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 (經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小學是研究中國古代漢語語言、文字的學科,包括音韻學(釋音)、文字學(釋形)、訓詁學(釋義)等分支,傳統上是經學的一科。

西漢劉歆始創此詞[1],他繼其父劉向別錄》所撰皇室密藏書籍目錄《七略·六藝略》中將經類圖書分為春秋論語孝經、小學九部。之所以稱之為小學,是因為當時的貴族初級學校「小學」中,講述文字的六書是主要的學習內容。《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西漢初年,蕭何曾制定以「字」取士的政策,加之焚書坑儒之後古文獻不斷出現,古文經學興盛,都為小學的創立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漢代的小學僅包括文字學的內容。到了隋唐時期,小學的範疇中納入了音韻[2];五代加入書法、書品[3];北宋時期首次擴充到訓詁學[4];還有加入蒙學禮儀的。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其涵蓋最終定為如今公認的三學。由於清代盛行文字獄,大量學者開始鑽研古代文字這類相對安全的題目,形成考據學,小學盛行一時。

清末,章太炎等倡導以西方的語言學、文字學等代替「小學」,現如今中國文學系等仍以「小學」統稱。

名家與名著[編輯]

西漢在劉歆之後,真正奠定了小學學術基礎的是編《訓纂》、《方言》的揚雄和編《蒼頡訓纂》、《蒼頡故》的杜林。此外還有作《凡將篇》的司馬相如、作《急就篇》的史游。漢初成書的《爾雅》是訓詁學開山之作。

東漢許慎作《說文解字》,標誌着當時小學的最高成就。劉熙所著《釋名》也是一部訓詁學代表著作。

參見[編輯]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小學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資料[編輯]

  1. ^ 劉歆《七略》:「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 ^ 《隋書·經籍志》
  3. ^ 《舊唐書‧經籍志》
  4. ^ 《新唐書‧藝文志》