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引擎空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停车熄匙”在香港引起的社会反应

汽车引擎空转在一些地方被管制,以降低汽车的废气排放,从而减少空气污染。汽车司机在停车等候时,会因为运作上的需要、保持车内空调运行等原因,而让引擎空转,但空转引擎时所排出的废气,会造成空气污染。因此,一些地方(如香港)已立法管制汽车引擎空转行为。一些车厂近几年推出具有怠速熄火功能的车辆,在停车时会自动熄火,除了可降低汽车的废气排放,还可降低油耗

各地情况[编辑]

香港[编辑]

香港环境保护署1997年起推行“停车熄匙”(“匙”即汽车钥匙)的公众教育运动,建议汽车司机当停泊汽车行人路旁时熄匙,避免浪费汽油及减少空气污染。2007年11月2日,香港政府就建议对汽车引擎空转作法定禁制展开5个月公众谘询[1]。整体而言,大多数回应谘询的意见表示就停车熄匙立法。及后于2010年4月28日的立法会会议上,香港政府提交了《汽车引擎空转(定额罚款)条例草案》[2]。2011年3月5月,香港立法会通过法案粤语汽車引擎空轉(定額罰款)條例[3]

根据通过的法例,汽车停定时司机不可以致使或容许内燃引擎在任何60分钟时段内操作超过3分钟。若违反规定,当事人会被定额罚款320元,与违例泊车相同。[4]不过,若干情况下司机获豁免停车熄匙的规定,包括因交通情况而停定、机械故障、正有乘客上车或落车、需要以引擎作车辆动力以外的运作用途、测试车辆机件、的士站首5辆的士、小巴站首两辆小巴、执行医疗、紧急或执法活动的指明车辆、恶劣天气(酷热天气警告暴雨警告信号)以及车上载有60岁或以上长者等等。[4]

台湾[编辑]

禁止汽车空转在台湾称为“停车熄火”,由行政院环境保护署推行,最早是由台南市先实行“反怠速”政策,[5][6],后来台中市成为中华民国第二个推行该项政策的县市[7]。台南市与台中市实行,凡逾时三分钟而不熄火者,先以劝导改善,其次采罚款[7]

加拿大[编辑]

加拿大东部的多伦多在节能减排的方法有很多,限制汽车引擎空转是其中之一。根据1998年通过的一项法令,在60分钟时段内,汽车在停车状态下,引擎空转不得超过3分钟,否则最高罚款可达5000加元。今年7月初,他们又提出禁止汽车引擎空转超过10秒。

日本[编辑]

在日本,如果停车不熄火的话,一定要有司机在车上。如果不熄火,司机又离开超过5分钟,就会被罚款至少6000日元。

其他国家[编辑]

其他订有法例禁止汽车引擎空转的地区包括新加坡芬兰英国瑞士[8]

争议[编辑]

有司机反对停车熄火,尤其是天气炎热时,若禁止引擎操作,车内没有空调,会造成意外[9]。在香港,部分的士司机曾经采用慢驶至立法会、绕立法会响号等方式抗议停车熄匙首读[10][11]

在台湾,报载环保署考虑强制摩托车停等红灯须强制熄火,许多摩托车族大表不满,尤其是其限制对象仅于摩托车,引起争论。[12]

参考资料[编辑]

  1. ^ 政府就停车熄匙计划展开公众谘询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2-05.,环境保护署,2007年11月2日(星期五)
  2. ^ 《汽車引擎空轉(定額罰款)條例草案》委員會立法會秘書處擬備的背景資料簡介 (PDF). [2012-05-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0). 
  3. ^ 《汽車引擎空轉(定額罰款)條例草案》委員會. [201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4. ^ 4.0 4.1 《汽車引擎空轉(定額罰款)條例草案》委員會報告 (PDF). [2012-05-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0). 
  5. ^ 环保署澄清民众对于停车熄火政策之疑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竹市环境保护局 2007年5月15日 于2010年7月5日查阅
  6. ^ 台南市“反怠速自治条例”获市议会审议通过[永久失效链接] 台南市政府 2007年6月28日 于2010年7月5日查阅
  7. ^ 7.0 7.1 <停车即熄火>怠速逾3分钟 7.1起开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苏金凤 自由电子报 中部新闻 于2010年7月5日查阅
  8. ^ 立法會參考資料摘要《汽車引擎空轉(定額罰款)條例草案》 (PDF). [2012-05-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0). 
  9. ^ 旺角停车等客疑中暑81岁小巴司机不治[失效链接],香港电台,2010-07-03
  10. ^ 的士业界不满停车熄匙立法 立法会绕圈响号抗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电台,2010-04-28
  11. ^ 的士慢驶至立法会抗议停车熄匙草案首读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电台,2010-04-28
  12. ^ 机车族真有那么机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科经(评) 098-006 号,2009-01-19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