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弗里德·洛里埃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威尔弗里德·劳雷尔
威爾弗里德·洛里埃
Wilfrid Laurier
加拿大總理
任期
1896年7月11日—1911年10月6日
前任查理斯·塔珀
繼任羅拔·萊爾德·博登
個人資料
出生(1841-11-20)1841年11月20日
 英屬北美魁北克省聖林
逝世1919年2月17日(1919歲—02—17)(77歲)
 加拿大渥太華
墓地加拿大渥太華聖母公墓英語Notre-Dame Cemetery (Ottawa)
政黨加拿大自由黨
配偶素兒·拉封丹
母校
專業律師
宗教信仰天主教

威爾弗里德·洛里埃爵士(英語:Sir Wilfrid Laurier/ˈlɒri/ LORR-ee-ay法語:[wilfʁid loʁje];1841年11月20日—1919年2月17日),加拿大自由黨政治人物,首位法裔加拿大總理。任內曾經歷第二次布爾戰爭。其肖像現在印於加拿大五元鈔票上。

早年生活[編輯]

威爾弗里德·洛里埃於1841年出生在魁省東部小鎮聖林的一個農莊,在當地上了多年小學後,被父親送往附近小鎮新格拉斯哥的一個羅馬天主教學院學習英語,後來,他前往麥基爾大學學習法律,1864年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在滿地可當律師。

威爾弗里德·洛里埃初入政壇加入了魁北克激進的「紅黨」,該黨是聯邦自由黨的支持者。1866年,威爾弗里德·洛里埃到倡導自由主義的報紙《Le Défricheur》擔任編輯。1874年,威爾弗里德·洛里埃作為自由黨成員,在聯邦大選中勝出,同年被選為眾議院議員,在Alexander MacKenzie領導自由黨執政的短暫時期,威爾弗里德·洛里埃曾出任稅務局局長,他的雄辯才能、個人魅力、出眾智慧,使他在自由黨成員中脫穎而出,1887年,Edward Blake辭去自由黨領袖,威爾弗里德·洛里埃成功接任。

政治生涯[編輯]

1896年,威爾弗里德·洛里埃領導自由黨,戰勝搖搖欲墜的保守黨,贏得聯邦大選的勝利,威爾弗里德·洛里埃成為加拿大歷史上第一位法裔總理。

國家的聯合、民族的融合是威爾弗里德·洛里埃上台後的最首要問題,他領導加拿大走入二十世紀,在他執政十五年間,加拿大的政治、經濟、工業化、移民吸納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使加拿大從英國的控制中得到更多自治。

威爾弗里德·洛里埃上台後的第一個行動是解決曾導致前總理麥肯齊·鮑爾下台的「緬尼吐巴天主教學校事件」,他採取折衷方案,允許緬尼吐巴省說法語的天主教徒可以在學生人數足夠的情況下接受天主教教育,這一方案受到各方認可。

1899年,為了爭奪南非的殖民地,南非的英國移民與早先移民的波耳共和國荷蘭移民發生矛盾,激起波耳戰爭。結果是波耳人戰敗,英國殖民者於1910年成立了南非聯邦。波耳戰爭期間,英國曾要求加拿大派兵支持英國皇家軍隊。在加拿大國內英裔勢力的支持和法裔勢力的反對下,總理威爾弗里德·洛里埃最終決定向英國派遣志願兵,而不是英國最初希望的正規軍,但這次派兵仍然受到法裔加拿大人、魁省省長Henri Bourassa的指責。

由於國家繁榮,加拿大吸引了更多移民,特別是西部地區也有大量移民遷入,沙斯卡寸旺和阿爾伯塔於1905年建省,成為最後加入加拿大聯邦的兩個省份。1910年,威爾弗里德·洛里埃引入「海軍服務條例」,創建了獨立的加拿大海軍。

威爾弗里德·洛里埃在位十五年的功大於過,他最大的失誤在於鐵路規劃上的野心。加拿大首任總理約翰·亞歷山大·麥當勞策劃修建了加拿大第一條國家鐵路,威爾弗里德·洛里埃希望與前任總理相媲美,開始修建第二條國家鐵路,這一計劃造成巨大的財政災難,導致自由黨在1911年的聯邦大選中失利。

作為反對黨領袖,威爾弗里德·洛里埃在一次世界大戰中反對徵召青年人入伍,1917年的「徵兵危機」令自由黨內部造成分裂,大多數支持徵兵的英裔自由黨人,加入了保守黨總理羅拔·萊爾德·博登組成的新黨「自由-聯合黨」,一舉在1917年的聯邦大選中贏得絕對勝利。

晚年生活[編輯]

威爾弗里德·洛里埃於1919年2月17日在渥太華去世,享年77歲。他的葬禮舉行得極為隆重,五萬加拿大民眾和來自全球各地的上千位政客前往渥太華為這位偉大領袖送葬。

後世紀念[編輯]

為了紀念這位偉人,威爾弗里德·洛里埃的故鄉Saint-Lin-Laurentides被列為加拿大歷史遺址;威爾弗里德·洛里埃生前在渥太華住宅所在的森麻實街(Somerset Street)被更名為洛里埃街(Laurier Street)。安省一所大學則更名為威爾弗里德·洛里埃大學。加拿大五元紙幣上的頭像也是威爾弗里德·洛里埃總理的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