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累利阿組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貝柳斯於1891年在維也納學習時的肖像

《卡累利阿組曲》芬蘭語Karelia-sarja,或譯為《卡雷利亞組曲》),作品11,是由芬蘭作曲家西貝流士在1893年為在芬蘭大公國境內的維堡學生會所作《卡累利阿音樂》(Karelia Music)中的一部分,是西貝流士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該組曲以其中第三樂章的進行曲最為著名[1]。《卡累利阿音樂》於1893年11月13日在帝國亞歷山大大學的一場該學生會組織的社交晚會上由西貝流士親自指揮並首演。而《卡累利阿組曲》是在1894年從原先的《卡累利阿音樂》選取部分樂章並組成而來。

《卡累利阿音樂》是一部描寫卡累利阿當地從13世紀始到歸於芬蘭大公國的這一段歷史的帶有強烈卡累利阿主義芬蘭民族主義色彩的音樂戲劇作品,原統共由1個序曲、8個音畫曲(Tableaux)和2個間奏曲組成,預計演奏時間為40分鐘。後為了演奏方便,故西貝流士選取了其中的三個樂章組成現世所熟知的《卡累利阿組曲》以方便樂團練習及表演,預計演奏時間為16分鐘。原作大部分手稿已經遺失或被作者焚毀,只留下其《序曲》和《卡累利阿組曲》保存於赫爾辛基大學。目前已經存在根據該組曲和作曲家風格並結合卡累利阿當地民族文化而做的曲目補全作品。[2]

歷史[編輯]

創作和首演[編輯]

從公元11世紀開始到19世紀末期,卡累利阿地區一直都是東西方霸權在北歐爭奪的利益焦點,西貝流士所創作的《卡累利阿音樂》正是記錄當地在這段時期歷史進程。根據《弗雷德里克港和約》,沙皇俄國於1809年從瑞典手中奪取了芬蘭地區並建立其附庸芬蘭大公國,卡累利阿以內的所有地區由此成為俄國的一部分。此後,芬蘭雖是沙俄的附庸,但當地一直都保持着相對的政治和文化的獨立。而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沙俄開始對芬蘭地區進行俄羅斯化運動[3]。與此同時,芬蘭民族主義開始趨於發展,其中卡累利阿主義也是在同時期誕生。1892年夏天,西貝柳斯與他的妻子愛諾芬蘭語Aino Sibelius在卡累利阿度蜜月[4]。1893年,他受到帝國國立亞歷山大大學學生會的邀請並委託他可以創作一篇富有芬蘭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名曰促進當地的教育事業,實為鼓舞當地民族獨立運動[5]。作為浪漫民族主義代表人物的西貝流士欣然同意並週遊卡累利阿當地以收集素材,他認為現代民族主義的音樂觀應當是以傳達當地民間音樂的本質為基礎,而不是記敘當地文字化或者修辭化的內容[6]。之後他創作了《卡累利阿音樂》並於該年的11月在維堡的城鎮大廳首次指揮演出。因為該音樂作品富有張力和民族主義的特質,首場演出便獲得非常大的成功。西貝流士對該作品的首演評價道:[7]

作品的傳世[編輯]

為今後演奏方便考慮,西貝流士在1893年後將原先的《卡累利阿音樂》組合成一個序曲和八個畫音曲,而現今的《卡累利阿組曲》只選用了其中的三個樂章。西貝流士於1899年將其序曲和《卡累利阿組曲》中所作的三個樂章賣給了芬蘭的芬尼卡·蓋爾曼音樂出版社(Fennica Gehrman)。然而在當時芬蘭民族主義氣氛的渲染下,大多數觀眾將《卡累利阿音樂》的成功歸結於其借鑑了另一個芬蘭音樂作品《我們的國家》。這樣的評價背離了西貝流士將《卡累利阿音樂》作為自己的一個獨立的和完整的作品的初衷,也使他漸漸地感到自責和為難。根據西貝流士夫人的記述,他於1940年代焚毀了許多他的音樂作品,其中就包括《卡累利阿音樂》,原版的完整《卡累利阿音樂》自此未能保留下來。[8]

作品的補全[編輯]

為重現完整的原作《卡累利阿音樂》,從1965年開始,芬蘭音樂家卡勒維·庫奧薩(Kalevi Kuosa)根據後續發現的早期較為完整的樂隊分譜進行補全工作。而後芬蘭作曲家卡勒維·阿霍(Kalevi Aho)繼承庫薩的工作並補足了原先嚴重缺失的低音弦樂部分[9],最終卡列維·阿霍的補全工作於1997年完成並於同年由奧斯莫·萬斯凱指揮拉蒂交響樂團(Lahti Symphony Orchestra)完成演奏[10]。除此之外,芬蘭作曲家約尼·凱派寧(Jouni Kaipainen)於1998年也完成了該作品的補全工作並由托馬斯·漢尼凱寧(Tuomas Hannikainen)指揮坦佩雷愛樂樂團(Tampere Philharmonic Orchestra)完成演奏。

配器[編輯]

結構[編輯]

該組曲如下包含三個樂章,分別是間奏曲(第一樂章)、敘事曲(第二樂章)和進行曲(第三樂章)。[11][12]

第一樂章[編輯]

第一樂章為間奏曲(Intermezzo),似進行曲式的歡快的快板,取自原《卡累利阿音樂》中第三個場景。該樂章記錄了立陶宛公爵納里蒙在1333年於普里奧焦爾斯克省收取稅金的場景,該樂章在一種踏着行軍氣氛的渲染下,使用圓號弦樂組此起彼伏的緊密配合和小號漸強和漸弱的轉換,以營造出一種由遠至近再由近至遠的場景切換。

第二樂章[編輯]

第二樂章為敘事曲(Ballade),取自原《卡累利阿音樂》中第四個場景。該樂章描繪了瑞典國王卡爾八世於1446年聽他的一位宮廷樂師在維堡演奏的場景。該樂章由單簧管的二重奏展開,之後引出弦樂組的演奏再緊接以英國管的獨奏,該樂章以重現開始時所奏的內容作為結尾。

第三樂章[編輯]

該組曲的最後一個樂章為進行曲風的(Alla marcia),取自原《卡累利阿音樂》中第五個場景的下一個間奏曲。該樂章記錄了瑞典將軍彭圖斯(Pontus De la Gardie)對普里奧焦爾斯克地區的征服行動。《卡累利阿音樂》首演時,該樂章的開始曾有煙花表演作為其演奏的一部分。除了一些和弦的改動外,第三樂章與在《卡累利阿音樂》中的原曲並無二致,該樂章以充滿激昂和英雄般的情緒演奏紀念彭圖斯在該地區的軍事勝利。

參考資料[編輯]

  1. ^ Sibelius: Karelia Suite. BBC Radio 3. [2020-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1) (英語). 
  2. ^ Other orchestral works. sibelius.fi. [2020-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0) (英語). 
  3. ^ Emperor Alexander I. To the Governor-General of Finland.. histdoc.net. [2020-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3) (英語). 
  4. ^ Georg Predota. A Nordic Fairytale Jean Sibelius and Aino Järnefelt. Interlude. 2015-11-29 [2020-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英語). 
  5. ^ Shari Mathias. KARELIA SUITE CAPTURES THE SPIRIT OF FINLAND. Parker Symphony Orchestra. 2018-03-16 [2020-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英語). 
  6. ^ Karelia Overture.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Association. [2020-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8) (英語). 
  7. ^ Sibelius: Karelia Suite, Op.11. sin80.com. [2020-12-29] (英語). 
  8. ^ Leon. Jean and Aino: In the very trees of Ainola. The Dust of Hue. [2020-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英語). 
  9. ^ 小议西贝柳斯《卡累利阿音乐》的补全. 新芭網. [2020-12-29] (中文). 
  10. ^ Leon. Karelia and Kuolema – Complete Music. The Dust of Hue. [2020-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英語). 
  11. ^ Luke Smith. Sibelius: Karelia Suite. lakeview orchestra. [2020-12-28] (英語). [失效連結]
  12. ^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 1865-1957):卡雷利亞組曲(Karelia Suite) Op. 11. feelmusic.com.tw. [2020-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3) (中文).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