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出時,從加利福尼亞州三藩市雙峰往西看,看到在地平線上的天空相交會的地影和金星帶。注意:最低處的藍灰色區域不是天空,而是太平洋的表面。

地影(英語:Earth's shadow),又稱地球陰影暗段,是地球本身投射在大氣層上的影子。這個影子偶爾可以從地球上看見,會在天空靠近地平面的部分造成一段黑暗的區間。這種大氣現象有時在一天中可以看見兩次,分別在日出之前和日沒之後。

夜晚(屬於地球陰影中的函數)是所有人都熟悉的,但地球的影子投射在天空中大氣層的影像,是經常可見但常常未能識別的。這個陰影可以在曙暮光的數小時中落在大氣層上。當天氣條件許可,和觀測者可以清晰的看見地平線景象時,可以看見陰影呈現暗藍色或灰藍色的色帶。

假設天空是晴朗的,可以在日出或日落相對的另一半天空中,在地平線上看見暗藍色的色帶。一個相關的現象是"金星帶"或是"反曙暮光弧"-地球的影子是在同一片天空的深藍色天空上的粉紅色帶。地球的影子和金星帶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色帶會逐漸消散在天空中其它的部份。

外觀[编辑]

智利帕瑞納天文臺拍攝的地影全景。地影上方紫紅色區域為維納斯帶,下方淺色區域則為太平洋上的雲層。注意地影邊界是曲線而非水平線,又地影是地球本身投射的影子,故能以此證明地球是圓的。

假設在觀測的過程中,天空是清朗的且地平線附近無障礙物遮蔽,地影(投射在大氣層中)可以在曙暮光的時刻觀察到。在日落時地球的影子落在東邊的天空,可已在日落的相對方象上看見。影子會呈現暗藍色的帶狀,並延伸超過180度的寬度[1][2],他在夕陽的反日點,正好相對於太陽的點,之處最為明顯。

在日出時,也可以看見相似的地影,但它是出現在西方的天空。當天空狀況很清朗時,位於地平低處的地影位是最容易觀察的(例如在海面上)。此外,觀測者所在的位置越高,地影會越清晰,也越容易看清楚。[1][2]

在日出時,當太陽升起時可以看見地影西沉;而當日落時,可以看見地影東昇.[1]

金星帶[编辑]

金星帶中升起的滿月。在這幅圖中也可以看見一小部分的地影(深藍色),但是因為地平線的位置太高,因此不能看見更多的地影。

在良好的觀測條件下,可以在天空的暗藍色暮光上方看見粉紅色(或呈色或紫色)的帶子。這個粉紅色的帶子被稱為"反暮光弧",或是"金星帶"。"金星帶"的名稱與行星中的金星並無關聯;金星帶只是地球的高層大氣被升起或下沉的陽光照亮的一部分。它只有在日出的太陽升起之前,或日落的太陽下沉之後才能看見[1][2]

金星帶與晚霞餘暉是完全不同的現象,它在幾何學上是出現在相對的位置。

顏色[编辑]

當太陽在日出或日落食接近地平線附近時,太陽的光線是紅色的,這是因為厚厚的大氣層像一個篩選器,幾乎散射了所有的陽光,只剩下紅光能抵達讓觀測者看見。

從觀測者的角度看,紅色的陽光直接照亮了天空另一側低層大氣中的微粒。紅光是朝向觀測者的後向散射,這也就是金星帶出現粉紅色的原因。

太陽下沉得越低,照射到高層大氣的陽光越來越少,也就越不能清楚的區分金星帶和地影之間的界限。而且越高層的大氣,能散射光線的粒子也越來越少,因此眼睛只能看見由空氣氛子的瑞利散射造成,越來越正常的藍色天空。最終,地影和金星帶就融入了黑暗的天空[2]

月食的顏色[编辑]

地影或是本影有著如同行星地球一樣的曲線,並向太空中延伸數百萬英里(然而,偽本影可以無限延伸)。


太陽、地球和月球完美的對齊(或幾乎完美),並且地球介於太陽和月球之間,則在夜晚這一側的觀測者就會看見地影落在月球上,這些觀測者會看見地影使月球逐漸逐漸變暗,從亮的滿月轉暗,然後再恢復成皎潔的月亮,這就是月食

在月食的過程中,即使是月全食,仍然有少量來自太陽的光線能夠抵達月球;這些光線是在通過地球的大氣層時,被灣曲或折射的。這些陽光被地球大氣層中的灰塵散射,因此顏色會偏紅,與日出或日落的陽光偏紅是一樣的。這微弱的紅光照明使得被食的月球呈現朦朧的紅褐色或色-彩色的外觀[3]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Les Cowley. Earth's shadow. www.atoptics.co.uk. [201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9). 
  2. ^ 2.0 2.1 2.2 2.3 What causes layers in the sunrise and sunset?. earthsky.org. [2012-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3. ^ David K. Lynch, William Charles Livingston. Color and light in n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edition. July 2001: 38,39 [2012-04-19]. ISBN 978-05217750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0).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