低參考限值英语reference limit[7]
  • 35歲以上的女性,在過去6個月內規律的進行無避孕的性行為,卻沒有受孕。

上述時間的差異看似不符合科學。不過這是公共政策上的考量。其概念是女性若超過35歲,每一個月都非常的寶貴,若還要再等六個月才能確認需要不孕症治療,問題可能會更嚴重。根據定義,35歲以上的女性不孕的急迫程度比35歲以下女性不孕要來的嚴重。

英國

英國的NICE臨床指南英语NICE guideline之前曾定義不孕是在沒有已知的無法受孕生殖原因下,在不避孕的情形下規律的進行性行為,卻沒有受孕[11],新版的NICE臨床指南沒有明確的定義,不過建議:"在生育年齡的女性若沒有其他已知無法受孕的問題,在無避孕的情形下,規律的進行陰道性行為超過一年,卻沒有受孕,建議和其配偶進行進一步的臨床評估以及檢查,若女性已超過36歲,需優先轉診給專科醫生。"[12]

其他定義

研究者常常會使用人口統計學有關不孕症盛行率的研究,是以五年的期間為準[13]。不過許多定義都會有實際上量測的問題,因為很難去量測在幾年內有多少時間是持續在"有可能懷孕"的情形下。

原發性不孕及次發性不孕

原發性不孕(primary infertility)是指一對伴侶一開始就完全無法懷孕[14];而次發性不孕(secondary infertility)則是指一對伴侶已經懷過孕且生過小孩,但是接下來卻發生懷孕困難或懷孕不正常的現象。

影響

心理

不孕的影響有許多不同的層面,包括社交的影響及個人的傷痛。人工受孕技術(例如體外人工受精)的進步,讓許多可接觸到相關醫療資源的夫妻有了希望,不過其中可能仍有醫療保險或是費用是否可以負擔的問題 。不孕症治療的醫療化造成了不太好的結果,就是忽視了不孕夫妻的情緒反應,其中可能包括痛苦、失控、侮辱以及打壞了個人及家庭的規劃。[15]。在評估不孕女性痛苦程度時,其中有一個很大的挑戰,就是其自我評量的準確性。有可能女性刻意的美化評量結果,為了是讓自己的心理情形看起來比較好。另外,評估是在真正接受治療之前所做的,當時比較會有希望或是樂觀的感受,一般統計在接受治療之後傷痛的程度會加強。有些針對不孕治療前期的研究提到,不孕女性和其他可以受孕女性相比,其焦慮和抑鬱症狀沒有任何顯著差異。隨著治療進行的次數越多,不孕女性更常表現焦慮和抑鬱的症狀。若進行過一次的不孕治療不成功,患者焦慮的程度提高。若已有二次的不孕治療不成功,患者抑鬱的程度會提高。而且研究證實,不孕女性抑鬱的情形越嚴重,她接受不孕治療的可能性越少,也越容易在第一次不孕治療失敗後放棄治療。研究者也提出,儘管不孕症治療的預後情形不錯,患者也可以支付費用,但治療中止往往是因為心理因素所造成[16]

不孕也可能有心理層面的影響,伴侶可能會在進行性行為時更加焦慮,更容易有性功能障碍[17]。有可能因此造成婚姻的失和,若雙方是否要接受不孕治療的壓力下,更有可能出現。試圖要受孕的女性其患抑鬱症的機率和有心臟病或癌症的女性類似[18]。若是男性不育,其情緒壓力以及婚姻的困難會更大[19]

有成年子女的年長者多半比較長壽[20],具體原因還不清楚,不過有可能因為有子女的夫妻其生活型態較健康、有子女的協助等[20]

成因

可能源於兩性任一的因素包括:

某些案例中,男女雙方皆為不孕或生育力低下(Subfertility),因此當兩人結合時也有同樣結果;另外一些案例中,則是兩人皆有受孕能力,但是結合在一起之後卻無法自然懷孕。另外有一部分的不孕案例是在雙方檢查不出任何異常的狀況下發生。

參見

參考文獻

  1. ^ GBD 2015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10 diseases and injuries,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Lancet. 8 October 2016, 388 (10053): 1545–1602. PMC 5055577可免费查阅. PMID 27733282. doi:10.1016/S0140-6736(16)31678-6. 
  2. ^ 2.0 2.1 Chowdhury SH, Cozma AI, Chowdhury JH. Infertility. Essentials for the Canadian Medical Liscensing Exam: Review and Prep for MCCQE Part I. 2nd edition. Wolters Kluwer. Hong Kong. 2017.
  3. ^ Makar RS, Toth TL. The evaluation of infertility. Am J Clin Pathol. 2002, 117 (Suppl): S95–103. PMID 14569805. doi:10.1309/w8lj-k377-dhra-cp0b. 
  4. ^ Himmel W, Ittner E, Kochen MM, Michelmann HW, Hinney B, Reuter M, Kallerhoff M, Ringert RH. Voluntary Childlessness and being Childfree. 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1997, 47 (415): 111–8. PMC 1312893可免费查阅. PMID 9101672. 
  5. ^ 5.0 5.1 ART fact sheet (July 2014). 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rch 2016).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6. ^ Causes of infertility.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2017-10-23.  Page last reviewed 15/07/2014
  7. ^ 7.0 7.1 Cooper TG, Noonan E, von Eckardstein S, Auger J, Baker HW, Behre HM, Haugen TB, Kruger T, Wang C, Mbizvo MT, Vogelsong K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ference values for human semen characteristics. Hum. Reprod. Update. 2010, 16 (3): 231–45. PMID 19934213. doi:10.1093/humupd/dmp048. 
  8. ^ 8.0 8.1 Gurunath S, Pandian Z, Anderson RA, Bhattacharya S. Defining infertility--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alence studies.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11, 17 (5): 575–88. PMID 21493634. doi:10.1093/humupd/dmr015. 
  9. ^ 9.0 9.1 Tamparo, Carol; Lewis, Marcia. Diseases of the Human Body. Philadelphia, PA: F.A. Davis Company. 2011: 459. ISBN 9780803625051. 
  10. ^ WHO | Infertility. Who.int. 2013-03-19 [2013-06-17]. 
  11. ^ Fertilit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for People with Fertility Problems (PDF). London: RCOG Press. 2004. ISBN 978-1-900364-97-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5 November 2010).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12. ^ Fertilit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for people with fertility problems, section: Defining infertility. NICE Clinical guidelines, CG156. February 2013. 
  13. ^ http://www.who.int/reproductivehealth/topics/infertility/DHS-CR9.pdf
  14. ^ MedlinePlus Medical Encyclopedia: Infertility. [2007-11-21]. 
  15. ^ Cousineau TM, Domar AD.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infertility. 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2007, 21 (2): 293–308. PMID 17241818. doi:10.1016/j.bpobgyn.2006.12.003. 
  16. ^ Rooney, Kristin L.; Domar, Alice D.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Infertility. 2018-03, 20 (1294–8322): 41–47. PMC 6016043可免费查阅. PMID 29946210. 
  17. ^ Donor insemination Edited by C.L.R. Barratt and I.D. Cooke.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31 pages., page 13, citing Berger (1980)
  18. ^ Domar AD, Zuttermeister PC, Friedman R.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infertility: a comparison with patients with other medical conditions. J Psychosom Obstet Gynecol. 1993, 14 (Suppl): 45–52. PMID 8142988. 
  19. ^ Donor insemination Edited by C.L.R. Barratt and I.D. Cooke.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31 pages., page 13, in turn citing Connolly, Edelmann & Cooke 1987
  20. ^ 20.0 20.1 Childlessness in Europe: Contex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Springer. 2017: 352. ISBN 978-3-319-44667-7.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